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初中第3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惟翰,陈钟梁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135·216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一一件小事 (鲁迅) 1

1.“一件小事”真有其事吗? 1

2.怎样理解“惭愧、自新、勇气和希望”? 3

3.全文评注。 3

4.小说主人公是车夫,还是“我”? 7

5.“我”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我”是不是作者? 7

6.“看不起人”中的“人”是谁?“坏脾气”指什么? 9

7.皮袍下面的“小”能指“自私自利”吗? 10

二七根火柴 (王愿坚) 11

1.作者是怎样构思《七根火柴》这篇小说 11

的? 11

2.冯牧,侯金镜评王愿坚小说的特色。 12

3.课文对原作为什么要作七次文字上的改动? 14

4.小说六次写“火”,作者的意图何在? 16

5.作品怎样通过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和动作刻划无名英雄的? 19

6.作品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21

1.兰考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 22

三鞠躬尽瘁 22

2.焦裕禄同志生平简介。 23

3.《鞠躬尽瘁》导读五步。 24

4.这样浅显的阅读课文怎样教? 26

5.本文板书设计。 28

四背影 (朱自清) 30

1.《背影》自序。 30

3.五十年代《背影》讨论情况。 31

2.朱自清创作这篇作品的情由。 31

4.《背影》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 33

5.文章中动词使用的四种形式。 37

6.叶圣陶先生谈《背影》。 39

7.教学中应突出哪些重点? 43

五茶花赋 (杨朔) 45

1.“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45

2.茶花是怎样的花? 45

3.童子面茶花颜色不是深红的。 46

4.意境构成有几个层次? 48

5.本文在段落过渡与衔接上的五个特点。 49

6.“前呼后拥”讲透“醉”字。 50

六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52

1.什么是延安大生产运动? 52

2.题目为什么不改成《纺车的回忆》? 53

3.结尾为什么写上和题目相同的一句话? 54

4.文中远指代词“那”似改用近指代词“这”。 55

5.主题仅仅表现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57

6.美好的比喻使人难以忘却。 59

七故乡(鲁迅) 64

1.鲁迅从离故乡到回故乡,是“二十余年”吗? 64

2.“辛苦恣睢”是否指杨二嫂? 65

3.《故乡》省略号寻味。 66

4.《故乡》和《自题小像》。 68

5.《故乡》中的两堵高墙。 69

7.《故乡》中的对比手法例举。 70

6.香炉和烛台——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70

8.“我”是不是鲁迅? 74

9.“圆规”是借喻还是借代? 75

八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77

1.“我怎样写《驼骆祥子》?” 77

2.写景是要“写出一个劳苦社会”。 79

3.七写柳树的启示。 82

4.“从生活中找语言”——老舍的词语锤炼艺术。 84

5.让平易的文字添上“亲切,恰当,活泼的味儿”。 87

6.“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这段文字的记叙顺序该怎样分析? 89

7.“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何不妥? 90

九制台见洋人 (李宝嘉) 92

1.何谓“谴责小说”? 92

2.“恶夫仕途之鬼蜮百出也,撰为《官场现形记》”。 93

3.“总督”、“藩台”、“道台”、“知府”是怎样的官职? 94

4.文中的吴语方言词。 95

5.从《制台见洋人》看当时的中国社会。 96

6.漫画式的笔法、烘托对比的手法及其他。 98

7.作者为什么让文制台“少行动,多说话”? 100

1.茅以升为什么要撰写《中国石拱桥》? 101

一○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101

2.茅以升给叶苍岑教授的四封复信。 103

3.芦沟桥十一个石拱是南北不对称的。 108

4.《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应分为怎样的三部分? 109

5.《中国石拱桥》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什么? 110

6.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111

一一苏州园林 (叶圣陶) 115

1.本文原是叶老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115

2.编入课本后所删去的第一段文字。 116

3.足以取法的精确用词。 117

4.说《苏州园林》是美学小品的四个根据。 120

5.《苏州园林》究竟是散文还是说明文? 122

6.《苏州园林》教学挂图。 126

7.写法迥异的另一篇《苏州园林》。 127

一二春蚕到死丝方尽 131

1.本文的出处。 131

2.课文借用古诗作题目,影响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 131

3.本文倾注了作者对春蚕的赞颂之情,能否据此将它看做抒情散文? 132

4.本文的结构及内容要点。 133

