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结论(刘云嵘、徐佩珍、高尔生) 1
第1篇计划生育一般统计方法 5
第1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高尔生、业治慧) 5
第1节资料的收集 5
一、资料的种类和内容 5
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6
第2节资料的整理 15
一、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15
二、分组设计 16
三、整理表 16
四、归组汇总 16
第3节统计资料的质量评价 17
一、统计资料非抽样误差的来源 17
二、资料差错的检测方法 18
三、资料的质量评价 19
四、人口普查数据年龄和性别的正确性检查 22
五、误差及不全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第2章计量资料统计方法(周家仪、洪立基) 27
第1节平均数 27
一、算术均数 27
二、几何均致 28
三、中位数 30
第2节标准差 31
一、标准差的意义 31
二、标准差的计算 32
三、标准差的应用 33
第3节正态分布 33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 33
二、正态分布的特点 34
三、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34
第4节均数的抽样误差 35
一、抽样研究及抽样误差 35
二、均致的抽样误差及标准误 35
第5节总体均数的估计 36
第6节t检验 37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7
二、t检验 38
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
第7节方差分橱Ⅰ 43
一、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及基本思想 43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43
三、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45
四、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47
第8节方差分析Ⅱ 49
第9节相关与回归 52
一、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52
二、直线相关 52
三、直线回归 55
第3章计数资料统计方法(詹绍康) 58
第1节相对效及其应用 58
一、相对数的种类 58
二、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 59
第2节率的标准化 60
一、直接法计算标准化率 60
二、间接法计算标准化率 62
第3节相对数分析及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3
一、比例(及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比例(及率)的可信区间 63
二、样本比例与总体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4
三、两个样本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6
四、多个样本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9
五、样本比例的趋势检验 70
六、配对四格表资料分析 72
七、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检验 73
八、两个标准化率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74
第4章非参数统计(洪立基) 76
第1节非参数统计的一般概念 76
第2节 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 76
一、符号检验(Signed test) 76
二、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77
第3节非配对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78
第4节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79
第5节配伍组资料的秩和检验 80
第6节等级型资料的秩和检验 82
一、两个样本比较 82
二、多个样本的比较 83
第7节 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83
一、完全随机分组资料 84
二、配伍组资料 85
第8节等级相关 86
第5章交叉设计统计方法 88
x 五、SYSTAT 164
六、国内医学统计软件 164
第2篇计划生育调查和研究方法 167
第8章实验和试验研究设计(洪立基) 167
第1节实验(试验)设计 167
一、实验研究中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167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i 68
三、研究设计三要索 174
第2节常用设计方法 176
一、配对设计 176
二、成组设计 177
三、配伍组设计 177
四、交叉设计 177
五、正交设计 178
第3节 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 182
一、动物实验研究 182
二、临床试验 183
第9章现场调查设计(刘云嵘) 194
第1节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194
一、明确调查目的 194
二、确定调查对象 194
三、选择调查类型 194
四、确定观察指标 195
五、拟订调查项目和编制调查表 196
第2节现场调查的实施 200
一、培训 200
二、试点调查 201
三、正式现场调查 201
四、调查资料的现场审查 201
第3节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202
一、设计阶段 202
二、现场调查阶段 202
三、资料整理阶段 203
四、数据分析阶段 203
第4节随机应答调查和分析技术 203
一、基本原理及步骤 203
二、随机应答技术模型的类型 205
三、应用注意事项 208
第5节现场调查设计实例 208
第1O章抽样设计和样本含量(詹绍康) 217
第1节抽样设计 217
一、简单随机抽样 217
二、系统抽样 219
三、分层抽样 220
四、整群抽样 224
五、两阶段抽样 226
第2节样本含量 228
一、对平均数作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 229
二、对率(百分数)作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 230
三、对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232
四、非配对设计时两样本均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233
五、配对设计时两样本均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234
六、对两样本率(百分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234
第11章定群研究(李瑛) 236
第1节定群研究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236
