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力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0517390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校十五规划教材。对宏观金融学建立的背景,主要包括的内容、体系及各个部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具有新意和教改特色。

第一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10

第一节 货币的类型和形态 10

一、货币的概念 10

(一)货币的法律定义 10

(二)货币的职能定义 11

(三)货币的宏观管理定义 11

(四)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 11

二、货币的类型和形态 12

(一)足值货币 12

(二)货币符号 13

第二节 货币制度 14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14

(三)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5

(二)货币单位 15

(一)货币金属 15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5

(四)准备制度 16

三、货币制度的类型 16

(一)银本位制 16

(二)金银复本位制 17

(三)金本位制 17

(四)现代纸币制度 18

第三节 金融体系 18

一、金融中介机构 19

(一)商业银行 19

(二)专业银行 19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 22

二、金融市场 23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与构成 23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25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 26

三、金融管理机构 27

(一)中央银行 27

(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7

(三)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7

(四)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7

第二章 信用与货币创造 31

第一节 信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31

一、信用 31

二、信用的基本形式 33

(一)个人信信用 33

(二)商业信用 34

(三)银行信用 34

(四)国家信用 35

(二)汇票 37

(一)本票 37

三、信用工具 37

(三)支票 38

(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38

(五)银行卡 39

(六)信用卡 40

(七)信用证 41

(八)债券 41

(九)股票 41

(十)衍生工具 42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43

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43

(一)100%法定准备金 44

(二)贷款不使用信用结算工具,只提取和使用现金 44

二、商业银行的多重存款派生过程 44

三、货币创造公式的理论推导 46

四、多倍存款的收缩 48

第三节 影响货币创造的主要因素 49

一、超额准备金因素 50

二、公众持有现金的因素 50

三、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控制 51

四、不良贷款对存款创造的影响 53

第三章 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 57

第一节 利率 57

一、利息 57

(一)利息的性质 57

(二)利息的本质 58

(三)收入的资本化 59

二、利率 60

(一)利率的定义 60

(二)利息的计算 60

(三)利率系统 63

三、利率与回报率的区别 68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70

一、利率决定理论 70

(一)古典利率理论 70

(二)凯恩斯的货币利率理论 72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72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利率理论 74

(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75

二、决定利率的因素 76

(一)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 76

(二)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 76

(三)经济发展的状况 77

三、影响利率的因素 78

(一)价格水平 78

(二)利率管制 78

第三节 利率结构 79

(三)国际经济状况 79

(四)货币政策 79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80

(一)违约风险 80

(二)流动性 81

(三)所得税因素 81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82

(一)预期假说理论 83

(二)市场分割理论 84

(三)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84

第四节 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 86

一、金融资产收益率的计算 86

(一)当期收益率 86

(二)到期收益率 87

(三)持有期收益率 90

(一)金融资产价格的决定 91

二、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 91

(二)影响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 92

(三)金融资产的价格与利率 92

(四)金融资产的价值与价格分析 94

第四章 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 97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 97

一、外汇与汇率 97

(一)外汇 97

(二)汇率及汇率的表示 97

(三)汇率的种类 98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99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99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01

(一)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102

三、汇率决定理论及其发展 102

(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104

(三)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发展 107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 108

一、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108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涵义 108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109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点 111

(四)西方资本流动理论 111

二、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分析 113

(一)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113

(二)汇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14

(三)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其他因素 115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115

(二)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116

(一)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16

(三)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117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 117

(一)实施外汇管制 117

(二)政府颁布一些限制资本流动的法令、条例和政策 118

(三)采用限制性贷款等方式 118

(四)还债能力的限制 118

(五)各国国内政策的协调 119

第三节 国绞货币体系 119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涵义 119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界定 119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120

(三)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20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21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21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23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及瓦解过程 124

三、牙买加体系 126

(一)牙买加体系及主要内容 126

(二)牙买加体系运行的效率分析 126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128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30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结构 130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131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 131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132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和资金融通 132

第四节 国际收支平衡及其调节 134

一、国际收支 134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35

(一)经常账户 135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 136

(三)错误和遗漏账户 137

(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 137

三、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138

(一)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 138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139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性质 141

