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在艰难中起步(1945—1950) 1
第一节 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前后 2
一 日本投降后的长春形势 2
二 刘健民、赵东黎最早进入原“满映” 5
三 东北电影公司的成立 8
四 田方、许珂来长及张辛实等人被捕 13
五 钱筱璋从延安来东北,首次入长未成,许珂再进长春 19
六 田方、许珂、钱筱璋随军入长,舒群出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 22
一 迁往兴山 25
第二节 从搬迁到生产 25
二 建设厂房 33
第四节 “三化立功运动”“七片生产”和厂由兴山迁回长春 57
第五节 故事片生产的奇迹 66
一 第一部故事片《桥》 71
二 《中华女儿》 76
三 《赵一曼》 83
四 《钢铁战士》 88
五 《白毛女》 92
六 其他几部影片 99
第六节 电影工业的准备和东影初期影片发行 110
第七节 干部的集聚、培养和输送 114
第二章 不平坦的发展道路(1951—1960) 128
第一节 初期的低落(1951—1953) 130
一 《六号门》和《草原上的人们》 135
二 协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阳国拍片 140
第二节 中期的发展(1954—1957) 141
一 《平原游击队》 146
二 《董存瑞》 152
三 《上甘岭》 156
四 惊险样式影片 162
五 讽刺喜剧影片 167
六 儿童题材及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171
第三节 跃进的年代(1958—1960) 180
一 《党的女儿》 184
二 《画中人》和《红孩子》 189
三 《刘三姐》 194
四 农村题材影片 198
五 惊险样式影片 203
六 跃进片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205
第四节 突破冲击的发展 210
一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213
二 《冰上姐妹》 217
三 《五朵金花》 221
四 《黄河飞渡》 229
五 《战火中的青春》 232
六 其他几部影片 238
第五节 译制片生产及厂的事业发展 252
第三章 迎着风浪前进(1961—1965) 264
第一节 短暂的平静(1961—1962) 265
一 党和国家对文艺政策的调整 265
二 长影对前三年的历史总结 268
三 创作概观 271
四 《达吉和她的父亲》 274
五 《甲午风云》 276
一 风浪初起时的创作 281
第二节 新的波澜(1963—1965) 281
二 《自有后来人》 285
三 《冰山上的来客》 289
四 《满意不满意》 293
五 在批判的浪潮中 295
六 《英雄儿女》 297
七 《兵临城下》和《独立大队》 300
八 《女跳水队员》 307
九 “文革”前夕 309
第四章 灾难的十年(1966—1976) 319
第一节 全面破坏 320
第二节 《创业》及围绕《创业》的斗争 326
第五章 繁荣的新时期(1977—1985) 339
第一节 从徘徊到转折(1976·10—1979) 341
一 创作上的新突破 343
二 《吉鸿昌》 349
第二节 转折中的《太阳和人》 354
第三节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成就 360
一 《人到中年》 362
二 《不该发生的故事》《在被告后面》 366
三 《花园街五号》 370
第四节 新的开拓新的探索 374
一 《飞来的仙鹤》 379
二 《勿忘我》《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 381
三 《火焰山》《五女拜寿》 387
第五节 革命历史及历史题材影片 391
一 历史片的发展 391
二 《谭嗣同》 393
第六节 译制片生产及厂的事业发展 398
简短的结语 405
后 记 409
附 录 411
1.长影艺术片目录(1949—1985) 411
2.大事年表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