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脏传导系统的胚胎发育和解剖 1
1.1 心脏传导系统的胚胎发育 1
1.2 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2
2 心脏电生理基础 9
2.1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9
2.2 心肌电生理特性 13
3 心律失常产生的基本原理 19
3.1 正常与异常激动起源 19
3.2 传导异常 22
3.3 激动起源异常与传导异常兼之 22
4 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 26
4.1 病史和体查 26
4.2 心电图 28
4.3 运动试验 30
4.4 直立倾斜试验 32
4.5 经食管心房起搏术 34
4.6 心内电生理评价 37
4.7 药物试验 38
5 抗心律失常药物 42
5.1 药物分类及细胞生理基础 42
5.2 各类药物的应用 43
5.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57
5.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应用 58
6 胎儿心律失常 61
6.1 胎儿的传导系统和自律性控制 61
6.2 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 62
7 新生儿心律失常 73
7.1 病因病理 73
7.2 新生儿心电图特点 74
7.3 窦性心律失常 76
7.4 异位搏动 77
7.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78
7.6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80
7.7 房室传导阻滞 81
7.8 窦房结功能不良 83
7.9 室性心动过速 84
8 窦性心律失常 87
8.1 窦性心动过速 87
8.2 窦性心动过缓 88
8.3 窦性心律不齐 89
8.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90
8.5 游走性房性心律 94
8.6 窦性停搏 95
9 期前收缩和逸搏 97
9.1 室性期前收缩 97
9.2 房性期前收缩 103
9.3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106
9.4 交接区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07
10 室上性心动过速 110
10.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10
10.2 慢性房性心动过速 125
10.3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126
10.4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128
11 室性心动过速 130
11.1 概述 130
11.2 期前收缩型室性心动过速 133
11.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36
11.4 加速性室性心律 139
11.5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40
11.6 儿茶酚胺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 143
11.7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146
12 扑动和颤动 149
12.1 心房扑动 149
12.2 心房颤动 151
12.3 心室扑动和颤动 152
13 心脏传导阻滞 154
13.1 窦房传导阻滞 154
13.2 房室传导阻滞 155
13.3 室内传导阻滞 162
14 预激综合征 171
15 长Q-T间期综合征 183
15.1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183
15.2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194
16 晕厥 198
16.1 概述 198
16.2 诊断方法 199
16.3 神经血管性晕厥 200
16.4 心源性晕厥 203
16.5 非心源性晕厥 204
17 心律失常的电复律治疗 207
17.1 概述 207
17.2 体外电复律 208
17.3 埋藏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210
18 起搏治疗 217
19 射频消融治疗 227
20 外科治疗新进展 253
20.1 外科手术治疗现状 253
20.2 常见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 254
21 心律失常与相关疾病 263
21.1 心律失常与电解质紊乱 263
21.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心律失常 269
21.3 尿毒症与心律失常 270
21.4 风湿热与心律失常 271
21.5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71
21.6 神经精神因素与心律失常 272
21.7 麻醉与心律失常 272
21.8 低温与心律失常 273
21.9 引起心律失常的操作 274
21.10 药物中毒与心律失常 275
附录 279
附录Ⅰ 小儿心律失常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简表 279
附录Ⅱ 小儿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 283
附录Ⅲ 胎儿心电图有关标准 286
附录Ⅳ 各年龄心率和间期参数表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