字典正文 3
上篇 中医药通假字字典 6
许嘉璐先生《李戎书序》 6
干祖望先生《中医药通假字字典及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研究序》 9
前言 11
凡例 17
新旧字形对照举例 24
汉字笔画检字表 25
汉语拼音音序检字表 33
上篇引据文献 227
下篇 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 255
钱超尘先生序 255
曹述敬先生序 266
著者弁言 273
第一章 绪言 281
一 本书缘起——兼谈文献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281
二 本书概说 295
三 研究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的意义 301
第二章 通假字 306
一 通假的成因和定义 306
(一)“假借”与“通假”之争 306
(二)通假的成因——使用通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写别字 310
(三)通假的定义 312
1.本字借字同时并存 314
2.借字本字音同或音近——兼谈通假字的音韵学问题 315
4.必须有典籍例证证明 326
3.本字借字义无关联 326
二 “本字”这一术语使用的混乱 327
三 本字被借字取代而反不彰及其有关问题 330
四 通假的分类 336
五 通假与同(近)音代替 339
(一)同(近)音代替 339
(二)通假与同(近)音代替的区别 341
六 辞书与通假字 342
(一)通假字的术语及其注释形式 342
(二)辞书对通假的处理 344
七 通假字的辨识和考释 349
(一)考辨的困难性 349
(二)考辨的一般方法 353
2.何谓“本字” 355
(三)“本字”的考辨 355
1.本字难稽 355
3.“蚤通早”辨 358
八 关于“慎言通假” 360
(一)两种看法 360
(二)“音近”问题 365
(三)文献证据问题 366
(四)辞书对“滥言通假”的矫枉过正 371
(五)联绵字(词)异文问题 372
九 古人探讨通假留下的一些问题及通假字考释例举隅 373
第三章 古今字 378
一 “古今字”之所指的过于宽泛、混乱及其给教学、科研工作造成的困扰 378
(一)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论述及当代学者对此的发挥 384
二 “古今字”的定义 384
(二)“古今字”定义的前提——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388
(三)古今字的定义 391
(四)“区别字”不能叫做“古今字” 392
(五)建立新的“古今字”理论的意义 392
三 “古”与“今”的相对性——兼谈“古”与“今”应以“使用”还是以“产生”作为标准来判定 393
四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397
五 古今字的术语 398
第四章 区别字 401
一 区别字的概念 401
(一)什么是“区别字” 401
(二)区别字名称的历史沿革 402
(三)为何将“区别字”概念引进中医药学术界 404
二 区别字理论的发展 407
三 区别字的类型 409
四 区别字的成因及其评价 412
五 有关区别字的一系列学术问题 415
(一)区别字的产生或不产生 415
(二)区别字产生后而原字并不隐匿 416
(三)后起区别字也有不能一直通行而隐匿者 417
(四)原字与区别字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 419
(五)区别字的“爷孙三代”复杂关系 421
(六)原字与区别字的意义范围 423
(七)区别字属于同源字中之一种,且区别字不都是同源字 424
(八)关于某些区别字掩盖语源或本字 425
(九)“会意兼形声”的区别字 426
(十)区别字及通假字、古今字读音问题探讨 429
六 区别字与累增字 432
(一)累增字 432
(二)累增字的一些问题 437
七 关于当代辞书对区别字的处理问题 438
八 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对区别字的处理问题 443
第五章 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以及异体字、同源字、同(近)音代替字、累增字等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447
一 不同的类分标准 447
二 两种观点——不同的文字概念应不应该分别对待 449
三 为什么要研究不同文字现象的相互关系 453
四 假借字与区别字 454
五 通假字与区别字 456
六 通假字与古今字 457
七 通假字与异体字 459
八 通假字与同源字 461
九 古今字与区别字 463
十 古今字与异体字 465
十一 区别字与异体字 469
十二 区别字与累增字、同源字 471
十三 累增字与古今字、异体字、同源字 474
十四 繁简字、新旧字形及其与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 475
十五 典型例证举隅 492
第六章 结语 495
下篇主要参考文献 496
自跋 511
附 著者所发表与文献语言学有关的论文、建议一览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