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义的美 5
第一章 美学的属性及其在古典主义阶段的内涵:发达的印度美学理论 29
前言 29
“瓦萨纳”与“萨塔拉尼亚” 37
语言学在感受文学美时的传达功能 40
对美的价值的讨论 48
声音的理论及其在审美价值中的精神意义 49
诗人的教育 52
诗人头脑中的心理定势 53
诗人的新结构与思考材料 55
艺术家的感觉材料与认识 56
快感的本质与古典主义阶段的美学理论 57
古典主义阶段中超然物外的满足与自然的贡献 58
对尼哈兰间·拉伊博士诸见解的商榷 60
古典主义阶段开端时的创造活动 62
诗体学系统专著的发端 63
宫廷诗歌 63
快感与“纳加拉卡”理论 64
前言 67
第二章 跋娑、马鸣、首陀罗迦及其美学概念 67
第一部分 跋娑作品中的美的概念 71
西方人与东方人爱情之比较 75
跋娑人物刻画中的审美快感 76
对“骚布哈基亚”和“卡维—斯瓦布哈瓦”的讨论 79
主观的快感与“骚布哈基亚” 82
论恭陀迦和薄阇的“斯瓦布哈沃克提”与 83
“卡维—斯瓦布哈瓦”以及跋娑的“骚布哈基亚”中的相似内涵 83
作为画家的跋娑 84
第二部分 马鸣 86
“卡鲁纳”一词与佛教中的审美快感 88
马鸣时代的佛教 91
佛教中的三种审美状态 92
作为哲学研究的美学 92
的文字比较 93
佛教理论与“斯波塔”和“特瓦尼” 93
佛教中的现象主义 95
正理派对关于世界的认识之讨论 97
新护与他的佛教美学理论 98
“卡鲁纳”与“里拉”:佛教审美经验 102
的属性 102
“卡鲁纳”与“拉撒”理论——新护的 103
理论 103
论“卡鲁纳”一词与学者的贡献 104
“维达纳”与男女两性原则的统一 106
西方人对“里拉”与游戏的看法 107
佛教“萨哈吉亚斯”与毗湿奴教“萨哈吉 109
亚斯”的比较 109
斯” 109
佛教的美学理论——“萨哈吉亚 109
马鸣两部作品中肉体美与思辨美的合一以及 111
先验论 111
作为美的优雅与形式 113
论“鲁帕”与“索巴” 114
论“瓦普”一词 115
“桑达拉”与“南陀”的精神内涵 116
印度美学中美与完美主义的层面 117
马鸣的浪漫主义 118
作为普遍性原则的美 120
美在精神自由中揭示自身 121
第三部分 对首陀罗迦作品《小泥车》的面面观 124
对《小泥车》本质的评析 125
首陀罗迦作品中社会模式的更新 130
对《小泥车》中诸人物的美学处理 131
《小泥车》的现实主义 134
《小泥车》的表现主义 136
《小泥车》的个性 139
听觉和视觉在审美经验中的积极参与和 140
对应理论 140
理想—同情与审美真实 143
论“希提”与“拉撒” 145
《小泥车》中的音乐艺术 146
《小泥车》中的平民美学定势 147
第三章 迦梨陀娑 149
前言 149
第一部分 作为审美形象宝库的艺术家 151
迦梨陀娑作品中世界主义的感染力 153
社会样式 154
影响迦梨陀娑生活和思考的同时代 154
论诗人迦梨陀娑的艺术节奏和由他重铸 158
的艺术与社会 158
时间与空间的实在主义和存在主义 163
迦梨陀娑作品中的审美视野 167
第二部分 诗人的内在知觉与其中的审美 171
经验 171
印度与西方审美观点的差异 172
迦梨陀娑的唯灵主义理论和现代的 173
美学研究 173
神的创造与艺术家的创造之目的 176
文字—内涵理论和迦梨陀娑的理想文字 179
迦梨陀娑对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融合 180
迦梨陀娑更加宽阔的审美视野 182
审美经验在高深哲学体系中的感情因素 184
移情的理论 187
审美过程与万物有情 188
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大脑与物质 191
秩序与机遇的理论 192
迦梨陀娑的自然美 195
论改造的理论 197
迦梨陀娑艺术中的现象学 202
不能为艺术而艺术 204
论“布哈瓦”与“拉撒” 206
迦梨陀娑对《吠檀多》与《数论》 218
的综合 218
价值标准与“萨和达亚” 222
新中之美 223
作为主体的思考活动之美 224
平衡、综合与比例的价值 226
爱情在审美经验中的价值 227
迦梨陀娑的文学揭示出美感高于原始的 230
心理感觉 230
作为知识的美 235
理想主义与表现主义 238
美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243
迦梨陀娑作品中作为美学绝对规律 245
的崇高 245
第三部分 从迦梨陀娑的文学中借用美的概念 251
的诗人们 251
恰如其分与审美直觉 264
印度美学术语梵汉对译索引 269
印度人名神名梵汉对译索引 301
印度书名剧名梵汉对译索引 308
译者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