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综论 3
第一章 中国古代修养美学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3
第一节 修养美学的性质和特点 3
第二节 中国古代修养美学的意义 8
第二章 内审美的性质和特点 12
第一节 内审美存在的根据和特点 12
第二节 内审美的心理机制与产生原因 20
第三节 内审美与素质教育 23
第三章 作为华夏传统审美文化识别标志的修养美学 26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6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构成的整体识别系统 29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意义 37
第四章 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 40
第一节 精神萎缩与“生命美学” 41
第二节 价值取向与生命的意义 46
第三节 审美境界与超越生命 52
第五章 中国古人审美心路历程中的天人主客关系论析 55
第一节 审美意识中的天人之分与无美而乐 56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中的“无为”、“有为”及其双向流布 61
第三节 佛禅中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 67
第四节 “物不自美,因人而彰”与主客统一说的成熟 71
第五节 审美意识中的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 76
第六章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81
第一节 老庄:自然的玄化 81
第二节 六朝:自然的情化 87
第三节 佛禅:自然的空灵化 93
第四节 有无虚实与情景空灵:意境的诞生 103
第七章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哲学智慧 106
第一节 有无虚实对立统一的辩证结构 10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的超越式结构 110
第三节 质量互变——以一总多式结构 111
第二编 儒家的修养美学 115
第一章 孔子审美的人生境界和审美的修养方式 115
第一节 “仁者不忧”、“乐以忘忧”的修养论美学思想 115
第二节 乐以成德的超道德人生境界 120
第三节 “游于艺”、“成于乐”的审美的修养方式 131
第四节 孔子修养美学的范畴 137
第五节 孔子修养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 145
第一节 政治上的仁政与修养上的舍生取义 151
第二章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151
第二节 性本善但又不离其修养的人性完美论 153
第三节 人格美的独特修养方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8
第四节 以充实为美的修养美学观 162
第五节 “与民同乐”、“乐以忘天下”的政治修养美学观 167
第六节 孟子审美修养方式在文艺批评中的运用 170
第七节 孟子修养美学的影响 172
第三章 荀子“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修养美学 174
第一节 “化性起伪”的修养论美学 175
第二节 “虚壹而静”的审美胸怀论 177
第三节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自愉性审美论 180
第四节 “治气养心”与“顺气成象而治”的美学思想 184
第四章 宋明理学的修养学与美学 187
第一节 道统对文艺的否定 188
第二节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190
第三节 静坐存养与“主敬”存养的功夫修养美学 195
第四节 “心学”结构与理学美学的终结 200
第三编 道家的修养美学 209
第一章 老子的修养美学 209
第一节 老子论“道” 209
第二节 老子论修养 215
第三节 《老子》中的审美范畴 219
第四节 老子的审美方法论与理想境界论 224
第五节 老子的审美人格论 228
第六节 老子的审美体验论 235
第一节 庄子自然无为的美学思想 240
第二章 庄子的修养美学思想 240
第二节 庄子修养美学面面观 245
第三节 庄子与儒释两家在修养美学上的比较 252
第三章 庄子修养美学范畴解读 257
第一节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审美目的论 258
第二节 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审美辩证法 259
第三节 “忘适”的审美心态论 261
第四节 “各美其美”与“通天下一气”的审美异同论 266
第五节 “法天贵真”的审美价值论 269
第六节 “逍遥游”的审美理想论 271
第七节 功夫型审美胸怀论 274
第八节 多层次的审美体验论 277
第九节 “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的审美态度说 282
第四章 老庄修养美学与古希腊摹仿美学的比较研究 284
第一节 “道”与“理念”所导出的不同美学体系 284
第二节 修养美学与摹仿美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89
第四编 佛禅的修养美学 297
第一章 禅宗美学与佛教美学 297
第一节 佛教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298
第二节 佛教美学的范畴 307
第三节 禅宗美学与佛教美学的同异 314
第二章 禅宗修养美学的性质和特点 319
第一节 心灵传感的功夫型审美 320
第二节 “本来无一物”的空灵境界 323
第三节 向自身求佛的自力美学思想 326
第四节 自然任运的无为美学观 327
第五节 顿悟成佛的美学观 334
第六节 “不修之修”的美学观 345
第七节 般若度化的美学观 358
第八节 关于禅宗美学的几点思考 368
第三章 慧能及“五家七宗”的美学思想 371
第一节 慧能的美学思想特征 372
第二节 洪州宗和石头宗的美学 376
第三节 “五家七宗”的美学 380
第四章 老庄美学与禅宗美学的比较 398
附录:中西文学和美学的文化差异三题 404
本书主要引述与参考文献 417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