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实用计算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鼎吉,奚履吉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114000944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一、坡度与前轮定位 1

〔1-1〕坡道角(θ)与百分比坡度(i) 1

〔1-2〕汽车的爬坡能力(imax) 3

(1-3〕前轮定位 4

〔1-4〕主销内倾角(β)的测定 4

(1-5)主销后倾角(γ)的测定 7

二、圆、椭圆、抛物线及等轴双曲线 8

〔2-1〕圆周长(L)公式 8

〔2-2〕圆面积(S)公式 8

〔2-3〕椭圆方程 9

〔2-4〕椭圆的性质 9

〔2-5〕活塞顶部与裙部的直径差 11

〔2-6〕万向节从动轴的转速 11

〔2-7〕抛物线及抛物线方程 14

〔2-8〕抛物线的焦距公式 16

〔2-9〕球面反射镜及圆、球面的方程 18

〔2-10〕等轴双曲线方程 19

三、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20

〔3-1〕球体的表面积(S) 20

〔3-2〕球冠(球缺)的表面积(A) 21

〔3-3〕圆锥的体积(V) 22

〔3-4〕球冠的体积(V) 23

〔3-5〕半球的体积(V) 27

〔3-6〕球的体积(V) 27

〔3-7〕气缸排量(Vh)与发动机排量(VL) 28

〔3-8〕压缩比(ε) 29

四、质量、重量、密度和比重的计算 30

〔4-1〕质量(m)和重量(G) 30

〔4-2〕密度(P)和比重(γ) 31

〔4-3〕 蓄电池电解液的配制 32

〔4-5〕流量(q) 34

〔4-6〕柴油机各缸供油不均匀度(P1) 34

及虎克定律 38

〔5-1〕 线速度(υ) 38

五、速度、运动的合成、转动、转弯、运动定律、进动 38

〔5-2〕 角速度(ω) 39

〔5-3〕角速度方向的确定 39

〔5-4〕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40

〔5-5〕 直线运动与转动 41

〔5-6〕转动瞬心 41

〔5-7〕括塞速度(Us) 42

〔5-8〕汽车行驶速度…(Ua) 43

〔5-9〕转向半径(R) 44

〔5-10〕最小转弯半径(Rmfn) 45

〔5-11〕转向轮的转弯半径(R0) 46

〔5-12〕阿卡曼梯形转向机构 48

〔5-13〕加速度(a) 49

〔5-14〕速度、加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50

〔5-15〕运动定律 51

〔5-16〕进动(陀螺效应) 53

〔5-17〕虎克定律 54

六、与汽车行驶性能有关的计算公式 55

〔6-1〕汽车的起步加速性 55

〔6-2〕汽车的车轮驱动力(Ft) 58

〔6-3〕汽车在车轮驱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 60

度(a) 60

〔6-4〕考虑旋转质量时的加速度值 61

〔6-5〕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 62

〔6-6〕坡路驻车极限坡道角(θ0) 63

〔6-7〕车轮驱动力与坡道角的关系 64

〔6-8〕爬坡能力 65

〔6-9〕行驶性能曲线图 67

〔6-10〕制动器制动力(Fμ) 68

〔6-11〕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F?) 68

〔6-12〕制动减速度(j) 70

〔6-13〕最大制动减速度(jmax) 71

〔6-14〕制动距离的估算 72

七、扭矩、离心力的计算公式及车检结果判定公式 74

〔7-1〕扭矩(M) 74

〔7-2〕发动机有效扭矩(Me)与传动轴有效扭 77

矩(Mg)的关系 77

〔7-5〕螺检、螺母拆装扭矩表 78

〔7-4〕制动器的制动力矩(Mμ) 78

〔7-6〕离心加速度(a) 78

〔7-3〕摩擦式离合器的极限扭矩(Mcimt) 78

〔7-7〕离心力(Fn) 80

〔7-9〕弯道路面超高倾角(θ) 83

〔4-4〕 任意温度下蓄电池电解液的比重(γt) 83

〔7-8〕传动轴的离心力 83

〔7-10〕车检结果判定公式 85

八、载荷分布计算公式 93

〔8-1〕物体平衡的条件 93

〔8-2〕汽车前、后轴负荷(G1、G2) 97

〔8-3〕汽车重心高度(H) 99

〔8-4〕两点支承公式 101

〔8-5〕三点支承公式 102

〔8-6〕四点支承 104

〔8-7〕汽车重心的平面位置(一) 105

〔8-8〕汽车重心的平面位置(二) 107

〔8-9〕汽车临界倾翻角(θ0) 108

〔8-10〕离心力引起汽车的倾翻 110

九、压力、阻力、示功图与行驶方程 111

〔9-1〕压力与压强(p) 111

〔9-2〕气缸压缩压力(pc) 111

〔9-3〕液体的压强(Pb) 112

〔9-4〕阿基米德定律 114

〔9-5〕真空度 116

〔9-6〕进气歧管真空度及气缸真空度 116

〔9-7〕压强与沸点及冰点的关系 117

〔9-8〕风压(p) 118

〔9-10〕汽车的总迎风面积(S) 121

〔9-9〕空气阻力系数(CD) 121

〔9-11〕静压(P?)、动压(Pd)和全压(Pt) 122

〔9-12〕伯努利定律 122

〔9-13〕化油器喉管原理 123

〔9-14〕示功图 124

〔9-15〕柴油机爆震 124

〔9-16〕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26

〔9-17〕汽车的行驶条件 127

十、能量、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129

〔10-1〕重力势能(Ep) 129

〔10-2〕动能(Ek) 129

〔10-3〕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变 133

〔10-4〕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 133

〔10-7〕气缸在作功冲程中作的功(W0) 134

〔10-5〕功(W) 134

〔10-6〕发动机气缸平均有效压力(Pe) 134

〔10-8〕功率(P) 135

〔10-9〕外力使物体旋转所消耗的功率公式 135

〔10-10〕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 136

