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通史 近现代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子瑜,宗廷虎主编;宗廷虎,李金苓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8336575
  • 页数:584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中国修辞学通史》序 郑子瑜 1

总论 宗廷虎 1

第一编 近代修辞学史 3

绪 论 3

第一节1840年至1904年修辞论的主要特点 5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学说 5

二、古代修辞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7

第二节1905年至1918年修辞论的主要特点 8

一、引进外国修辞学理论,出现以“修辞学”命名的 9

教材和专著 9

(一)引进外国修辞学理论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目的 9

(二)急于引进,有全盘照搬之嫌 10

二、继承和发展古代修辞理论 10

(一)关于散文修辞论 10

(三)关于词、曲修辞论 11

(二)关于诗歌修辞论 11

(四)关于小说修辞论 12

三、修辞学与作文法等常相混淆 12

上 编(1840—1904年) 17

第一章诗文修辞论 17

第一节梁章钜《退庵随笔》 17

一、倒用、对偶、反复之法起源于《诗经》说 17

二、论用事 19

三、论顶真 20

四、论风、雅二体的风格 21

第二节刘熙载《艺概》诗、文的修辞论 22

一、修辞理论上的继承和开拓 22

(一)论理和辞、意和言、识和文 22

(二)论“立主脑”——修辞要适应“题旨” 24

二、论章法的借鉴和创新 25

(一)从与题旨的对应中讲章法 26

(二)从辩证角度看章法 27

(三)论章法处处不忘整体 29

三、论句法、字法及“眼” 30

(一)句法字法服从于章法篇法 30

(二)重视句法、字法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 30

(三)炼出“文眼”、“诗眼”等 31

四、文体修辞论的深入探讨 32

(一)从比较中认识文体 32

(二)从比较中认识作家语言风格 35

五、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和局限 36

(一)“文之为物,必有对也” 36

(二)整体研究的尝试 38

第三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9

一、论倒装——“倒句”说 39

二、论错综 41

三、论省略——“蒙上文而省”、“探下文而省”说 43

四、论借代——“以大名代小名”、“以小名代大名”说 45

五、论反复——“古人行文不避繁复”说 46

第四节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谕》 47

第五节施补华《岘佣说诗》 49

一、论“同义字” 49

二、诗语“忌直贵曲”说 50

(一)用旁衬之笔 50

(二)“讽刺语须含蓄”说 50

三、论律诗谋篇 51

(一)须首先整体布局 52

(二)提出律诗的布局要求 52

四、论章法的多样化 53

(一)“先叙后点”法 54

(二)“直起不装头”与“宾主分明”法 54

(三)问答法 55

(四)变调与常调、长调与短调相配合法 55

(五)曲折顿挫、收纵开合法 56

第六节朱庭珍《筱园诗话》 58

一、提倡“适中之境、恰好地步”的修辞审美观 58

我”说 60

二、主张诗语创新、变化——“诗中有我”与“无 60

三、“以我运法,而不为法用”说 62

四、论谋篇 63

五、论律诗炼句、用语、用字 65

六、论用典 68

第七节黄遵宪 69

一、主张诗歌语言革新——“我手写吾口”,继 69

承诗歌艺术精华 69

二、提倡“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72

的新文体 72

第八节梁启超 73

一、从提倡“诗界革命”到论诗的技术 74

(一)提倡“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说 74

(二)论诗的技术——“修辞和音节”是“两根大柱”说 76

二、论白话诗修辞 78

(一)“奔进的表情法” 79

三、论韵文的表情法 79

(二)“回荡的表情法” 80

(三)“含蓄蕴藉的表情法” 84

四、倡建新文体 87

第二章词曲修辞论 92

第一节刘熙载《艺概》词曲的修辞论 92

