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分为庸士君贤圣五类(春秋)孔子 1
用人不疑才有管仲助齐称霸(战国)荀子 4
用人又疑人,君臣两不利(战国)韩非 6
人才难为,世道难治(东汉)王符 10
看准人才,当倾力举荐(三国·魏)刘劭 15
担重任者必须自身修养好(战国)吕不韦 18
把握时机,创造条件遇合(东汉)王充 21
善于言辞的人不一定有德(西汉)桑弘羊 28
依靠众多贤人,天下才得安宁(战国)荀子 30
国有贤人而兴,有谄贼而亡(东汉)王符 34
善用人者总是谦居人下(春秋)老子 38
受宠者常胜,疏远者常败(战国)韩非 39
主欲知过,必靠谏臣(唐)李世民 44
怠慢贤士会导致国家灭亡(春秋)墨子 47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够与之争(三国·魏)刘劭 50
从招累遇害者中选拔人才(东汉)王充 53
用对一人,富国一方(西汉)桑弘羊 60
善以待人者胜(清)石成金 63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战国)荀子 69
借他人托举成己所不能(战国)吕不韦 71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唐)赵蕤 74
选准用对人才,国家才会昌盛(东汉)王符 76
莫因微瑕弃宝玉(西汉)桓宽 8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清)王庭奎 82
空谈者误国(西汉)桑弘羊 84
行善者用(清)石成金 89
仁者必敬人,敬人必有道(战国)荀子 92
心志、做事、功劳是举荐提拔人的根本(战国)吕不韦 94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春秋)孙子 97
量才使用(三国·魏)刘劭 99
欲求贤才,考察政务(东汉)王符 102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战国)荀子 106
推荐人才只看才能(三国)曹操 108
用人要各尽所长(明)吕坤 109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战国)荀子 111
从天意民心出发考察用人(东汉)王符 114
朝廷无忠臣则政治黑暗(西汉)桓宽 118
君主不公正,臣子焉能忠心(战国)荀子 120
官吏所惩治的,常常是权贵所豢养的(春秋)墨子 123
聪明出众,胆力过人者才是英雄豪杰(唐)赵蕤 125
巧牙利舌的人未必善良(春秋)老子 128
看人看本质(春秋)孔子 13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清)王庭奎 132
偏才与兼才各有利弊(三国·魏)刘劭 134
用质朴醇厚之人,废虚伪奸诈之人(西汉)陆贾 137
实践是考察人最高明的方法(晋)傅玄 140
发挥各自的特长(唐)赵蕤 144
为政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可以被人控制(战国)鬼谷子 147
圣明的君臣是各守其职(战国)吕不韦 151
侍奉各类君主的原则(战国)荀子 154
无伯乐千里马落选,无造父骏马难奔腾(西汉)桓宽 156
功高权重莫盖主(战国)韩非 157
人求高明更要学精明(清)曾国藩 162
交谈是辨识人才的简捷途径(三国·魏)刘劭 165
区分顺从与谄媚、忠诚与篡权的臣子(战国)荀子 170
辨识忠奸之道(清)载淳 173
欲立功名必求贤人(战国)吕不韦 177
观言行知其人(宋)司马光 180
君主要善于使用臣民(春秋)管仲 182
争执者败,谦让者胜(三国·魏)刘劭 185
过分贪名者虚伪(北齐)颜之推 187
借力者强(战国)吕不韦 190
当面捧人者背后毁人(元)许名奎 193
伤国有三,小人掌权灾最大(战国)荀子 196
对官员要吐故纳新(西汉)桓宽 199
善用人者身自安(清)纪昀 201
德量从隐忍中增大(元)许名奎 202
做善人之事难,用善人做事易(战国)吕不韦 205
群臣嫉妒常使贤才难得(东汉)王符 208
居心常存宽恕,行事务求坦诚(明)彭士望 213
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唐)赵蕤 215
涂秽则塞,危塞则亡(战国)荀子 218
禀赋不同,才有偏至(三国·魏)刘劭 221
君主之过应由大臣来纠正(西汉)桓宽 225
作恶者废(清)石成金 227
深沉、忠厚、持重是头等的资质(明)吕坤 232
凡用人,用其朝气,用其所长(清)左宗棠 235
要像爱护古木一样爱护大臣(春秋)管仲 236
渊深鱼鳖游,林茂禽兽栖(战国)荀子 239
时势造人才(唐)赵蕤 241
人的本质出于情性(三国·魏)刘劭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