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树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16007598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教材: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地球早期阶段的历史前显生宙、显生宙等3篇

第一篇 历史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8

第一章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 8

一、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8

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1

(一)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1

(二)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4

(三)年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6

三、层型 18

四、地层区划 19

五、地质年代表 23

第二章 现代和古代的沉积环境 24

一、沉积环境的基本概念 24

二、现代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 24

(一)海洋环境 24

(二)大陆环境 27

(一)恢复古环境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8

三、古代沉积环境的恢复 28

(三)过渡环境 28

(二)如何恢复古环境 29

四、海侵、海退、地壳运动与恢复古地理的关系 38

(一)海侵的概念 38

(二)海侵的类型、成因及其标志 39

(三)海退的概念 40

(四)海侵与海退的关系 40

六、与地史学有关的图件 42

五、古地理标志的对比和古地理演化 42

第三章 地壳构造的基本概念 44

一、地壳构造及其历史的恢复 44

(一)地壳运动的两种基本类型 44

(二)垂直运动知水平运动的研究方法 44

二、地槽和地台学说 48

(一)地槽学说 48

(二)地台学说 50

(三)构造旋回与构造层 51

(一)大陆漂移说 52

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52

(二)海底扩张 55

(三)板块构造 57

(四)古板块怎样划分 58

(五)板块构造的新进展——地体构造 61

(六)威尔逊旋回 63

四、世界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64

(一)世界大地构造分区 64

(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66

二、中国的太古宇 68

第二篇 地球早期阶段的历史前显生宙 69

第四章 前显生宙概貌 69

一、前显生宙的时间范围 69

二、前显生宙的划分 69

三、前显生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起源和演化 70

(一)岩石圈的起源和演化 70

(二)大气圈的起源和演化 71

(三)水圈的起源和演化 74

(四)生命起源与生物圈的演化 75

(一)构造岩浆旋回法 82

(二)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法 82

四、前显生宇的研究方法 82

(三)古生物与有机化学方法 83

(四)特殊沉积物研究法 86

第五章 太古宙 87

一、概述 87

(一)北美地区的太古宇 90

三、国外的太古宇 90

(二)非洲地区的太古宇 91

(三)欧洲地区的太古宇 95

(四)西伯利亚的太古宇 96

(五)澳大利亚的太古宇 97

(六)南美洲的太古宇 99

(七)印度半岛的太古宇 99

四、太古宙的地壳运动 99

一、概述 102

二、元古宙的生物界 102

第六章 元古宙 102

三、中国的元古宇 106

(一)华北区的元古宇 107

(二)西北地区的元古宇 111

(三)中国南部的元古宇 111

(四)中国的震旦系 114

四、国外的元古宇 116

(一)北美地区的元古宇 116

(二)非洲地区的元古宇 117

(三)欧洲地区的元古宇 118

(四)西伯利亚的元古宇 120

(五)澳大利亚的元古宇 121

(六)南美洲的元古宇 122

(七)印度的元古宇 123

五、元古宙的地壳运动 123

六、前显生宙的矿产 126

二、寒武纪的生物界 128

一、概述 128

第七章 寒武纪 128

第三篇 显生宙 128

三、中国的寒武系 135

(一)扬子区 137

(二)华北区 138

(三)江南区和华南区 140

(四)其他地区 142

四、寒武系的底界问题 144

五、国外的寒武系 146

(一)欧洲地区 146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 147

(三)北美地区 148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 148

(五)冈瓦纳大陆 150

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153

七、寒武纪的矿产 154

一、概述 156

二、奥陶纪的生物界 156

第八章 奥陶纪 156

三、中国的奥陶系 162

(一)扬子区 163

(二)江南区和华南区 170

(三)华北区 173

(四)其他地区 174

四、奥陶系的底界问题 178

(一)欧洲地区 179

五、国外的奥陶系 179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 181

(三)北美地区 181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 184

(五)冈瓦纳大陆 184

六、奥陶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184

七、奥陶纪的矿产 186

第九章 志留纪 附早期古生代地史小结 188

一、概述 188

二、志留纪的生物界 189

三、中国的志留系 192

(一)扬子区 193

(二)江南区 197

(三)华南区 197

(四)其他地区 199

四、志留系的底界问题 202

五、国外的志留系 202

(一)欧洲地区 202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地区 204

(三)北美地区 204

(五)冈瓦纳大陆 205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 205