一、论词、曲的文体风格特点 92

(一)论词的文体风格特点 92

(二)论曲的文体风格特点 95

二、论词、曲的章法、句法、字法 96

(一)论词曲的章法特点 96

(二)论词曲的句法、字法特征 97

三、论韵律修辞 100

第二节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101

一、释“沉郁”风格 102

二、论比兴 105

(一)炼“一语之工”和“句琢字炼” 107

三、论炼字炼句 107

(二)论叠字 108

(三)论结语 110

第三节沈祥龙《论词随笔》 111

一、论词的特征 111

(一)“作词须择题” 111

(二)“词须情景相绘” 112

(三)“词贵意内言外” 112

二、论“词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 113

三、论词的声、韵、调 120

(一)论“词贵协律与审韵” 120

(二)论“词贵相题选调” 120

(三)论“入声可代平声”“上去须辨” 121

四、论文体风格 121

(一)论“词体各有所宜” 121

(二)论“词有婉约、有豪放” 122

一、梁启超论“小说界革命” 126

第三章小说修辞论 126

第一节梁启超黄遵宪 126

二、黄遵宪论重视小说之“神采”、“趣味” 127

第二节夏曾佑、侠人、荻保贤、曼殊、浴血生、 129

定一 129

一、夏曾佑 129

(一)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论小说的“易传” 129

(二)从读者心理的角度论小说为人嗜好的缘由 131

二、侠人 132

(一)中西小说的比较 132

(二)论小说标题“有正反二种” 134

三、荻保贤、曼殊论小说人物刻画 135

四、浴血生 138

(一)从小说语言的特点论小说的功用 138

(二)主张小说重描述,反对作者议论 138

五、定一称赞金圣叹评点《水浒》“十五法” 139

第一节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 142

下编(1905—1918年) 142

第四章最早引进外国修辞学说的论著 142

一、论学习修辞学与国家兴亡的密切联系 143

二、引进外国理论,建立了初步的修辞学系统 145

(一)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提出的修辞学理论 146

(二)论“体制” 147

(三)论“转义”及“辞样” 149

第二节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学》卷 152

一、引进外国修辞学说 153

(一)引进日本《新美辞学》关于“修辞现象”的理论 153

(二)引进日本和西方关于文体的理论 155

二、吸取我国古代修辞学说 156

(一)关于炼句谋篇的修辞学说 157

(二)关于修辞手法的论述 158

(三)关于文体和风格的论述 159

三、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学》卷的贡献 159

第一节王梦曾《中华中学文法要略·修辞编》 162

第五章受古代影响为主的修辞学论著 162

一、首重章法、篇法论 163

二、论字、句为“工夫之精焉者也” 169

(一)强调避免“疵句” 169

(二)强调“用字之法”三条 170

三、重视引用古代修辞理论和重视例句 170

第二节程善之《修辞初步》 171

第六章作文法和修辞混淆的著作及其它著述 177

第一节来裕恂《汉文典》论修辞 177

一、论字法、句法、章法、篇法 178

(一)论字法 178

(二)探讨多种句法 178

(三)论章法:起、承、转、结法 180

(四)论篇法 182

二、论“文品”及“文体” 183

三、论“比喻” 184

一、修辞与文法、作文法、逻辑等相混 185

第二节刘金第《文法会通》 185

二、论排比、譬喻、陪衬法 187

三、探讨论说文手法与思路、心理相结合 189

第三节吕云彪等《白话文做法》论修辞 190

一、普及白话文需要的产物 190

二、论“合于修词法”是白话文的标准之一 190

三、论白话文句法 191

四、论白话文的构造——章法和篇法 192

五、论白话文的“体制”和“辞的现象” 193

第四节章太炎、徐特立的论文 195

一、章太炎《文学说例》论修辞 195

二、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论修辞 198

第七章继承古代诗、文修辞论的著作 204

第一节吴曾祺《涵芬楼文谈》 204

一、推崇“辞达”的修辞原则 204

(一)“首在辨体”说 206

二、论“明法”、“辨体” 206

(二)“明法”与“用法”说 207

