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标签交换概述 3
第1章思想 3
目 录 3
1.1标签交换 5
1.1.1桥接、交换以及标签交换 7
1.1.2转发的复杂性 7
1.1.3新的交换范畴 11
1.2标签置换 11
1.3信令标签 12
参考文献 15
第2章历史概述 17
2.1.2 ATM上的多协议 19
2.1早期的概念 19
2.1.1局域网仿真 19
2.1.3信元交换路由器 22
2.1.4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 23
2.2标志交换、ARIS以及其他提案 25
2.3 MPLS 工作组 26
2.3.1信令草案的发展 27
2.3.2封装以及相关草案的发展 31
2.3.3框架、体系结构以及其他通用草案的发展 33
2.3.4虚拟专用网络、流量工程以及多路径优化草案的发展 33
参考文献 49
第3章整体框架 53
3.1.1与路由的关系 54
3.1 必要条件 54
3.1.2与网络层协议的关系 58
3.1.3与链路层协议的关系 58
3.2优点 58
3.2.1简单的转发范畴 58
3.2.2显式路由的LSP 59
3.2.3流量工程 59
3.2.4服务质量 59
3.2.5工作划分 59
3.2.6路由协议的扩展性 60
3.2.7通用信令 60
3.2.8简化管理 60
参考文献 61
3.2.9缩短时延 61
第4章体系结构 63
4.1 MPLS系统的组件 65
4.1.1标签交换路由器 65
4.1.2标签交换式路径 67
4.1.3打标过的分组 69
4.2 MPLS系统的功能 69
4.2.1标签分布 70
4.2.2合并 71
4.2.3标签堆栈操作 73
4.2.4路由选择 74
4.3 MPLS的操作模式 75
4.3.1标签分配模式 75
4.3.2标签分布模式 75
4.3.3标签保持模式 76
4.3.4控制模式 77
4.3.5标签空间 78
参考文献 80
第5章应用性 81
5.1概述 83
5.2分组的封装 84
5.3信令 84
5.3.1硬状态协议和软状态协议 85
5.3.2 LDP 85
5.3.3 CR-LDP 86
5.3.4 RSVP-TE 87
5.3.5 MPLS-BGP 87
参考文献 90
第6章执行选择 93
第二部分MPLS标准详述 93
6.1拓扑与流 94
6.2隧道技术 95
6.2.1对等体到对等体隧道 95
6.2.2显式路由隧道 99
6.3封装 101
6.3.1媒介方面的细节 101
6.3.2 MPLS填充片 104
6.4标签分布 104
6.4.1采用BGP捎带标签分布 104
6.4.2采用RSVP捎带标签分布 106
6.4.3标签分布协议 112
6.5.2环路缓解 120
6.5环路以及环路缓解、检测和预防……………………………………………(119 )6.5.1环路的影响 120
6.5.3环路检测 121
6.5.4环路预防 122
参考文献 122
第7章服务 125
7.1基本的服务 127
7.1.1采用LDP 127
7.1.2采用BGP 128
7.2 QOS:保险的服务 128
7.2.1采用集成服务方式 128
7.2.2采用差分服务方式 128
7.3流量工程 129
7.3.2流量工程的工作方式 130
7.3.1 MPLS的角色 130
7.3.3业务流干线的属性 132
7.3.4资源属性 135
7.3.5基于约束的路由 136
7.3.6路径建立和维护 137
7.3.7采用TE业务流进行负载分布 138
7.3.8故障处理 138
7.3.9方法 139
7.4虚拟专用网 140
7.4.1 方法 141
参考文献 142
附录A缩略语 145
附录B术语解释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