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井田制传统思想的影响 1
第一章 “均田制”的渊源、沿革 1
第二节 鲜卑拓跋部的公社传统与经济政策演变的结果 15
第三节 北魏太和九年《地令》的主要内容 31
第四节 推行三长制与改订租调制度 44
第五节 北朝隋唐地令(田令)的沿革 61
一、北朝至隋地令(田令)的沿革 61
二、唐田令、赋役令的有关规定 75
第二章 魏、齐、周、隋地令(田令)的实施状况 107
第一节 依地令(田令)进行的初“授田” 107
第二节 奴婢、官吏的所谓“受田” 115
第三节 北朝“均田制”下的私田 127
第四节 “土地还授”的实施状况 135
附表目录 137
(1)敦煌出土的西魏大统十三年籍所见“授田”情况 137
(2)敦煌出土的西魏大统十三年籍所见某些应受田口的年龄与“受田”情况 140
第三章 唐田令的实施状况 155
一、唐律令承认私田的存在 157
第一节 唐代“均田制”下私田的存在 157
二、从传世文献资料看“均田制”下私田的存在 160
三、敦煌、吐鲁番户籍资料确证“均田制”下私田的存在 163
四、对“均田制”下私田数量的一般估计 180
(3)唐代敦煌户籍及手实残卷中各户拥有私田段数的估计 183
(4)唐代各类职官应授田数 196
一、唐代官吏的所谓“受田” 196
第二节 依唐田令进行的所谓“授田” 196
(5)敦煌户籍、手实所见勋官的“已受田”情况表 197
(6)敦煌户籍、手实所见职事官、卫官的“已受田”情况表 205
二、唐初平民百姓的“受田” 211
第三节 “土地还授”的实施情况 230
一、唐天宝以前西州、沙州户籍、手实所见情况 230
(7)唐代西州“均田”户应、已“受田”情况表 230
(8)唐天宝以前敦煌籍帐所见应、已“受田”情况表 233
二、大历四年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所见情况 248
(9)唐大历四年敦煌悬泉乡宜禾里籍所见的应、已“受田”情况表 248
(10)唐大历以前敦煌户籍资料所见“受田”情况统计表 249
三、俄藏天宝年间敦煌田簿辨析 255
(11)Φ—336文书所见各户占有田土情况表 259
(12)Φ—336文书所见寿昌乡民敦煌田土分布表 261
四、天宝年间敦煌洪润等乡丁口簿与神龙三年西州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性质辨析 267
(13)神龙三年点籍样所见各户田土占有情况 270
五、从传世文献所反映的土地占有状况看“均田制”下土地还授的实施状况 276
第四节 论唐代西州的两种授田制度 301
一、应授田数额的比较 303
(14)唐代西州“均田制”下民户“授受”常、部田情况表 313
(15)载初元年高昌县宁和才等户“合受常、部田”情况表 317
二、应授田对象的比较 319
(16)唐开元廿九年前后西州欠田文书所见欠田口与欠田亩数统计表 324
(17)唐垂拱年间(?)西州欠田簿所见欠田口与欠田亩数统计表 324
(18)唐垂拱年间(?)西州欠田簿所反映的各欠田口受田情况表 326
三、编制有关文书手续的比较 327
四、田土分布情况的比较 334
(19)唐代西州“官田给百姓制”下各乡人户的田土分布情况 337
(20)唐代西州“官田给百姓制”下各地域田土的归属情况表 346
五、所谓永业田的还授问题 351
六、唐代西州田土赋役制度的特殊性 356
(21)垂拱年间前后张文固等户欠田情况表 364
七、附论:《唐令·田令》和“乡法”与“户部式”的关系问题 365
第一节 北朝隋唐“均田制”的性质、特点 383
第四章 北朝隋唐“均田制”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作用 383
第二节 北朝隋唐“均田制”的历史作用 390
第三节 “均田制”的名实俱亡 398
一、吐蕃时期敦煌的计口授田制度 406
第四节 附论:吐蕃与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土地占有情况 406
二、归义军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土地占有情况 415
(22)唐末五代宋初敦煌户籍、手实、牒状与分家书所见田土占有情况表 428
(23)壬申年(912或972)敦煌官布籍所见田土占有情况表 431
(24)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各阶层人户占田情况表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