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广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6720485
  • 页数:6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33章,全面系统地论述和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诊治技术的最新进展。

第一章 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临床药物治疗 1

第一节 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和一般临床表现 1

一、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 1

二、心绞痛典型的临床表现 2

第二节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和临床诊断 3

一、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4

二、心绞痛的临床诊断 5

三、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6

第三节 心绞痛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9

一、常用抗心绞痛药物及其分类 9

二、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12

第二章 冠心病的溶栓疗法 16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16

第二节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与缺血性心肌坏死的关系 17

第三节 纤溶系统和纤溶原理 18

一、纤溶系统 18

二、纤溶系统抑制物 19

第四节 溶栓机制和纤溶药物 20

一、纤溶机制和纤溶过程的调控 20

二、血栓的溶解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21

三、纤溶药物 21

第五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24

二、溶栓治疗的方法和给药途径 25

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5

三、联合用药问题 27

四、溶栓后注意监测的问题 28

五、血管再通的判断指标 28

第六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溶栓治疗 29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29

二、不稳定型心纹痛的溶栓治疗 30

第七节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30

一、出血 31

三、低血压 32

四、再灌注损伤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32

二、过敏反应 32

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33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37

第一节 正常凝血和止血过程 37

一、初期的止血反应过程 37

二、二期的止血反应过程 39

第二节 抗凝剂及其临床药理学 39

一、肝素钠 40

二、低分子肝素 41

三、肝素钙 41

四、华法林 42

五、水蛭素 42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 44

六、抗凝血酶Ⅲ 44

第三节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及其临床药理学 44

二、临床常用抗血小板制剂的临床药理学 46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50

一、心绞痛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50

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53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 54

第四章 脂质代谢与冠心病 57

第一节 脂类、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动脉粥样硬化 57

一、脂类概述 57

二、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61

三、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入增高 62

四、肥胖 62

第二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因 62

二、饮食中胆固醇摄入增高 62

一、基础血浆LDL-C高及清除率低下 62

五、雌激素减少 63

六、年龄 63

七、遗传因素 63

八、其他因素 63

第三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诊断 63

一、血脂测定 63

二、高脂血症分型 64

附: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的《血脂测定技术及标准化建议》 66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高脂血症治疗原则 67

第四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治疗 67

二、调整饮食及改善生活方式 68

三、药物治疗 70

四、其他治疗 76

五、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简介 76

六、治疗进程监测 78

第五章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80

第一节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 81

一、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的作用机制 81

三、临床意义和评价 82

二、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的方法及阳性标准 82

第二节 超声心动图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心肌活性的认识和检测 86

一、心肌活性 86

二、可逆性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机制 87

三、其他存活心肌的识别技术及检测方法 88

四、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诊断冬眠心肌的方法和阳性标准 90

五、关于心肌活性研究的现状 91

第六章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95

第一节 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类型、指标和运动试验的分类 95

一、两种运动类型 95

一、活动平板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96

第二节 活动平板和踏车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 96

三、运动试验的分类 96

二、运动试验的分级和指标 96

二、踏车心电图负荷运动试验 98

第三节 分级心电图负荷运动试验的操作方法 98

一、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8

二、运动试验的方法 99

第四节 运动试验结果的评价和临床应用 101

一、临床症状 101

二、心电图变化 101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 103

四、运动试验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应用 105

第五节 动态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06

一、临床应用价值 106

二、动态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应用限度 113

第七章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 115

第一节 心脏和冠状动脉的解剖及投影 115

一、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分布 116

二、左冠状动脉解剖和分布 117

三、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范围 119

第二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9

一、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119

一、冠状动脉造影所需的设备 120

第三节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方法和步骤 120

二、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 120

二、心导管及其相关材料 121

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前准备 123

四、冠状动脉造影术(Judkins法)和左心室造影术的操作 123

五、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后处理 126

六、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危险和并发症 126

第四节 冠状动脉造影时的投照角度选择和造影结果的正确认识与分析 126

一、充分显示所要观察冠状动脉的投照角度 127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分析 128

三、左心室造影的分析 129

四、硝酸甘油和麦角胺激发试验的作用 130

第五节 冠状动脉病变的导管介入性治疗 131

一、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指征 132

二、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禁忌证 133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134

