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1
导论 1
第一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1
第一节 土地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1
一、土地 11
二、土地利用 12
三、土地(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3
第二节 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4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4
二、新技术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16
三、不足和挑战 17
第三节 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8
一、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调查 18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方法和技术 20
三、主要研究内容 21
一、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25
第二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态势 25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状况 25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格局 27
第二节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分析 32
一、自然条件 32
二、社会经济条件 39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44
一、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方法 45
二、指标的确定 47
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分析结果 48
第四节 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 52
一、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低 52
二、各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不平衡 53
三、地区间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差异大 54
四、人地关系的未来趋势 55
一、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 57
第五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57
二、土地质量退化现象较为普遍 58
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部分闲置严重 59
四、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60
五、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61
六、中国人地关系的未来趋势令人担忧 61
第三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演变历史分析 63
第一节 人类文明史上土地利用的演变发展历史 63
一、采猎文明时期的土地利用 64
二、农业文明时期的土地利用 64
三、工业文明时期的土地利用 66
四、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土地利用 6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的演变动态 67
一、耕地及其利用的变化 68
二、林地及其利用的变化 72
三、园地及其利用的变化 74
四、草地及其利用的变化 76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 77
一、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78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协调与制约机制 79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 80
四、市场规律的调控机制 80
五、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作用机制 81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模型 83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模拟的基本原理 83
一、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 83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 84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模型的设计及条件假设 86
一、设计目标 86
二、总体条件假设 86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的基本构造 87
三、人口模块 88
四、空间布局模块 88
二、需求模块 88
一、统计分析模块 88
第四节 主要模型方法研究 89
一、多尺度统计分析 89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 91
三、模型的自动调节功能 95
四、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竞争 96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的应用研究 96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96
二、数据的预处理 99
三、多元统计分析 101
四、土地的需求分析 106
五、土地利用分布及其变化的空间模拟结果 111
第六节 模型的评价 119
一、模型行为及其敏感性分析 119
二、模型的限制因素 121
四、模型结果的应用评价 122
三、模型的检测 122
五、结语 124
第五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26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内涵 126
一、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26
二、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可持续性 127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决策 130
四、多层面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视角 131
五、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133
第二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136
一、国内典型评价框架 136
二、国外主要评价体系 141
三、简评 148
第三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149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149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50
三、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一些问题 153
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评价 155
第四节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简要评述 155
二、土地生产力水平维持状况评价 156
三、土地利用的环境问题评价 158
第六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 160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的意义与原则 160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的意义与作用 160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原则 162
第二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163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63
二、指标系统构建依据 170
三、指标设置 170
四、指标提取 171
五、功能指标值计算 171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法与分区方案 172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法 172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案 172
一、北部低潜低压区 174
第四节 土地资源区域特征与评述 174
二、中部高潜高压区 177
三、南部中潜高压区 181
四、东北部高潜低压区 183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193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193
第二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194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法则 194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法则 195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法则 195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法则 196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协调法则 196
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代际均衡法则 197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197
一、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引导可持续的消费观 198
二、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 199
三、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法制建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199
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01
五、高效与集约用地,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205
下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 211
第八章 房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11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 211
一、自然条件 211
二、社会、经济条件 213
第二节 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演变 214
一、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变迁 214
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利用的发展演变 21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问题与原因 217
一、土地利用现状 217
二、土地利用问题与原因 222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224
一、房山区可持续农业发展情况 224
二、房山区土地开发利用模式 226
三、搞好土地使用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232
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的经济手段 232
一、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土地 232
第五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232
四、强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 233
五、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233
第九章 山东省曹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37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 237
一、自然条件 237
二、社会经济条件 240
第二节 曹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240
一、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 241
二、徘徊和缓慢发展时期 241
三、农业快速发展时期 241
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阶段 242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242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42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44
第四节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模式 245
一、土地高效持续利用模式 246
二、黄河故道林果粮一体化持续发展模式 249
三、“基地——加工——销售”一条龙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250
四、村级集约化经营持续发展模式 252
第五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254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255
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55
三、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 256
四、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257
五、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 257
第十章 四川省乐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59
第一节 土地资源环境 259
一、自然环境条件 259
二、社会经济条件 26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262
二、土地利用现状 263
一、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263
三、土地利用特点及分布规律 264
四、土地利用类型述评 265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272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经验 272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索 274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障碍因素及成因 275
二、农田生态失衡 276
一、人口超载,土地利用规划滞后 276
三、农业布局不够合理,结构单一,产出效益低 277
四、对水资源缺乏认识,障碍着土地生产力发挥 278
第五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279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据、日标、原则 279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 280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284
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86
一、自然条件 290
第十一章 山西省朔城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90
第一节 土地资源环境 290
二、社会经济条件 29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99
一、土地利用方式 299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 302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02
第三节 土地资源供需分析 303
一、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303
二、土地需求量分析 304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04
一、区域开发 305
二、基础工程 307
三、产业配置 310
四、重点项目 312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 317
一、自然条件 317
第十二章 湖北省浠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317
二、社会经济条件 318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320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320
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21
第三节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322
一、土壤的演变模式 322
二、土壤资源开发的历史演变 324
三、土地资源利用的历史演变 327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29
一、西南沿江平原区灰潮土(淤泥田)改良可持续利用模式 329
二、中部丘陵区水稻土改良可持续利用模式 330
三、东北低山区砂土(冷浸田)改良可持续利用模式 331
第五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332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32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334
一、自然条件 336
第十三章 江西省高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336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 336
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其主要特点 338
三、区域优势和主要制约因素 339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340
一、发展状况 340
二、现状分析 341
三、在全区、全省的地位和作用 341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341
一、各地类现状分析 342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原因 344
第四节 土地生产潜力与后备资源评价 346
一、“四低”资源的增产潜力分析 346
二、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347
第五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实践 349
一、油—稻—稻农田三熟模式 349
三、公司加农户模式 350
二、山水田路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350
四、棉油、棉菜套作模式 351
五、牧、果、渔结合模式 352
第六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总体设想与布局 352
一、指导思想 352
二、模式发展方向和重点 352
三、选择模式的原则 353
四、模式的总体规划与布局 353
第七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354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354
二、完善各种土地管理制度 354
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 354
四、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 354
五、以点带面,推广模式经验 355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土地开发利用投入 355
参考文献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