5.课文怎样分段比较合理? 134

6.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135

7.为什么说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传情? 138

8.用类比法写说明文要注意什么? 139

9.对课文中关于蚕眠的奥秘等知识难点,可以一带而过吗? 140

10.这篇课文的某些说法欠周密,教学时该怎么处理? 141

11.本文的导读如何设计? 143

12.怎样进行提要式导读? 144

13.课堂提问解答。 145

一三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文光) 147

1.作者简介。 147

2.作者是怎样写《宇宙里有些什么》的? 148

3.本文分几部分?各写些什么? 149

4.这篇科学小品是怎样把科学性寓于文艺性之中? 151

5.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本质问题? 152

6.本文的两大特色。 153

7.本文是怎样把有关知识讲得有趣易懂的? 154

8.关于《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的修改。 155

9.说明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57

一四食物从何处来 159

1.本文分几部分?各说明什么? 159

2.提出问题和说明问题的方法。 160

3.通过归类比较解释概念、术语。 161

4.让学生通过图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161

5.怎样指导学生学习阐述性科学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64

6.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165

7.本文的导读如何设计? 166

1.激光究竟是什么? 168

一五奇特的激光 168

2.知识教学的重点:激光的特性与功能。 170

3.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72

4.本文主要采取哪些说明方法? 173

5.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 174

6.本文的能力训练如何进行? 175

7.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176

8.本文导读如何设计? 177

1.什么是织女星和牵牛星? 179

一六牛郎织女 179

2.牛郎织女故事是怎样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的? 182

3.民间故事有哪些特点? 184

4.为什么说本文是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结晶? 184

5.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187

6.本文哪两条线索分合交错? 188

7.对《牛郎织女》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188

8.教学巧妙设计点滴。 191

1.孟姜女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193

一七孟姜女 193

2.如何写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各段的小标题? 196

3.秦始皇筑长城的意图是什么? 197

4.本文分几部分?各写些什么? 197

5.本文在刻划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如何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199

6.这是“欲抑先扬”的手法吗? 201

7.如何理解“内心的美”是孟姜女性格的核心? 202

8.《孟姜女》与《焦仲卿》、《梁山伯祝英台》三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204

9.《孟姜女》有哪些写作特色? 205

10.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207

11.学习本文需辨解哪些问题? 208

一八连升三级 209

1.什么是“相声”? 209

2.张好古连升三级说明了什么? 209

3.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210

4.为什么本文讽刺效果这么好? 212

5.段落层次的安排。 214

6.“相面”、“片子”、“对联”在文中的作用。 215

7.怎样进行析疑式导读? 217

8.本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1

9.本文的写作特点。 221

一九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毛泽东) 223

1.为什么要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23

2.如何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24

3.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225

4.课文的重点部分是怎么写的? 226

6.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229

5.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229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 (毛泽东) 232