一、直接PTCA 135

二、急球性PTCA 136

三、补救性PTCA 136

第七节 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方法 138

一、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设备和材料 138

二、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术前准备 139

三、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方法 140

四、复杂病变的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 140

六、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术后处理 143

五、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急性再闭塞和内膜撕裂的处理 143

第八节 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成功率和危险性 144

一、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特征与成功率和危险性 144

二、对冠状动脉解剖学的考虑 144

三、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新观点 145

四、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 146

五、长期预后和结局 148

六、不完全性血管再通 150

七、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和再狭窄 151

第九节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153

第十节 冠状动脉内膜旋切术 155

一、定向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 155

第十一节 经皮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156

二、快速冠状动脉内膜旋切或旋磨术 156

第十二节 心肌血管再通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及其启示 157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内科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 157

二、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塔桥术和内科治疗 157

三、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内科治疗 158

四、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其他介入性治疗 158

五、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与冠状动脉塔桥术 160

第八章 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室性心律失常 163

第一节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之后的室性心律失常 163

一、Ⅰa期心律失常 164

二、Ⅰb期心律失常 164

一、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出现的室性心律 165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犬2~24h心律失常的观察与研究 165

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塞后2~24h狗自发性的致命性与非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166

三、正常自律性升高和异常自律性 166

四、延迟后除极和触发节律 167

五、狗冠状动脉闭塞后24h由心室起搏引发和终止的室性节律 168

第三节 犬冠状动脉闭塞后3~5d心肌梗死心脏的折返性心律失常 169

一、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5d折返性激动的解剖与电生理基础 169

二、自发和期前刺激诱发的折返激动及其心外膜激动形式 170

三、折返激动的始动与不应期长度不均一性的作用 170

四、程序电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拖带、终止、加速和诱发特点 171

第四节 心肌梗死晚期发生的心律失常 171

第五节 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 173

第六节 治疗原则 174

第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启示 176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论 176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膜抑制剂的电生理学特点 177

二、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78

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79

四、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7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各论 179

一、奎尼丁 179

二、二氢奎尼丁 181

三、普鲁卡因酰胺 181

四、双异丙吡胺 182

五、利多卡因 183

六、美西律 184

七、苯妥英钠 186

八、室安卡因 187

九、恩卡尼 187

十、安搏律定 188

十一、普罗帕酮 189

十二、乙吗噻嗪 190

十三、氟卡胺 191

十四、劳卡尼 192

十五、β受体阻滞剂 193

十六、胺碘酮 196

十七、嗅苄胺 197

十八、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198

十九、洋地黄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00

二十、其他药物 201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1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203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20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及特点 203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 205

第五节 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 206

第一节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 210

一、心房内多波折返机制 210

第十章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 210

二、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机制 215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 216

一、心房不应期离散 216

二、各向异性传导 216

三、心房解剖结构的作用 219

四、波长 220

五、心房颤动对心房电重构与解剖重构作用 221

六、心房颤动的可兴奋间隙 223

七、自主神经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225

八、心房颤动的起始与终止 226

一、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和临床分类 230

第十一章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 230

第一节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 230

二、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病因 231

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危险性 232

四、临床表现 232

五、超声心动图在临床评价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中的价值 233

六、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233

第二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观察 233

一、心房颤动的心电图 233

二、心房扑动的心电图 235

第三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学观察 235

一、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学观察 235

二、心房扑动的电生理学观察 236

第四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一般治疗原则 238

一、控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措施 239

二、重建窦性心律 242

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维持用药问题 245

四、心房颤动治疗和转复中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 246

五、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病因学治疗 248

六、其他治疗 248

第十二章 人工心脏起搏 249

第一节 人工心脏起搏的工程学 250

一、起搏器的主要构成 250

二、起搏器的基本参数和特性 250

第二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性能特点 255

第三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心脏起搏的指征 259

一、人工心脏起搏指征的分类 259

二、临时性心脏起搏的指征 259

三、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一般性指征 260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永久性起搏的指征 261