三、论炼字 208

(一)“以虚心善改为贵” 208

(二)当留意于“炼虚字之法” 208

四、论含蓄 209

五、论设喻 210

(一)论比喻的产生及其修辞作用 210

(二)比喻的运用 211

六、论属对 213

第二节姚永朴《文学研究法》 214

一、论“格、律、声、色” 215

二、论文章风格 217

(一)论“刚柔” 217

(二)论“雅俗” 218

第三节林纾《春觉斋论文》 220

一、论字法 220

(二)拼字法 221

(一)换字法 221

(三)论助字“矣,也”的用法 222

二、论篇法——“用笔八则” 224

(一)论“起笔” 224

(二)论“收笔” 225

(三)论伏笔、顿笔、顶笔、省笔、绕笔 225

三、论修辞十六忌 227

四、论文体风格 229

第四节陈衍《石遗室诗话》 231

一、“诗最忌浅俗”说 231

二、论诗的篇章结构 233

三、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学古人“所以言之法” 235

(一)神似而非形似 236

(二)善于弃取变化 237

第一节况周颐《蕙风词话》 241

一、主张“以吾言写吾心” 241

第八章继承古代词曲、小说修辞论的著作 241

二、论“重、拙、大”的风格 242

三、论结构 244

(一)论“有理脉可寻” 244

(二)论起、结、过 246

四、论炼句炼字 247

第二节王国维《人间词话》 250

一、“境界”说中的修辞论 250

(一)强调情景交融 251

(二)论“述事则如其口出” 252

(三)强调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253

(四)强调“一空倚傍,自铸伟词” 254

二、文体风格论 257

(一)论文体“代变”说 257

(二)论风格 258

第三节吴梅《顾曲尘谈》等 259

(一)论整体布局 260

一、论戏曲结构 260

(二)论“立主脑”和“减头绪” 261

(三)论起伏照应 262

二、论戏曲语言 263

(一)论本色语 263

(二)论宾白宜优美 265

三、论音律 266

(一)论唱曲发字 267

(二)关于字音分阴阳 267

(三)论“务头” 268

(四)论平仄 268

四、论戏曲家的风格 269

第四节林纾的翻译小说修辞论 270

一、翻译小说的目的 270

二、翻译小说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270

第五节胡适的小说修辞论 272

三、重视人物性格的描写与章法结构 272

一、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 273

二、论小说语言须生动漂亮,诙谐有趣 274

三、论景物描写须有个性、忌“套语烂调” 276

第二编现代修辞学史 281

绪论 281

态势 283

(一)几种修辞学体系竞存 283

一、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初步呈现百花齐放的 283

(二)研究领域由单一渐趋广泛 284

(三)著述形式呈现多样化 285

二、理论探讨深入及多种观点并存,为修辞学的建立和繁荣奠定理论基础 285

(一)关于修辞学的定义 285

(二)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287

(三)关于修辞学的任务 289

(四)树立以“语言为本位”的根本观点 290

(五)关于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 291

(六)运用美学、心理学原理研究修辞 293

(七)论听读者的理解与感受 295

三、积极修辞手法研究出现新的飞跃 296

(一)辞格的理论探讨 297

(二)辞格的系统分类 298

四、文体与风格的研究 300

(一)文体研究属于修辞学范围 301

(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文体分类 301

(三)出现了风格论专著 302

五、研究方法 302

(一)观察和记述的方法 303

(二)系统或整体研究法 303

(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04

(四)比较法 305

六、几点启示 306

(一)社会需要是现代修辞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力 306

(三)必须充分认识修辞学的性质特征 307

(二)现代修辞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晶 307

