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训诂概说 1
一训诂名义 1
二训诂起因 3
三训诂内容 5
第二章训诂所需的基本知识 17
一假借字 17
(一) 假借字、假借义、本字、本义的概念 17
(二) 假借字的类型 18
(三) 关于通假 20
二上古声韵的部类 21
(一) 上古声类 22
(二) 上古韵部 24
三古音通转 31
(一) 通转的概念 31
(二) 通转的规律 32
四几种特殊词语 38
(一) 叠音词 38
(二) 联绵词 40
(三) 附加合成词 42
(四) 简称 44
(五) 译音词 46
五词义引申 48
(一) 词义引申的概念 48
(二) 词义引申的类型 48
(三) 研究词义引申的作用 53
六代语 54
(一) 避重复的代语 55
(二) 求新雅避熟俗的代语 56
(三) 适应格律要求的代语 56
(五) 避忌讳远嫌疑的代语 57
(六) 明身分的代语 57
(四) 寓褒贬的代语 57
七古书辞例 58
(一) 倒文 59
(二) 省文 60
(三) 复文 62
(四) 变文 63
(五) 连文 65
(六) 互文 67
(七) 对文散文 70
(八) 统言析言 71
(九) 急言缓言 72
(十) 大名冠小名 74
第三章训诂方法(一):以形求义 79
一以形求义的根据 79
二 以形求义的适用范围 80
三以形求义方法的运用 85
一因声求义的重要性 92
第四章训诂方法(二):因声求义 92
二 因声求义的根据:“义存乎声”和“声近义通” 93
三因声求义的材料 98
(一) 形声字 99
(二) 韵文 102
(三) 读若 104
(四) 异文 105
四因声求义的作用 106
(一) 依音破字 106
(二) 推求语源 系联同源词 111
(三) 通转语 115
(四) 探求名物来源 119
(五) 会通一词多形 120
五运用因声求义方法须注意的问题 121
第五章训诂方法(三):比较互证 127
一比较互证法概述 127
(一) 意义相关的上下文 132
二比较互证的资料 132
(二) 方言俗语 135
(三) 版本和引书的异文 138
(四) 古人名字 141
(五) 结构相类、内容相近的文句 143
(六) 甲骨文金文 145
第六章训诂方法(四):目验和统计 149
一 目验 149
二统计 154
第七章释义方式与术语 160
一释义方式 160
(一) 同义为训 160
(二) 描述和下定义 164
(三) 推因 166
(四) 引书为训 169
(一)者也 170
二释义术语 170
(二) 曰 为 谓之 172
(三) 谓 173
(四) 言 174
(五) 犹 176
(六) 貌 177
(七) 状 意 178
(八) 属 178
(九) 之属 179
(十) 所以 179
(十一) 或曰 一曰 180
(十二) 之言之为言 180
(十三) 读为 读曰 读如 读若 181
第八章训诂应用(一):古书阅读 185
一识古字、明假借 185
(一) 区分词与非词 189
二辨析词语 189
(二) 分辨虚词与实词 190
(三) 辨虚数与实数 191
三辨歧义 193
(一) 由于结构不同而产生歧义 193
(二) 由于语义不同而产生结构分歧 195
(三) 由于多义成分而产生歧义 196
四考典故 197
(一) 古书用典概况 197
(二) 典故的考释 201
五考释名物 204
(一) 异名同实 205
(二) 同名异实 207
(三) 共名和专名的互相转化 209
六辨避讳 211
(一) 古书避讳概况 211
(二) 通过讳改字考求原字 213
第九章训诂应用(二):古籍整理与辞书编写 216
一标点 216
(一) 语意句读和音节句读 217
(二) 标点易误举例 218
二校勘 226
(一) 古籍错误的类型 227
(二) 训诂在校勘中的应用 229
三作注 237
(一) 古书注解的必要性 237
(二) 准确地利用旧注 239
(三) 释义要掌握几个原则 246
四辞书编写 253
(一)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54
(二) 词目建立 256
(三) 释义 257
(四) 举例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