〔10-11〕四冲程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4) 137

〔10-12〕二冲程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2) 138

〔10-13〕功率与力的关系 139

〔10-14〕发动机的升功率(PL) 139

十一、温度、热、燃料发热量及热效率 140

〔11-1〕温度的单位 140

〔11-2〕汽化热的应用 141

〔11-3〕功热守恒关系 142

〔11-4〕表示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几个参量 144

〔11-6〕燃料的热值(H) 145

〔11-5〕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公式 145

十二、汽车发动机的特性 147

〔12-1〕汽油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 147

〔12-2〕柴油机的速度特性曲线 148

十三、热力学定律、热膨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 151

绝热变化 151

〔13-1〕热力学第一定律 151

〔13-2〕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理 151

〔13-3〕热量(Q)、温度(T)和比热(C)的关系 152

〔13-4〕热膨胀 152

〔13-5〕玻义耳-马略特定律 153

〔13-6〕盖吕萨克定律 154

〔13-7〕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55

〔13-8〕绝热变化 157

〔13-9〕内燃机气缸中气体状态的变化 158

〔13-10〕绝热变化公式与近似绝热变化公式的一般 159

形式 159

〔13-11〕绝热变化的p、T关系式 160

〔13-12〕绝热变化的V、T关系式 162

十四、燃料及燃烧 164

〔14-1〕汽油、柴油与液化石油气(LPG) 164

〔14-2〕汽油辛烷值计算式 164

〔14-3〕柴油十六烷值计算式 165

〔14-4〕苯胺点、A.P.I密度与柴油指数 166

〔14-5〕混合比与理论混合比 167

〔14-6〕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 170

〔14-7〕尾气成分与混合比的关系 170

〔14-8〕背压 171

十五、光与声音 172

〔15-1〕光通量(φ) 172

〔15-2〕 立体角(Ω) 172

〔15-3〕发光强度(I) 172

〔15-4〕照度(Ee) 173

〔15-5〕照度与距离的关系 174

〔15-6〕声强与声强级(J) 175

〔15-7〕噪声 176

十六、齿轮公式 177

〔16-1〕齿轮的齿型 177

〔16-2〕齿轮的分类 178

〔16-3〕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参数 180

〔16-4〕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 181

柱齿轮的计算 182

〔16-6〕外啮合标准直齿、斜齿(人字齿)、圆 182

〔16-5〕齿轮的模数(m) 182

十七、传动比与差速器的计算 185

〔17-1〕定轴轮系总传动比(i1,k)的计算公式 185

〔17-2〕汽车总传动比(it)与汽车最大总传动 189

比(itmax) 189

〔17-3〕差速器的计算公式 190

十八、行星轮系与汽车自动变速器 194

〔18-1〕行星轮系传动 194

〔18-2〕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及其有关计算 206

公式 206

〔18-3〕汽车自动变速器各档变速比的计算 213

工作 214

〔18-5〕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操作及工作状况简介 214

〔18-4〕汽车自动变速器中制动器与离合器的 214

十九、电学公式简介 223

〔19-1〕电流(I)与电阻(R) 223

〔19-2〕欧姆定律表达式 223

〔19-3〕电流的功率(PE) 224

〔19-4〕克希荷夫第一定律 226

〔19-5〕克希荷夫第二定律 226

〔19-6〕惠斯通电桥公式 228

〔19-7〕电池的联接 229

〔19-8〕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公式 229

〔19-9〕电池组的排列 236

〔19-10〕绝缘电阻、接触电阻和电解质电阻 238

〔19-11〕稀硫酸的密度与冻结温度、电阻的关系 239

〔19-12〕焦耳定律表达式 239

〔19-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240

〔19-14〕电容器的串、并联计算 241

二十、有关蓄电池的计算公式 242

〔20-1〕蓄电池的20h放电率(额定容量)(λ20) 242

〔20-2〕蓄电池组的总20h放电率(λΣ20) 242

〔20-3〕蓄电池的充电容量(Q充)与放电 243

容量(Q放) 243

〔20-4〕蓄电池的能量(E)与比能量(W) 245

〔20-5〕蓄电池的理论功率(P)与利用系数(k) 245

〔20-6〕蓄电池的效率 246

〔20-7〕蓄电池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247

〔20-8〕 电解液的比重、蓄电池的开路电压、充 248

放电状态的关系 248

〔20-9〕自放电 250

〔20-11〕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强度 251

〔20-10〕过放电 251

二十一、起动、点火与气门开闭计算公式 253

〔21-1〕串激式电动机的特性 253

〔21-2〕点火线圈 256

〔21-3〕发动机的点火顺序 256

〔21-4〕点火延迟问题中的计算 259

〔21-5〕断电器凸轮工作角(β) 260

〔21-6〕断电器触点闭合角(γ)与闭合率(ηB) 261

〔21-7〕凸轮夹角 263

〔21-8〕配气重叠 263

〔21-9〕四冲程发动机凸轮转角(β凸)与曲轴转 264

角(β曲)间的关系 264

〔21-10〕发动机工作情况图析 264

〔21-11〕汽油机的点火间隔(aQ) 277

二十二、数学公式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