五、房室传导阻滞的永久性起搏指征 262

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起搏指征问题 263

七、常用起搏器的应用指征或起搏器的选择指征 263

第四节 人工心脏起搏的方法 266

一、临时性心脏起搏的方法 266

二、心室永久性起搏电极的放置方法 267

三、心房永久性起搏电极的放置方法 271

五、脉冲发生器的置入及连接 273

四、心肌螺旋电极和双极电极的应用 273

六、起搏器的更换手术 275

第五节 起搏参数的程控 275

第六节 起搏心电图及故障判断 276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 276

二、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分析 280

第七节 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及处理 283

一、起搏器褥疮 283

二、感染 284

三、电极移位或(和)阈值升高 284

五、心律失常 285

四、起搏脉冲发生器移位 285

六、起搏器综合征 286

七、其他并发症 286

第八节 起搏器患者的随访 287

第十三章 心肌病的心脏起搏器治疗 289

第一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发展和认识 289

一、历史回顾 289

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系列研究 289

第二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由起搏器治疗获益的机制 291

一、室间隔运动异常 291

四、起搏对舒张功能的影响 292

三、起搏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292

二、抑制收缩功能 292

五、左心室肥厚的恢复 293

第三节 关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起搏技术方面的问题 294

一、关于房室延迟间期的最佳值 294

二、心室起搏的位置 295

第四节 肥厚型心肌病其他类型的起搏器治疗问题 295

一、其他类型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起搏问题 295

二、儿科的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起搏器治疗问题 296

第五节 对肥厚型心肌病起搏治疗值得慎重考虑的一些建议 296

一、患者的选择 296

三、对永久性起搏器选择的考虑 297

二、临时性起搏研究 297

四、起搏器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比较 298

第六节 扩张型心肌病起搏器治疗的研究 298

一、支持扩张型心肌病起搏器治疗获益的研究 298

二、不能提示使患者获益的研究 299

三、患者由起搏器治疗获益的可能机制 300

四、起搏的部位问题 300

五、关于DCM起搏器治疗的建议 300

第十四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 302

第一节 心脏传导阻滞 302

一、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学 302

二、心房内传导阻滞 303

三、房室传导阻滞或传导延迟 304

四、室内传导阻滞和希氏束下阻滞 308

五、室房传导及其意义 312

六、与心脏传导有关的几种现象 313

七、电生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与治疗对策 314

第二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17

一、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病因分类 318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318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321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检查 322

五、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学评价 323

六、窦房结电图的应用及其意义 328

七、窦房结不应期的测定 329

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治疗 329

第十五章 特发性心室颤动 331

第一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331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定义 331

二、命名 331

三、特发性心室颤动的诊断标准 332

四、特发性心室颤动的诊断方法 333

第二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的临床 333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33

二、临床特征 334

四、治疗及预后 335

三、电生理学检查 335

第三节 特发性心室颤动机制的研究 336

一、特发性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 336

二、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 337

三、病理学研究 337

四、基因水平及膜通道水平的研究 337

第十六章 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340

第一节 射频能的物理特性及其与直流电的区别 340

一、直流电导管消融的能量特点 340

二、射频能的能量特点 341

第二节 射频消融术的一般指征 342

一、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学认识 343

第三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343

二、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44

三、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 345

四、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方法 346

第四节 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350

第五节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消融 352

一、心房扑动消融的电生理学基础 352

二、心房扑动的消融治疗 353

三、心房扑动消融的一般方法 354

四、心房颤动的消融 356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的消融 356

一、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学诊断和特点 357

二、房室旁路的定位方法和标测 359

三、预激综合征的消融治疗学 361

四、预激综合征消融的一般方法 363

五、旁路的消融放电 366

六、消融效果的判定 367

七、其他部位房室旁路的消融特点 369

八、消融靶点位置的划分与命名 370

九、Mahaim纤维的消融 371

第七节 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372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学考虑 372

三、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一般定位 373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373

