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照应词研究简述 1
1.1 引言 1
1.2 从句法角度讨论照应词 1
1.3 从语用角度讨论照应词 10
1.4 从功能角度讨论照应词 15
1.5 从认知角度讨论照应词 20
1.6 本书的研究角度 25
1.6.1 本书的理论框架 25
1.6.2 本书的研究方法 29
1.7 小结 30
第二章 照应词的本质 32
2.1 引言 32
2.2 照应与指示划分的缺陷 33
2.2.1 照应和指示的划分在理论上的困难 33
2.2.2 照应和指示的划分在具体实例中的困难 36
2.3.1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39
2.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照应和指示 39
2.3.2 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40
2.3.2.1 当前话语空间 40
2.3.2.2 心理空间 45
2.3.2.3 参照点 54
2.3.2.4 基体和侧面 59
2.4 小结 61
3.1 引言 66
第三章 句子内部照应词的使用 66
3.2 van Hoek的理论 68
3.3 汉语研究者的看法 70
3.4 汉语句子中的观念参照点和领地 71
3.4.1 显著性 71
3.4.2 观念联系性 73
3.4.3 领地 74
3.5 小结 78
第四章 语篇结构与照应词的使用 82
4.1 引言 82
4.2.1 段落与照应词的使用 84
4.2 语篇的结构和照应词的使用 84
4.2.2 章节与照应词的使用 87
4.2.3 话题与照应词的使用 88
4.2.4 框架与照应词的使用 94
4.2.5 视角与照应词的使用 101
4.3 小结 108
第五章 语篇特征与照应词的使用 111
5.1 引言 111
5.2.1 线索 114
5.2 语篇的微观特征与照应词的使用 114
5.2.2 声音 117
5.2.3 叙事角度 121
5.3 语篇的宏观特征与照应词的使用 123
5.3.1 体裁与照应词的使用 123
5.3.1.1 儿童体裁与照应词的使用 124
5.3.1.2 广告体裁与照应词的使用 127
5.3.2 语言风格与照应词的使用 130
5.3.2.1 口语体和书卷语体风格与照应词的使用 130
5.3.2.2 意识流与照应词的使用 140
5.4 小结 145
第六章 代词的使用与礼貌原则 147
6.1 引言 147
6.2 代词的使用与视角的转换 150
6.2.1 理论背景 150
6.2.2 代词视角的选择与礼貌原则 155
6.3 代词的使用与心理空间的转换 161
6.3.1 理论背景 161
6.3.2 代词产生的心理世界的转换与礼貌原则 164
6.4 小结 170
第七章 应用与展望 171
7.1 引言 171
7.2 应用 174
7.3 展望 178
7.4 结束语 181
参考文献 182
索引 195
英、汉术语对照表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