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1.引论 1
2.分配正义及其制度含义 5
2.1 经济正义的概念 5
2.2 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 7
2.3 经济学与分配正义 12
3.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规范意义 15
3.1 社会保障:多目标的复合体 15
3.2 社会保障的制度分析 19
3.2.1 斯密德的公共选择模型 19
3.2.2 布罗姆利的交易制度理论 24
4.本书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 29
4.1 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 29
4.2 本书的基本内容 33
第一章 从市场分配到社会分配 37
1.1 引论 37
1.2 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 38
1.2.1 制度背景 38
1.2.2 工资与利润 40
1.2.3 分配与正义 42
1.3 新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 46
1.3.1 新古典学派分配理论的特征 46
1.3.2 边际生产力分配与正义 48
1.3.3 福利经济学与分配正义 51
1.4 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 54
1.4.1 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立场 54
1.4.2 权力斗争与分配 56
1.4.3 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意义 57
1.5 从交换正义到分配正义 59
第二章 民主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63
2.1 引论 63
2.2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 65
2.2.1 寻找社会制度的阿基米德点 65
2.2.2 公平正义的原则 70
2.2.3 罗尔斯福利函数 75
2.2.4 社会基本品的平等 78
2.2.5 罗尔斯理论的意义 80
2.3 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 85
2.3.1 资源平等与无嫉妒标准 85
2.3.2 资源拍卖与外在资源的平等 87
2.3.3 残疾保险与能力保险 90
2.3.4 资源平等理论的意义 101
第三章 市场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06
3.1 引论 106
3.2 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 108
3.2.1 最低限度的国家 108
3.2.2 权利分配正义论 111
3.2.3 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判 116
3.3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 120
3.4 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 123
3.5 几个重要问题的评论 127
3.5.1 分配正义的道德基础 127
3.5.2 市场经济与公共决策 130
3.5.3 平等与效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132
第四章 社会认同与分配正义 135
4.1 引论 135
4.2 超越工具主义经济学 137
4.3 能力平等理论 143
4.4 贫困和基本需求 148
4.5 权利与社会保障 154
4.6 共同体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6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论的重建 169
5.1 引论 169
5.2 马克思否定了分配正义? 172
5.3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 179
5.4 重建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86
5.5 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初探 190
5.6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 201
第六章 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 203
6.1 引论 203
6.2 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 205
6.2.1 济贫法阶段 205
6.2.2 从社会救济到社会保险 208
6.2.3 从社会保险到社会福利 216
6.3 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从冲突到融合 220
6.3.1 从对立到融合 220
6.3.2 工业主义理论 221
6.3.3 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 224
6.3.4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227
第七章 福利国家模式 231
7.1 引论 231
7.2 福利国家模式理论 232
7.2.1 蒂特马斯的三种社会政策模式 232
7.2.2 瑟尔鲍姆的福利国家分类 234
7.2.3 艾斯平·安德森对三类福利国家的分析 236
7.3 福利国家理论的整合 239
7.3.1 补救型与制度型 239
7.3.2 劳动保险型与普遍福利型 245
7.3.3 收入转移型与社会服务型 248
7.4 西方主要福利国家的制度分析 251
7.4.1 美国 251
7.4.2 英国 254
7.4.3 德国 257
7.4.4 瑞典 259
第八章 福利国家危机及经验教训 262
8.1 引论 262
8.2 福利国家危机理论 263
8.2.1 新右派的福利国家危机理论 263
8.2.2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危机论 271
8.3 对福利国家危机的看法 278
8.4 福利国家的得失 285
8.4.1 成就与贡献 285
8.4.2 风险与代价 293
8.4.3 边际改革和激进改革 296
8.5 福利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302
第九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规范与制度选择 312
9.1 引论 312
9.2 改革的成就及其问题 314
9.3 “社会契约”的重构和社会保障的规范选择 322
9.4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328
9.4.1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329
9.4.2 失业社会保险 340
9.4.3 医疗保险 342
9.4.4 最低收入保障制度 344
9.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8
结束语:超越不平等的发展 356
1.平等与经济增长 356
2.超越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362
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