四、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中的标测定位 374

五、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377

六、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的判断 379

第八节 消融治疗的危险性、并发症及随访 379

第十七章 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381

第一节 电除颤与除颤阈值的概念 381

第二节 影响电除颤阈值的因素 382

一、心肌梗死和缺血对除颤阈值的影响 382

二、心肌阻抗对除颤阈值的影响 382

三、除颤电极表面积、位置和配对方式对电除颤阈值的影响 382

四、除颤的放能形式及波形对除颤阈值的影响 383

五、抗心律失常药对除颤阈值的影响 383

第三节 电除颤的安全性、对心肌的损伤和除颤后心律失常 384

第四节 ICD的临床应用 385

一、电除颤和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发展概述 385

二、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其基本性能 385

三、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指征、反指征及更换指征 387

四、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389

五、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起搏器的相互作用 390

第五节 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的现在研究 391

一、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能否降低死亡率 391

二、ICD治疗与胺碘酮治疗的非随机化对照性研究 391

三、评价ICD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新用途的有关临床研究 392

四、ICD治疗与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比较研究 392

五、确定能够采用ICD治疗的高危人群的研究和可能的结果 393

六、有关ICD预防性治疗的随机化对照的临床试验与观察 394

第十八章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396

第一节 心房起搏器治疗 396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397

第三节 导管消融治疗 397

第四节 植入式心房除颤器 399

第十九章 直立倾斜试验在晕厥诊断中的应用 401

第一节 概念与原理 401

第二节 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 402

一、受试指征 402

二、检查方法 403

第三节 临床分型及评价 404

一、临床意义 405

二、研究现状 405

第四节 直立倾斜试验的临床意义和研究现状 405

第二十章 经食管心房调搏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409

第一节 方法学 409

一、术前准备 409

二、所需设备 409

三、食管电极的放置 409

四、刺激方式 409

五、术语及意义 410

一、适应证 411

二、窦房结功能测定 411

第二节 窦房结功能测定 411

六、安全措施 411

第三节 房室传导功能测定 413

一、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的测定 413

二、房室传导性的测定 414

第四节 房室结双通道的电生理检查 415

一、房室结双通道的电生理特征 415

二、房室结双径路的检出方法和有效不应期的测定 415

第五节 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 416

一、诊断隐性预激 416

五、诱发旁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417

四、检出多发性旁路 417

三、高危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检出 417

二、房室旁路有效不应期的测定 417

第六节 食管调搏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418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418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419

三、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420

四、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420

五、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 421

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421

三、自律性房速的起搏器治疗 423

二、治疗心房扑动 423

一、终止折返性室上速的发作 423

第七节 食管调搏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423

第二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 425

第一节 肺高压和正常肺循环 425

一、肺血流、压力和阻力 425

二、对缺O2、药物、神经及环境因素反应 426

第二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428

一、病原学 428

二、产生肺高压的一些特殊危险因素 430

二、病理改变 431

四、临床特征 433

五、实验室检查 435

六、诊断 437

七、鉴别诊断 438

第三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438

一、生活方式改变 438

二、血管扩张剂治疗 439

三、慢性治疗 441

四、预后 442

第四节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442

一、肺静脉引流阻力增加 443

二、继发于左心室舒张压增高的肺动脉高压 444

三、肺血管床血流阻力增高 446

四、艾森曼格综合征 447

五、肺血管床切面积减少的一些其他情况 449

六、通气不足 450

七、其他原因的肺动脉高压 451

第二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其治疗 452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病理生理机制 453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453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454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455

四、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56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461

一、左心衰竭 461

三、全心衰竭 462

二、右心衰竭 462

一、X线检查 463

二、心电图 463

三、超声心动图 463

四、肘静脉压测定 463

五、创伤性流血动力学检查 46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46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463

二、治疗目的 468

三、治疗方法 468

一、治疗原则 468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处理 468

四、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判断与处理 479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 482

第一节 历史回顾 482

一、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发现 482

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482

第二节 受体调节与胰岛素抵抗 483

一、受体调节的概念 483

二、胰岛素抵抗 483

第三节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486

二、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487

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 487

一、影响肾脏对钠的吸收 487

四、胰岛素对跨膜离子转运的影响 488

五、其他作用 488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概念对高血压治疗的要求 488

一、利尿剂 489

二、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阻滞剂 489

三、钙离子拮抗剂 489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89

一、偶测血压与动态血压 491

二、血压的测量方法 491

第一节 血压的测量 491

第二十四章 高血压的临床处理 491

第二节 血压的调节 492

一、血压的短期调节作用 492

二、血压的长期调节作用 494

三、自身调节作用 494

第三节 血压的变异性 494

一、血压的动静变异 494

二、血压的昼夜变异 494

三、血压的季节变异 495

第四节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495

一、高血压的定义 495

二、高血压的分类 496

一、高血压的地区分布 500

第五节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 500

二、高血压的人群分布 501

第六节 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501

一、遗传因素 502

二、体重超重和肥胖 502

三、营养因素 502

四、饮酒 503

五、缺乏体育活动 503

六、社会心理因素 503

七、环境因素 503

第七节 高血压可能的发生机制及病理 503

二、病史 504

第八节 高血压的诊断 504

一、症状 504

三、体检 505

四、实验室检查 506

第九节 高血压急症 506

一、急进型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 507

二、高血压危象 507

三、高血压脑病 508

第十节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 508

一、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508

二、老年高血压 508

第十一节 高血压的治疗 509

三、白大衣高血压 509

一、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510

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12

三、高血压的随访 520

第十二节 常见继发性高血压 521

一、肾性高血压 521

二、肾上腺性高血压 522

三、主动脉狭窄 523

四、药物性高血压 524

第二十五章 心肌炎与心肌病诊治中的一些问题 525

第一节 心肌炎 525

一、心肌炎的发病病因 525

三、心肌炎的临床诊断 526

二、临床表现 526

四、心肌炎的治疗 528

第二节 心肌病 528

一、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分型 529

二、扩张型心肌病 529

三、肥厚型心肌病 534

四、限制型心肌病 535

第三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 536

一、心律失常 536

二、猝死 537

第一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 538

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特征 538

第二十六章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和治疗 538

二、心电图和运动试验 539

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影像学检查 540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电生理学 542