(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143

第五章 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 148

第一节 融资概述 148

一、融资的基本问题 148

(一)融资 148

(二)融资的起源与发展 148

(三)融资的功能 149

(四)融资的一般原则 150

(一)国民经济各部门预算盈余与赤字的不均衡构成融资的经济基础 151

二、融资的基本理论 151

(二)融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54

第二节 融资方式的分类及性质 156

一、两大融资方式:流行分类 156

二、五种融资方式:新的视角分类 159

(一)财政融资方式的内涵与性质 159

(二)银行融资方式的内涵与性质 159

(三)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内涵与性质 160

(四)证券融资方式的内涵与性质 161

(五)国际融资方式的内涵与性质 161

第三节 融资方式的经济绩效 162

一、财政融资方式 162

(一)财政融资方式的具体种类 162

(二)财政融资的经济绩效 163

(二)银行融资方式的经济绩效 164

二、银行融资方式 164

(一)银行融资方式的具体种类 164

三、商业信用融资方式 165

(一)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种类 165

(二)商业信用融资的经济绩效 166

四、证券融资方式 167

(一)证券融资方式的种类 167

(二)证券融资的经济绩效 167

五、国际融资方式 169

(一)国际融资的基本渠道 169

(二)国际融资方式的种类 169

(三)国际融资的经济绩效 174

(一)净收入理论 175

(二)净经营收入理论 175

一、早期融资结构理论 175

第四节 融资结构理论的发展与融资结构 175

(三)传统理论 176

二、融资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177

(一)经典的MM理论及其修正 177

(二)激励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 178

三、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变迁 180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财政主导型融资方式的企业融资结构 180

(二)转轨经济条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的企业融资结构 181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融资方式的企业融资结构 183

第六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18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86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86

二、如何测算货币需求量 186

(一)分析货币需求量的理论模型 186

(二)把理论模型转化为计量模型 191

第二节 货币供给 193

一、货币范围的扩展 193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194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194

(二)美国的划分 194

(三)我国的划分 195

三、货币供给机制 195

四、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198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与货币供应量 199

(二)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 199

(三)黄金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 201

第三节 货币均衡 201

一、货币均衡的概念 201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202

三、货币均衡的条件 203

第四节 通货膨胀 204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204

四、货币失衡 204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类型 206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206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207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破坏作用 210

(一)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 210

(二)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秩序 211

(三)通货膨胀引起国民收入盲目分配 211

(四)通货膨胀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211

四、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211

(一)控制需求 212

(二)改善供给 213

第五节 通货紧缩 213

一、通货紧缩的概念 214

二、通货紧缩的标志 215

三、通货紧缩的危害 216

(一)通货紧缩会导致和加速经济衰退 217

(二)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217

(三)负财富效应 217

四、通货紧缩的原因 217

(一)货币紧缩 217

(二)资产泡沫破灭 218

(三)多种结构性因素 218

(四)流动性陷阱 218

五、对付通货紧缩的对策 218

(一)凯恩斯主义的主张 219

(二)货币主义的建议 219

第七章 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222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22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22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与金融 224

二、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224

(二)中央银行地位的变化 225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228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230

一、西方: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及其矛盾 230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30

(二)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含义 232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容性和相克性 235

二、中国:三大流行观点及其争论 237

(一)单一目标论 238

(二)双重目标论 238

(三)多重目标论 238

三、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39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 239

(二)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240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241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241

一、西方:传统的“三大法宝” 241

(二)再贴现率 242

(三)公开市场业务 243

二、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及存在问题 244

三、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246

(一)存款准备金 246

(二)再贴现 246

(三)公开市场业务 247

(四)基准利率 247

(五)中央银行再贷款 247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47

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47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48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48

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 249

(三)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分歧 249

(一)选择操作目标和中介指标的标准 250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250

(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251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251

(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251

(二)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252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253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253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与评价 253

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55

(一)货币政策时滞 255

(二)货币流通速度 255

(三)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256

(一)对我国18年货币政策有效性状况的基本评价 257

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 257

(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60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260

第八章 金融创新与发展 263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述 263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263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 264

(一)金融创新需求方面的原因 264

(二)金融创新供给方面的原因 265

三、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268

(一)证券化 268

(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269

(三)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 270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种类 270