上编(1919—1937年) 310

第一章新派修辞学论著(上) 310

第一节最早的论文——陆殿扬《修辞学与语体文》、 310

云六《国语修辞法述概》、陈望道《文章底 310

美质》 310

一、借鉴外国修辞学说,提出新的修辞理论系统 311

(一)重视听读者心理,强调“需要的感应”论 311

(二)提出“词态”的系统和论“文体的要件” 312

二、强调语体文修辞 315

第二节模仿英国的专著——唐钺《修辞格》 318

一、提出了新的修辞格理论 319

(一)关于修辞格的取名及定义 319

(二)关于修辞格的范围和作用 320

(三)关于修辞格的使用原则 321

(一)分类和定义有一定的科学性 323

二、概括新的修辞格系统 323

(二)注意辞格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25

三、新的写作体例和表述方法 326

第三节模仿日本的专著——王易的《修辞学》和《修 328

辞学通诠》 328

一、提出修辞学基本原理 329

(一)论修辞学的定义——“美辞学”说 329

(二)论“辞” 331

(三)论修辞的目的——“动情”说 331

二、论修辞现象和文体 333

(一)建立修辞现象的体系 333

(二)建立文体的体系 334

第四节模仿日本的专著——陈介白《修辞学》、《新 336

著修辞学》 336

(一)从美学角度论修辞学的定义 337

(二)从美学角度论修辞学的效用 337

一、美学原理在修辞学中的运用 337

(三)论“积极的语彩”、“积极的想彩”的美学基础 338

二、心理学原理在修辞学中的运用 339

(一)用心理学原理论“思想的性质”与“语趣的表情” 340

(二)用心理学原理论修辞的目的 341

(三)论修辞格的心理基础 342

(四)论文体的心理基础 342

三、影响和不足 343

《修辞学》 344

第五节受国外影响的专著——董鲁安《修辞学讲义》、 344

一、建立了用字、造句、编段、谋篇的体系 345

(一)全面论析用句 345

(二)强调编段 347

(三)重视全篇纲要 349

二、最早全面论及修辞与题旨的关系 350

三、白话修辞论的先声 352

四、糅合中外修辞学思想的产物 353

第六节受国外影响的专著——张弓《中国修辞学》 354

一、提出修辞学既是“技术”,又是“科学”的观点 355

二、概括出一部分新辞式 356

三、白话修辞论的又一先声 357

第七节引进外国修辞学的著作——龚自知《文章学 358

初编》 358

一、名为“文章学”,实乃“修辞学” 359

二、论健全格调的三要素:明确、警健、优美 360

三、论风格中“词料之练择” 362

(一)论词料练择的共同点 362

(二)论不同文体词料的特征 362

四、论“题旨” 363

(一)论题旨的重要 363

(二)论题旨的表出 364

个根本问题》 365

一、陈望道《修辞学在中国之使命》 365

(一)释“辞”与论“修辞学的职务” 365

在中国之使命》、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 365

第八节20年代中后期重要论文——陈望道《修辞学 365

(二)关于“修辞学在中国之使命” 366

二、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 368

(一)总结现代修辞学研究成绩与通病 368

(二)论修辞的目的 369

(三)论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 371

(四)勾勒了修辞学研究的蓝图 372

(五)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 373

第二章旧派修辞学著作(上) 376

第一节唐钺《国故新探》论修辞 376

一、论音韵的隐微功用 376

(一)隐态绘声 376

(二)散文中的韵语 378

(三)论“双声”、“叠韵” 379

二、专论:“中国文体的分析” 381

三、论“叠字” 385

(一)定义和分类 385

(二)作用和分布 386

第二节郑奠《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387

一、按专题汇集古代修辞学说 388

二、论“辞达” 389

(一)关于“辞达”的阐释 389

(二)论“求达之法” 390

三、论“繁简” 391

四、论“命意与措词” 392

(一)写说者与听读者 393

(二)语言表达形式多样化 394

第三节胡怀琛《修辞学要略》及其它 396

第三章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40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402

