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章 1
0.1 传播和传播学 1
0.2 建筑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意义 4
0.3 研究与写作的框架 7
第一篇 作为传播过程的建筑设计 10
1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学概述 10
1.1 传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0
1.1.1 传播的定义 10
1.1.2 传播的要素 12
1.1.3 传播的模式 14
1.2 传播学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 18
1.2.1 本泽的符号与设计理论 19
1.2.2 艾柯的大众传播观点 20
1.2.3 拉普卜特的环境意义研究 21
1.3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要素与传播模式 23
1.3.1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要素 23
1.3.2 建筑设计传播模式 24
2 建筑的媒介特征 26
2.1 作为“类大众媒介”的建筑 27
2.1.1 大众传播的概念 27
2.1.2 建筑的大众媒介性质 28
2.2 受众的建筑媒介系统 29
2.2.1 建筑受众的基本环境 30
2.2.2 建筑受众的城市环境 31
2.2.3 建筑受众的拟态环境 31
2.3 拟态环境对建筑媒介的影响 33
2.3.1 拟态环境(媒介环境) 33
2.3.2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34
3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内容 37
3.1 传播内容概说 37
3.2 功能的表达 39
3.3 美的表达 42
3.4 意义的表达 44
4.1 传播者概说 47
4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者 47
4.2 建筑设计中的直接传播者 49
4.3 建筑设计中的间接传播者 52
4.3.1 决策官员 52
4.3.2 业主 54
4.3.3 社会建筑师 54
5 建筑设计中的受传者 57
5.1 受传者概说 57
5.2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 59
5.3 建筑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 61
实例1 对作为建筑受众的清华大学学生的调查 67
Ⅰ.1 关于建筑媒介系统的确定 67
Ⅰ.2 调查与统计的数据分析 71
第二篇 建筑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75
6 受众中心的时代 75
6.1 传统社会与大众社会 75
6.2 大众文化的繁荣 78
6.3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中心论 79
6.4 受众影响下的建筑 80
7 受众的需要 84
7.1 关于需要的理论 84
7.1.1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84
7.1.2 几种受众需要理论 87
7.2 “使用与满足”研究中的需要因素 89
7.3 建筑受众的需要 90
7.3.1 建筑“使用者需求”理论的发展 90
7.3.2 建筑受众需要的发展 93
8 受众的注意 97
8.1 受众的注意心理 98
8.1.1 什么是注意 98
8.1.2 通道容量与注意的选择性 99
8.1.3 注意的稳定性 100
8.2 对建筑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01
8.2.1 对建筑的无意注意 101
8.2.2 对建筑的有意注意 103
8.3 建筑引起受众关注的因素 104
8.3.1 热点的事件 105
8.3.2 敏感的地段 106
8.3.3 著名的建筑师 108
8.3.4 制造冲突 109
8.3.5 紧随时尚 112
9 受众的认知 115
9.1 受众的认知过程 115
9.1.1 受众的认知过程模式 115
9.1.2 对受众认知模式的分析 116
9.2 人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现象及原理 117
9.2.1 “条件反射”理论 117
9.2.2 “S-R”和“S-0-R”理论 119
9.3 受众对建筑环境信息的认知 120
9.3.1 对建筑环境的直觉 121
9.3.2 对建筑环境的联想 123
9.3.3 对建筑环境的理解 124
9.3.4 对建筑环境的情感 127
10 受众的态度 129
10.1 关于态度的概念 129
10.1.1 什么是态度 129
10.1.2 态度的特征 130
10.2 研究受众态度的相关理论 130
10.2.1 海德的平衡论 131
10.2.2 纽科姆的ABX模式 133
10.2.3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 133
10.3 建筑针对受众态度的策略 134
10.3.1 强化受众的固有态度 135
10.3.2 改变受众的态度 136
实例2 清华大学校园建筑受众心理调查 143
Ⅱ.1 调查方法分析 147
Ⅱ.2 需求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 148
Ⅱ.3 注意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 148
Ⅱ.4 认知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 150
Ⅱ.5 态度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 151
Ⅱ.6 综合作用力的确定 152
第三篇 建筑传播中的目视信息 153
11 建筑本身所传播的信息 153
11.1 建筑本身的信息内容 154
11.1.1 建筑所传达的城市定位的信息 154
11.1.2 建筑所传达的关于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信息 156
11.1.3 建筑所传达的历史时代特征的信息 159
11.1.4 建筑所传达的地域性信息 162
11.2.1 信息量的原则 164
11.2 建筑设计的信息原则 164
11.2.2 信息优化的原则 168
11.2.3 信息冗余的原则 171
12 建筑的附着信息 174
12.1 建筑与附着信息的关系 175
12.1.1 建筑传播附着信息的经验 175
12.1.2 依附于建筑的社会信息 177
12.1.3 中国城市现状的反思 179
12.2.1 城市目视信息的控制 183
12.2 建筑附着信息秩序的建立 183
12.2.2 传媒手段的空间组织 187
12.2.3 建筑传媒要素的设计 193
12.3 融合附着信息的建筑形式 198
12.3.1 高层建筑的顶部信息 198
12.3.2 商业建筑的橱窗 200
12.3.3 公共建筑的信息窗口 202
12.4 建筑师的责任和作用 205
实例3 “城市信息带”与“附着信息密度”的概念在中关村西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09
Ⅲ.1 “城市信息带”与“附着信息密度”的概念 209
Ⅲ.2 中关村西区城市信息带设计 213
结语 220
附录 222
附录1:对作为建筑受众的清华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 222
附录2:对清华大学校园建筑的受众心理问卷调查 226
附录3:美国费城户外广告管理条例(摘录) 230
参考文献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