一、金融传统业务创新 270

(一)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 271

二、金融市场创新 271

(二)欧洲货币市场 272

(三)金融衍生商品市场 273

三、金融工具创新 273

(一)远期 273

(二)金融期货 274

(三)金融期权 275

(四)互换 276

四、金融制度创新 277

(一)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 278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279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影响 280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80

(一)金融创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提缴率下降 280

(二)金融创新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280

(一)货币总量的边界模糊 281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81

(三)金融创新使得定期存款比率有所变化 281

(四)金融创新降低了通货—存款比率 281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异 282

(三)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83

三、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284

(一)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的结构 284

(二)金融创新使监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85

(三)金融创新促使监管机构采取新的监管措施 285

(四)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285

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86

(一)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286

(二)金融创新便利了社会的投融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87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潜在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经济的稳定 287

(三)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 288

(二)金融创新推动了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 288

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88

(一)金融创新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288

(四)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加剧 289

(五)金融创新导致了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289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创新 289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历史 289

二、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291

(一)金融创新的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创新主要靠外部力量来推动 292

(二)缺乏金融创新的理想外部条件 292

(三)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292

(四)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293

(五)金融技术创新的潜力还很大 293

(六)金融业面临巨大风险,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293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战略选择 293

(三)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294

(二)创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金融工具 294

(一)金融机构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294

(四)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 295

(五)重塑创新主体,增加创新供给 295

第九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298

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类型 298

一、信用风险 298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298

(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299

二、外汇风险 299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 299

(二)外汇风险的成因 300

三、国家风险 301

(一)国家风险的概念 301

(二)国家风险的成因 301

(一)证券风险的概念 302

四、证券风险 302

(二)证券风险的分类 303

第二节 金融风险的识别 304

一、信用风险的识别 304

(一)公司贷款风险 304

(二)贷款项目风险 304

(三)银行经营风险 305

二、利率风险的识别 306

(一)风险特征 306

(二)风险评估 306

三、国家风险的识别 308

(一)风险特征 308

(二)风险评估 308

(一)证券风险特征 310

四、证券风险的识别 310

(二)证券风险衡量 311

(三)证券风险分散 311

第三节 金融风险的防范 312

一、信用风险的防范 312

(一)风险对称策略 312

(二)风险分散策略 312

(三)风险转移策略 313

(四)信用择优策略 313

二、利率风险的防范 313

(一)利率互换 313

(二)利率期货套期保值 314

(三)利率期权合同保值 315

三、外汇风险的防范 316

(一)设定信贷限额 318

(二)风险债券管理 318

四、国家风险的防范 318

(三)减少风险损失 319

五、证券风险的防范 319

(一)投资风险的防范 319

(二)清算风险的防范 320

(三)游资风险的防范 320

第四节 金融风险监管 320

一、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321

(一)完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321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321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方法 322

二、严格遵守金融监管原则 322

(一)市场准入 323

三、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技术 323

(五)监管适度与适度竞争原则 323

(四)合理分工与协调统一原则 323

(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23

(二)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 323

(一)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原则 323

(二)日常监管 324

(三)风险综合评价 327

(四)风险的控制与处置 327

(五)市场退出 327

四、处理好金融监管的五个关系 327

(一)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327

(二)金融创新与市场约束的关系 329

(三)放松管制与强化监管的关系 329

(四)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化的关系 330

(五)金融监管与金融效率的关系 330

(六)规范监管与灵活监管的关系 330

一、从实物经济到证券化经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金融的作用 333

第十章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333

第一节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33

二、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 335

三、金融深化的标志与衡量 338

第二节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339

一、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后果 339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341

三、金融深化论的实质:金融自由化 342

四、金融自由化的效应 347

(一)经济增长 348

(二)金融深化 348

(三)利率效应 349

(四)储蓄效应 350

(五)投资效应 350

(六)金融效率 351

(七)金融稳定性 352

五、对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论的批评 353

(一)新结构主义者对金融自由化的逻辑首先提出了质疑 353

(二)新凯恩斯理论主要从有效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观点来反驳M-S理论 355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也对M-S理论提出了批评 356

(四)金融约束论的诞生 356

六、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358

(一)社会制度环境宽松 358

(二)宏观经济稳定 358

(三)监督和管制有效 359

(四)防止通货膨胀发生 360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360

一、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361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实物增长模型) 362

三、托宾模型(货币增长模型) 363

四、麦金农和肖的模型及其扩展(发展中国家)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