一、定义 236
二、分类 236
三、应用 237
第2节定群研究设计 239
一、前瞻性定群研究设计 239
二、回顾性定群研究设计 243
第3节定群研究的资料分析 244
一、人年法 244
二、孕产妇死亡率分析 246
三、标准化率与比的分析 248
四、危险度分析 254
五、多元分类分析 257
第12章病例-对照研究(詹绍康) 262
第1节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262
一、危险因素 262
二、指示病例 262
三、对照 263
四、暴露资料 265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66
第2节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266
一、四格表资料分析 267
二、四格表资料的近似分析 270
三、几个四格表资料的联合分析 274
四、多个暴露水平——2×k表资料的分析 278
第3节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281
一、配对的四格表资料分析 281
二、1:M配比资料的分析 286
三、对几批1:M配比资料的分析 288
四、对照数M不相等时的1:M配比资料分析 291
第3篇计划生育分析与评价 294
第13章描述性统计指标(李瑛、高小刚) 294
第1节一般人口统计 294
一、人口数 294
二、性别年龄构成 296
三、出生率 298
四、死亡率 300
第2节婚姻统计 306
一、结婚年龄 307
二、结婚率 309
三、婚姻状况 313
第3节生育率统计 316
一、一般生育率 316
二、年龄别生育率 317
三、总和生育率 319
四、终身生育率 321
五、胎次渐进比 323
六、妊娠率、平均妊娠数和平均活产数 324
七、平均产次及产次比,平均孩次和孩次比 325
第4节人口再生产统计 327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327
二、人口再生产率 328
三、平均世代间隔年数 329
第5节节育统计 330
一、节育率指标 330
二、避孕效率简略计算方法 333
三、人工流产统计 335
第6节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统计 337
一、人事统计 337
二、政策执行情况统计 338
三、宣传统计 339
四、避孕药具统计 339
五、计划生育费用统计 340
第14章寿命表法及其应用(高尔生) 342
第1节寿命表的编制 342
一、符号及指标 342
二、简略寿命表的编制 343
三、实例 345
四、寿命表指标分析 346
第2节单终止寿命表法 348
一、寿命表分析法适用范围 349
二、单终止寿命表法编制 349
三、分析方法与指标 350
第3节 多终止寿命表法 352
一、资料整理 352
二、总累计带器率和累计终止率的计算 354
三、原因别终止净率计算 355
四、原因别终止粗率计算 357
五、累计带器率的曲线配合和平均带器时间的计算 358
第4节小样本资料的寿命表法 360
第5节寿命表法结果的统计学检验 363
一、u检验 363
二、Log-rank检验 363
第15章生育分析(高尔生、陶建国) 367
第1节趋势分析法 367
一、概述 367
二、实例 367
第2节 因子分解法 368
一、概述 363
二、出生率的因子分解 368
三、因子作用大小的分析 372
四、应用的注意点 373
第3节分子分析法 374
第4节Bongaarts模型 375
一、概述 375
二、已婚系数 375
三、未避孕系数 376
四、不人工流产系数 377
五、不哺乳系数 378
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分析 379
第5节避免出生数的估计 381
一、利用出生率和生育率估计 382
二、用避孕有效时间来估计 386
第6节出生间隔分析 391
一、概述 391
二、指标与计算方法 391
三、出生间隔影响因素 393
第7节模拟分析法 394
第8节生育率影响因素 394
一、生物学因素 395
二、行为学因素 395
三、婚姻及生育经历 397
四、夫妇的社会经济及人口学特征 397
五、社会背景状况 397
第16章避孕效果分析(高尔生) 399
第1节避孕效果与效率 399
一、避孕效果 399
二、避孕效率 399
第2节Pearl指数 399
第3节寿命表法 400
第4节夫妻保护年 400
一、粗夫妻保护年 401
二、标准夫妻保护年 405
三、资料要求和来源 407
第5节生育过程分析 408
一、生育周期 408
二、人工流产减少的活产数 409
三、避孕对活产数的影响 409
四、考虑IUD脱落时的活产数减少 410
五、IUD应用与产后不孕期重叠时活产数的减少 411
六、避孕效率与妇女一生人工流产总数 412
七、性别偏爱和生育总数 412
第6节 节育手术质量评价 413
第17章计划生育费用效益(效果)分析(董恒进) 415
第1节 目的与意义 415
第2节基本分析方法 415
一、费用 415
二、效益与效果 416
三、费用效益(效果)分析的表达方法 418
四、敏感性分析 418
第3节实例分析 420
一、计划生育费用 420
二、计划生育效果 424
三、计划生育效益 425
四、计划生育费用效益(效果)分析 426
五、国外研究情况 427
第18章计划生育评价(高尔生) 430
第1节计划生育评价概述 430
第2节计划生育评价的目的和应用 430
第3节计划生育评价的重要概念 431
一、计划生育评价模型 431
二、计划生育目标 432
三、进展评价和成就评价 433
四、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433
第4节计划生育评价分类 434
一、按目的分类 434
二、按工作过程分类 435
三、按服务分类 436
第5节计划生育评价内容 437
一、婚姻评价 437
二、节育评价 437
三、人工流产评价 438
四、哺乳评价 438
五、生育评价 439
六、意愿评价 440
七、人力评价 440
八、费用效果(益)评价 440
第6节计划生育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441
一、说明目标和提出问题 441
二、构思评价设计 441
三、评价信息的收集计划 441
四、收集评价信息 442
五、信息资料的分析处理 442
六、评价报告 442
第7节计划生育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442
一、综合评价 442
二、各项目评价的特殊性 442
第19章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舒宝刚) 444
第1节人口预测的一般概念 444
一、人口预测的任务 444
二、人口估计、人口预测和人口预报 444
三、人口预测的内容 444
四、人口预测假设的建立 445
五、人口预测期长度 445
六、预测资料的修改 445
七、预测结果的报告 446
第2节人口预测方法 446
一、预测方法的分类 446
二、数学模型法 446
三、组成法 449
第3节年龄组人口数的移算 449
第4节出生人数的预测 451
一、实际生育率法 451
二、标准生育率法 453
第5节 死亡人数的预测 455
一、根据粗死亡率推算死亡人数 455
二、根据性别年龄组死亡率推算死亡人数 456
三、死亡率变动的估计问题 456
第6节净迁移的预测 457
第7节影响人口预测结果的因素 457
一、方法的选择 457
二、预测涉及的地域范围 457
三、资料的直接性 458
四、预测的假设和参数的确定 458
五、其它因素 458
第8节人口预测结果分析 458
一、总人口数 458
二、出生数和死亡数 458
三、人口老年化指标 460
四、人口构成 460
第9节人口规划 465
一、人口规划的意义 465
二、人口规划的主要内容 466
三、人口规划的分类 466
四、人口规划的编制方法 466
附Ⅰ 常用统计用表 469
附Ⅱ英汉词汇对照 501
附Ⅲ 汉英词汇对照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