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概述 2
第一章 揉肚基础理论 2
第一节 揉肚简介 2
一、揉肚定义 2
二、书名的来由 3
三、为什么要以腹为治 3
四、揉肚与按摩有何区别 3
五、揉肚为什么能治病 5
第二节 揉肚的理论根据 5
一、内病外治 5
二、腹与脏腑的关系 6
三、阴与阳的关系 6
四、脏与腑的关系 7
五、未病已病及异病 8
六、脾胃与诸脏的关系 8
七、肠与胃的关系 9
第三节 揉肚的作用 10
一、调节功能 10
二、增强抗病力 11
三、促进血液循环 12
四、促进气血的生成 12
第二章 脏腑 15
第一节 脏腑功能 15
一、五脏 15
二、六腑 18
三、奇恒之腑 21
第二节 脏腑的整体性 21
一、脏与脏 21
二、腑与腑 24
三、脏与腑 25
第三节 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26
一、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26
二、脏腑活动的生理表现 27
第三章 胸腹结构 30
一、胸部 30
二、腹部 31
第四章 胸腹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3
一、宗气 33
二、中气 33
三、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33
四、肾间功气 33
第五章 胸腹与经络腧穴的关系 36
第一节 胸腹循行的经络 36
第二节 胸腹分布的重要腧穴 37
第六章 腹诊 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腹诊的体位及注意事项 39
一、被诊者与诊者的体位 39
一、腹诊的方法 40
第三节 腹诊的方法及步骤 40
二、诊察注意事项 40
二、腹诊步骤 41
第四节 辨别征象 41
一、外形 41
二、探腹力 42
三、测腹温 43
四、触痞块 43
五、诊拘急 44
六、诊压痛 45
七、视脉络 46
八、探症块 46
九、察虚里 47
十、扪动悸 47
第五节 病证分析 48
一、辨别脏腑病位 48
三、辨别寒热证 49
二、辨别表里证 49
四、辨别虚实证 50
五、辨别阳证与阴证 51
六、辨别瘀血证 51
七、辨别水饮证 52
八、辨别宿食证 52
九、辨别燥屎证 52
十、辨别虫积证 53
第六节 推测预后 53
一、预后险恶的主要胸腹征象 53
二、预后良好的胸腹征象 54
第七节 疾病的诊断 54
一、传统医学疾病的诊断 54
二、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 62
一、揉肚的适应证 64
第一节 揉肚识常和要求 64
第一章 揉肚基本知识 64
中编 成人揉肚 64
二、施术时的体位 65
三、施术要求 65
第二节 揉肚常规及原则 67
一、揉肚常规 67
二、揉肚的施术原则 67
第三节 揉肚八法 70
第二章 揉肚手法 73
第一节 单式手法 73
一、揉法 73
二、推法 76
三、按法(又称压法) 77
四、运法 78
五、板法与拨法 79
一、双力手法 80
第二节:复合手法 80
七、滚法 80
六、拿法 80
二、三力手法 83
第三节:揉肚法规 85
一、力度的运用规律 85
二、手法的运用规律 85
三、揉肚常规(步骤) 85
四、腹部部位的运用规律 86
第三章 胸腹症状的鉴别及施治 91
一、胸腹症状 91
1.咳痰 91
2.咳嗽 93
3.气喘 95
4.哮 97
5.胸痛 98
6.胸闷 101
7.心中懊? 102
8.心悸 103
9.心下悸 105
10.心下痞 106
11.呵欠 107
12.嗳气 108
13.吞酸 109
14.呃逆 110
15.嘈杂 111
16.恶心 112
17.干呕 113
18.呕吐 114
19.食欲不振 116
20.善食肠饥 118
21.食后困顿 119
22.喜食异物 120
23.反胃 121
24.噎膈 123
25.胃脘痛 125
26.脐腹痛 127
27.小腹痛 129
28.少腹痛 130
29.腹中痞块 131
30.腹露青筋 133
31.单腹胀大 134
32.腹满 136
33.腹冷 138
34.脐下悸动 139
35.气从少腹上冲 140
36.肠鸣 141
37.腹泻 142
38.上吐下泻 144
39.大便脓血 146
40.里急后重 149
41.大便失禁 150
42.大便秘结 151
43.大便艰难 153
44.大便下血 155
45.小便黄赤 157
46.小便浑浊 158
47.小便不利 159
48.小便不通 161
49.小便频数 162
50.尿后余沥 164
51.小便失禁 165
52.夜间多尿 166
53.小便疼痛 167
54.尿血 168
55.小便挟精 169
56.早泄 170
57.阳痿 172
58.睾丸胀痛 173
二、妇科症状 175
(一)月经症状 175
1.月经色淡 175
2.经色紫黯 176
3.经行先期 177
4.经行后期 179
5.经行先后无定论 180
6.月经过多 181
7.月经过少 183
8.经闭 184
9.崩漏 186
10.经来骤止 187
11.经行发热 188
12.经行头痛 189
13.经行身痛 190
14.经来腹痛 191
15.经行腰痛 192
16.经行泄泻 193
17.经行呕吐 193
18.经行吐衄 194
19.经行便血 195
20.经行浮肿 197
21.经行挟块 197
22.经行抽搐 199
23.经前乳胀 199
24.经前不寐 200
25.经断复行 201
(二)带下症状 202
1.白带 202
2.黄带 203
3.赤白带 204
4.五色带 205
1.不孕 206
(三)妇人杂病症状 206
2.瘕 209
3.妇人脏躁 210
4.阴挺 211
5.经前面部粉刺 212
下编 小儿揉肚 214
第一章 小儿揉肚基础知识 214
第一节 小儿的生理病理 214
一、小儿生理特点 214
二、小儿病理特点 215
第二节 小儿揉肚常识和要求 215
一、小儿揉肚适应证及禁忌证 215
二、小儿施术要求 216
第三节 小儿腹诊 216
二、诊胸腹 217
一、诊肌肤 217
第四节 小儿揉肚与成人相同之处 218
一、手法名称及分类 218
二、腹部的化分及揉肚常规 219
三、揉肚顺序及进退之法 219
四、揉肚频率及补泻 221
第五节 小儿揉肚与成人不同之处 222
一、手法 222
二、力度 222
三、时间 222
四、疗程 222
第六节 小儿揉肚手法的特点 223
一、柔和深透 223
二、平稳着实 224
第一节 单式手法 226
一、揉法 226
第二章 小作揉肚手法 226
二、推法 228
三、按法(又称压法) 229
四、板与拨 230
五、拿法 231
第二节 复合手法 232
第三节 揉肚法规 234
一、力度的运用规律 234
二、手法的运用规律 235
三、揉肚常规(步骤) 235
四、腹部部位的运用规律 235
第三章 儿科症状 238
一、小儿发热 238
二、小儿低热 239
三、小儿手足心热 241
四、小儿呕吐 242
五、小儿腹泻 243
六、鼻翼煽动 244
七、顿咳 245
八、痄腮 246
九、急惊 247
十、慢惊 249
十一、小儿大便不通 250
十二、小儿小便不通 251
十三、小儿啼哭 252
十四、积滞 253
十五、疳积 255
十六、小儿痞块 256
十七、小儿浮肿 257
十八、小儿遗尿 259
十九、小儿五软 260
二十、小儿五硬 262
二十一、小儿鸡胸龟背 263
二十二、小儿痿证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