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顾浩 1
解放思想的历程 7
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潘宗白 7
马克思主义现代发展理论第三次开拓的号角 周毅之 18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新胜利 周安伯 24
试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及其伟大意义 沈建钢 30
论二十年解放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张田生 秦润新 3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王淦 4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法论意义 百根海 4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神之源,胜利之本 冯锦涛 53
怎样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性特征 吴林根 58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苏诚友 7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三个有利于” 沈学明 77
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 戴家才 82
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 张秋良 87
新时期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实质、联系和启示 孔陆泉 姚海荣 92
论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及统一 陈中华 徐晓刚 98
略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嬗变及其原因 吴兴鹏 石作斌 104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起点 金太军 109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开拓 109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基本路线的拨乱反正 张寿春 114
法治的宣言书 人权的保障书 刘小兵 119
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轨迹——从“法制”到“法治” 马晓秋 125
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邓弋青 130
试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突破 蒋伏虎 135
我国法制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反思 沈卫中 140
论邓小平理论的五大特色 陈仕龙 145
社会主义的本质乃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吴抒 15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现实意义的再认识 韩黎 156
科学决策的新开端 顾德程 160
求索“什么是社会主义” 王丁元 164
远离平衡态:一个新社会组织运行模式的诞生 张树俊 171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177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席佳铭 177
江泽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汪竟成 182
邓小平、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观之比较 杜宇 186
历史的超越 路爱梅 192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突破 陈俊彪 197
论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动力的思想 潘成义 202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品格 石春海 208
试论邓小平关于实践的思想 唐国和 213
怎样认识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改革特色 张宝林 218
江泽民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庄永先 陆凌生 224
邓小平民主观探析 臧乃康 229
第三代领导集体行政思想述要 李善岳 235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实践品格和理论高度 南南 240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创造性特征 刘万文 247
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特色 吴正群 253
邓小平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观简述 王善明 丁年杰 258
略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阶段系统观及其运用 曹义为 263
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科学的思想 吴锋 史潮 267
改革开放的探索 275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孙艺兵 275
领导干部要努力开拓创新 陈运祥 280
中国从非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 李炳炎 285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蒋国林 292
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演变 李如鹏 蒋永连 298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股份制问题新探 刘连才 305
论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国有资产增值 章新华 311
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陈必峻 黄红 黄瑞玲 316
对外开放的跨世纪思考 张建宁 322
振兴江苏的跨世纪战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策应知识经济 方建中 328
邓小平经济理论与江苏经济大发展 储东涛 334
“苏南模式”的创新 孙月平 340
淮阴农村三次改革浪潮的回顾与思考 陈建山 346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宁杭 351
苏州新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工程的成功实践 周新慧 花家毅 358
关于大力发展高淳县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 刘晓华 364
市场经济催生新泰州 易耀秋 369
双浜村改革20年 王炎炯 邬才生 374
规范国有控股公司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徐宏 381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许夕华 386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 李汝 丁宪浩 391
对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若干思考 黄国强 龚菊平 396
试论改革开放在“国民性”改造中的作用 钱学平 402
我省党校的一次理论盛会 周明生 408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