1.本文发表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32

2.怎样理解本文的论点和论证过程? 233

3.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如何正确理解? 236

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237

5.用比喻、成语、格言说理的好处是什么? 238

6.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239

7.怎样进行层析式导读? 240

1.作者给读者的答信。 243

二一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243

2.如何理解本文的内容? 246

3.本文的构思新颖独特在何处? 249

4.课文是怎样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 249

5.课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排列? 252

二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海涅) 254

1.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254

2.海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255

3.作者写出战斗诗章是偶然的吗? 255

4.为什么说本诗为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树立了光辉的范例? 256

5.如何理解诗中的“上帝”、“国王”和“祖国”? 257

6.为什么在“德意志”前加一个“老”字? 259

7.奇妙的构思表现在哪里? 260

8.这首诗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261

二三愚公移山 (《列子》) 263

1.学习《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263

2.怎样理解“神仙”、“天帝”的作用? 264

3.不可忽视的一次问答。 264

4.评析注释。 266

5.几个句子的析疑。 270

二四童区寄传 (柳宗元) 275

1.为什么说本文是为“除弊矫俗”而作的? 275

2.本文的构思奇在何处? 276

3.为什么说本文是唐代社会一个侧面的反映? 279

4.文中的难词解释。 280

5.被删去的一段原文。 282

6.怎样理解被删去的原文里的一段话? 282

8.全文评注。 284

7.区寄的反抗性格表现在哪里? 284

9.本文有哪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86

10.文中的两个“即”有什么不同? 288

五李愬?夜入蔡州 (司马光) 290

1.袭取蔡州之役全过程是几天? 290

2.李祐为何对李愬如此忠心耿耿? 291

3.“鹅鸭池”有多大? 292

4.疑难词句辨析。 292

5.“鸡鸣”一定是鸡叫吗? 294

6.讲解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抓住哪些要点? 296

7.“人马冻死者相望”的“望”如何理解? 298

二六大铁椎传 (魏禧) 300

1.《大铁椎传》只是给“大铁椎”立传吗? 300

2.为文“凌厉雄杰”的魏禧。 302

3.注释四题。 302

4.大铁椎的怪、奇、义、勇。 304

5.“大铁椎”就是“大铁锤”吗? 307

6.“响马贼”是“拦路抢劫的强盗”吗? 307

1.《冯婉贞》这一故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11

二七冯婉贞 311

2.京、津人民是怎样抵抗英、法侵略军的? 313

3.英法联军侵犯京津形势图。 314

4.“挠”是“阻挡”吗? 315

5.“英将也”是什么结构形式? 315

6.“环村”是“全村”的意思吗? 316

7.“鹜伏”应怎样解释? 317

8.文章的艺术特色。 319

9.电影剧本《垂帘听政》里是怎样写冯婉贞的? 321

二八短文两篇 324

陋室铭 (刘禹锡) 324

1.作者简介。 324

2.尺幅之作,匠心独运。 325

3.陪笔是怎样使文章增添艺术魅力的? 327

4.本文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328

5.怎样从语法角度对本文作分析? 329

6.什么叫“铭”? 330

1.作者简介与本文的立意。 332

爱莲说 (周敦颐) 332

2.《爱莲说》应属什么文体? 333

3.语言表达艺术。 335

4.清晰精炼的层次结构。 336

5.本文的难词难句。 337

6.含义隽永的散文。 339

7.文章的意趣和寓意。 340

8.《爱莲说》与《芙蕖》有什么不同? 341

2.教学本文应掌握哪些绘画的基本知识? 342

1.《图画》,不可多得的美育教材。 342

二九图画 (蔡元培) 342

3.为什么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 348

4.《图画》所介绍的知识现在看来有什么不足之处? 349

5.用填表法教《图画》。 351

6.《文言读本》里《图画》一课的“讨论及练习”。 353

三○诗词八首 354

木兰诗 354

1.《木兰诗》产生于哪个时代? 354

2.《木兰诗》的主题是什么? 355

3.《木兰诗》中一些有疑义的解释。 357

4.“明驼”是什么东西? 362

5.“儿”指谁? 362

6.铺陈句法的作用及其渊源是什么? 363

7.“花黄”——颜料——黄花女 364

8.“转”是“次”的意思吗? 364

望天门山 (李白) 365

1.《望天门山》赏析。 365

2.“日边”指哪个方向? 366

3.李白望天门山时所在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36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368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68

2.本诗以什么为“眼”贯穿全篇的? 370

3.如何理解本诗的思想性和语言特点? 370

石灰吟 (于谦) 372

1.作者简介。 372

2.这首诗的原貌究竟是怎样的? 372

4.以物喻人,借物寓志的表现方法。 373

3.作者另一首七律诗《咏石灰》。 373

5.以石灰喻人属首创。 374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75

1.作者简介。 375

2.本诗与其它赠别诗有何不同? 376

3.新颖的艺术风格。 377

春夜喜雨 (杜甫) 378

1.这是一首怎样的抒情诗? 378

2.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 378

3.“发生”是什么意思? 380

4.精选词语显神韵。 381

忆江南 (白居易) 382

1.注释与评注 382

2.如何理解本诗写景抒情的特点? 382

渔歌子 (张志和) 383

1.作者简介。 383

2.后人对作者的推崇。 384

3.画与诗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384

4.“蓑衣”为什么会是绿的?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