第二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 543

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病因学 543

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 543

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诊断标准 544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鉴别诊断 545

一、药物治疗 546

第三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的治疗、预防及随访 546

二、外科治疗 547

三、导管消融治疗 547

四、植入式电复律除颤器的应用 547

五、预后和随访 547

附 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 548

第二十七章 心肌病的分子病理学 553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学特征 553

第二节 病因学 554

一、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 554

三、家族性心肌病 555

二、免疫学机制 555

四、肥厚型心肌病 556

五、毒素引发的扩张型心肌病 556

第三节 心肌病的分子生物学 558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子基础 558

二、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和分子基础 560

三、X连锁的扩张型心肌病 561

四、肌强直性的肌营养不良 561

五、线粒体心肌病 561

第四节 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 562

一、交感神经系统 563

第五节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563

二、充血性心肌病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整 564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565

四、血管加压素 565

五、细胞因子 565

六、内皮素 566

七、内皮源松弛因子 566

第二十八章 瓣膜性心脏病 567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567

一、发病率及病因 567

二、病理 567

三、临床表现 56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70

四、实验室检查 570

六、并发症 571

七、治疗 571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572

一、发病率及病因 572

二、病理 572

三、临床表现 573

四、实验室检查 57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74

六、治疗 574

二、病理 575

三、临床表现 575

一、病因 575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 575

四、实验室检查 57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76

六、治疗 577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77

一、病因 577

二、病理 577

三、临床表现 577

四、实验室检查 57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78

三、临床表现 579

二、病理 579

六、治疗 579

一、病因 579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 579

四、实验室检查 58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80

六、治疗 580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 580

一、病因 580

二、病理 580

第七节 肺动脉瓣狭窄 581

六、治疗 58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81

四、实验室检查 581

三、临床表现 581

一、病理 582

二、临床表现 582

三、实验室检查 582

四、诊断 582

五、治疗 582

第八节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582

一、病理 582

五、治疗 583

四、诊断 583

第九节 联合瓣膜病变 583

三、实验室检查 583

二、临床表现 583

第二十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585

第一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及分类 585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585

一、发生于儿童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585

二、发生于成年人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586

三、发生于老年人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586

一、病原学 587

第三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学 587

二、病理机制 588

三、临床表现 589

四、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590

第四节 心内膜炎的诊断和鉴别判断 590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591

一、血培养 591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 592

三、心电图 592

一、抗生素治疗 593

二、外科治疗 593

第六节 治疗和预后 593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 593

三、抗凝治疗 594

四、对治疗的反应 594

五、复发 595

六、预后 595

第三十章 心包疾病 597

第一节 心包解剖结构与病理生理学 597

一、心包的解剖结构 597

二、心包的功能 597

一、病因 599

第二节 急性心包炎 599

二、病理解剖 600

三、病理生理 600

四、临床表现 600

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01

六、治疗与转归 602

第三节 特殊类型心包炎 603

一、非特异性心包炎 603

二、病毒性心包炎 603

三、结核性心包炎 604

四、化脓性心包炎 604

五、尿毒症性心包炎 604

十、真菌性心包炎 605

九、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605

十二、阿米巴性心包炎 605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 605

八、肿瘤性心包炎 605

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605

六、风湿性心包炎 605

十三、放射性心包炎 606

第四节 缩窄性心包炎 606

一、病理生理特点 606

二、病因学 606

三、临床表现 607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07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609

六、心导管和冠状动脉造影术 609

八、缩窄性心包炎的治疗 610

七、心内膜心肌活检 610

第三十一章 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613

第一节 钙拮抗剂的分类概况 613

第二节 作用机制 614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剂量 61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616

一、高血压 616

二、心绞痛 617

三、肥厚性心肌病 618

四、心力衰竭 618

五、心律失常 619

六、心肌梗死 620

九、心血管外科及介入性治疗 621

八、脑血管痉挛和卒中 621

七、肺动脉高压 621

十、副作用 622

第三十二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623

第一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62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623

二、药理作用 624

三、药代动力学及常用剂量 625

四、临床应用 626

五、不良作用 628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628

一、作用机制 628

四、临床应用 629

三、药代动力学 629

二、分类 629

五、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630

第三十三章 急性心肌梗死PTCA和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较 632

第一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基本机制 632

一、溶栓疗法 632

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基本机制 633

第二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634

第三节 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成本-效果分析 636

附录 639

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指南 639

二、心脏起搏器临床工作指南 649

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