六、志留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207

七、志留纪的矿产 208

八、早期古生代地史小结 208

(一)早期古生代生物界的变革 208

(二)早期古生代的古地理及沉积特征 209

(三)早期古生代的气候演变 210

(四)早期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211

一、概述 213

二、泥盆纪的生物界 213

第十章 泥盆纪 213

三、中国的泥盆系 222

(一)华南区 224

(二)天山-兴安区 227

(三)其他地区 229

四、泥盆系的底界问题 229

五、国外的泥盆系 231

(一)欧洲地区 231

(二)北美地区 232

(三)西伯利亚及其邻近地区 233

(四)冈瓦纳大陆区 235

六、泥盆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235

七、泥盆纪的矿产 236

第十一章 石炭纪 237

一、概述 237

二、石炭纪的生物界 237

(一)华南区 246

三、中国的石炭系 246

(二)华北区 248

(三)其他地区 250

四、石炭系的底界问题 254

五、国外的石炭系 256

(一)欧洲地区 256

(二)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 258

(三)北美地区 258

(四)冈瓦纳大陆 260

六、石炭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262

七、石炭纪的矿产 263

第十二章 二叠纪 附晚期古生代地史小结 264

一、概述 264

二、二叠纪的生物界 264

三、中国的二叠系 273

(一)华南区 273

(二)华北区 276

(三)其他地区 277

四、二叠系的底界问题 279

(一)西欧地区 281

五、国外的二叠系 281

(二)东欧及其邻区 283

(三)西伯利亚及其邻区 283

(四)北美地区 284

(五)冈瓦纳大陆 285

六、二叠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286

七、二叠纪的矿产 287

(一)晚期古生代生物界的变革 289

八、晚期古生代地史小结 289

(二)晚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与古地理面貌 290

(三)晚期古生代的气候特点 291

第十三章 三叠纪 292

一、概述 292

二、三叠纪的生物界 292

三、中国的三叠系 303

(一)南方的海相三叠系 303

(二)青藏-滇西区的海相三叠系 307

(三)昆仑-秦岭区的海相三叠系 308

(四)北方的陆相三叠系 309

四、三叠系的底界问题 311

五、国外的三叠系 312

(一)欧洲内陆区 312

(二)特提斯海区 313

(三)北美地区 315

(四)太平洋西岸 315

(五)冈瓦纳大陆 316

六、三叠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317

七、三叠纪的矿产 318

二、侏罗纪的生物界 319

第十四章 侏罗纪 319

一、概述 319

三、中国的侏罗系 326

(一)中国的陆相侏罗系 326

(二)中国的海相侏罗系 334

四、侏罗系的底界问题 336

(一)海相侏罗系的底界 336

(二)陆相侏罗系的底界 337

(一)欧洲地区 338

五、国外的侏罗系 338

(三)太平洋西岸 340

(二)北美地区 340

(四)冈瓦纳大陆 342

六、侏罗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342

七、侏罗纪的矿产 345

第十五章 白垩纪 附中生代地史小结 346

一、概述 346

二、白垩纪的生物界 346

(一)中国的陆相白垩系 353

三、中国的白垩系 353

(二)中国的海相及海陆交替相白垩系 359

四、白垩系的底界问题 362

(一)海相白垩系的底界 362

(二)陆相白垩系的底界 363

五、国外的白垩系 364

(一)欧洲 364

(二)北美 365

(三)亚洲的特提斯海区及西太平洋岸区 366

(四)冈瓦纳大陆 367

六、白垩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368

七、白垩纪的矿产 370

八、中生代地史小结 371

(一)中生代生物界的变革 371

(二)白垩纪末期的地质事件 373

(三)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 374

二、第三纪的生物界 376

一、概述 376

第十六章 第三纪 376

三、中国的第三系 385

(一)中国的陆相第三系 385

(二)中国的海相第三系 397

四、第三系的界线划分问题 403

(一)海相第三系的底界问题 403

(二)陆相第三系的底界问题 403

五、国外的第三系 404

(一)欧洲大陆区 404

(三)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的分界问题 404

(二)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区 406

(三)北美区 409

(四)南半球区 409

(五)环太平洋区 411

六、第三纪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413

七、第三纪的地壳运动 415

八、第三纪的矿产 417

一、概述 419

第十七章 第四纪 附新生代地史小结 419

二、确定第四纪地质年代的方法 421

三、第四纪的生物界 424

四、人类及其文化遗物 429

五、第四纪的地貌地层学 432

六、第四纪的气候地层学 433

七、第四纪的海平面升降 436

八、中国的第四系 439

九、国外的第四系 445

十、第四纪的古气候与古地理 448

十一、第四纪的地壳运动 450

十二、第四纪的矿产 451

十三、新生代地史小结 452

(一)新生代生物界的变革 452

(二)新生代的气候演变 453

(三)新生代的地壳运动与古地理变迁 454

(二)原始地壳的组分 456

(一)地球的年龄 456

一、岩石圈演化的一些问题 456

第十八章 地球历史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456

(三)原始地壳的火山与陨击作用 457

(四)原始地壳的增生及其物质来源 459

二、岩石圈的演化趋向 460

三、地史时期的沉积演化问题 460

四、地史时期矿产形成的规律 462

五、生物演化的规律 465

附录:本书各剖面图与柱状创面图采用的图例 469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