一、积十多年的精心准备 403

二、全新的修辞理论 406

(一)调整语辞说 406

(二)总结“条理”、概括“系统”说 408

(三)“以语言为本位”说 409

(四)表达论与理解论相结合 411

(五)修辞现象的发展变化说 413

(六)“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说 415

三、修辞手法的“两大分野”论 417

(一)“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对立统一论 417

(二)积极修辞中的辞格论 419

(三)积极修辞中的辞趣论 421

四、科学的研究方法 422

五、《发凡》在修辞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423

第四章新派修辞学论著(下) 425

第一节徐梗生《修辞学教程》 425

一、论辞藻的分类依据五十岚力“八种原理”说 425

(一)结体原理与烘晕原理 426

(二)增义原理与存余原理 426

(三)融合原理与奇警原理 427

(四)顺感原理与变性原理 428

二、论辞趣——积极修辞的极则 430

(一)论形趣 431

(二)论声趣 431

(三)论意趣 431

第二节章衣萍《修辞学讲话》 432

一、适应听读对象,创造特有的阐释风格 433

二、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35

三、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和性质 436

四、提出关于辞格理论的新见解 437

第三节曹冕《修辞学》 439

一、论修辞学基本理论 440

(一)释“修辞”字义 440

(二)论“修辞以达意为准” 441

(三)论“存诚” 441

二、论“统一律”:篇旨、章旨、句旨 442

三、论“变化律”、“衔接律”、“侧重律”:句法、段法、章法 445

《语言学和修辞学对于文学批评的关系》 447

第四节30年代的重要论文——陈望道《关于修辞》、 447

一、论“就意修辞” 448

二、论语言学、修辞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450

第五章旧派修辞学著作(下) 454

第一节薛祥绥《修辞学》 454

一、建立了字法、句法、章法、篇法、辞格的体系 454

(一)论“字法”突出“变”字 455

(二)论“句法”突出“变”字 456

(三)论章法、篇法突出”变”字 459

二、“钩古书之秘蕴,撷西籍之精英” 460

第二节杨树达《中国修辞学》 462

一、建立了古汉语修辞学体系 462

二、继承与发展了古代修辞研究传统 464

三、“有合于辩证法” 466

第三节马叙伦《修辞九论》 468

一、论“辞达”原则 468

二、论篇章结构修辞 469

三、论修辞的天美、人美、变化美 470

四、论“简洁”、“明显”风格 472

第四节张文治《古书修辞例》 473

一、重视古代修辞理论 474

二、多角度地收集修辞实例 475

三、运用点评法、比较法 477

第六章专项研究成果 482

第一节辞格研究(上)——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 482

一、结合词法、句式论“显比”的方式 483

(一)论比喻词的词类 484

(二)论“显比”的句式 484

二、论“显比”的运用原则 486

三、论“非比”、“否比”、“差比” 488

第二节辞格研究(下)——赵景深《修辞讲话》 490

一、重在辞格探源和辞格论述史 490

二、辞格分类具有体系性 491

格篇》 492

第三节语言风格研究——宫廷璋《修辞学举例·风 492

一、建立了修辞学的风格理论体系 493

二、吸取西方心理学、美学理论 495

(一)关于风格的定义与最高原则 495

(二)关于风格的类别 497

三、多层次地总结语言综合运用的具体规律 498

四、例证丰富,说服力强 500

一、依据心理学观点提出新的文体分类 501

第四节文体论研究——施畸《中国文体论》 501

二、论不同文体的修辞特点 504

(一)关于论理文 504

(二)关于记事文 505

(三)关于抒情文 506

第五节修辞社会学研究——祝秀侠“修辞社会学” 507

系列论文 507

一、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 508

(二)从微观上看修辞现象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509

(一)从宏观上看修辞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509

二、总结了不同社会中修辞现象的不同特点 510

(一)总结了人类社会四个历史阶段修辞现象的 511

特点 511

(二)论述中国各历史阶段修辞现象的特点 512

第六节国语修辞学研究——汪震《国语修辞学》、宋文 514

翰《国语文修辞法》 514

一、汪震《国语修辞学》 514

(一)论国语修辞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的意义 514

(二)重视实用性 515

(三)以词、语(词组)、句、段、篇为纲建立体系 516

二、宋文翰《国语文修辞法》 517

(一)释“修辞学”和“国语文修辞法” 518

(二)关于“修辞所及的范围” 519

(三)建立以谋篇、炼句、遣词为纲的体系 519

(四)总结消极修辞规律有所发展 522

(一)论修辞学的定义、范围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523

一、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 523

第七节实用修辞学研究(上)——金兆梓《实用国文 523

修辞学》、郭步陶《实用修辞学》 523

(二)论“主意”和“章旨” 526

(三)建立谋篇、裁章、炼句、遣词、藻饰的体系 527

二、郭步陶《实用修辞学》 530

(一)简要阐述修辞理论 530

(二)传授修辞的方法 531

第八节实用修辞学研究(下)——石苇《作文与修辞》、夏丐尊、叶圣陶《文心》、《文章讲话》 532

一、石苇《作文与修辞》 532

(一)论作文与修辞的定义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533

(二)论字、句、段、篇侧重于指导应用 534

二、夏丐尊、叶圣陶《文心》、《文章讲话》 536

(一)《文心》中的“修辞一席话” 537

(二)《文章讲话》论句子安排与谋篇 538

(一)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修辞研究概貌 540

一、胡光炜的专题论文 540

第九节修辞学史研究 540

(二)简介西洋修辞学史概貌 541

二、修辞学专著中开辟修辞学史研究专章 541

三、修辞学史研究的特点 544

下编(1938—1949年) 547

第七章修辞学通论论著 547

第一节郑业建《修辞学》、《修辞学提要》 547

一、修辞学“又名美辞学”说 548

二、力图建立以词义美、字音美、句形美为纲的修辞学体系 549

第二节夏宇众《修辞学大纲》 553

一、论修辞学的定义 553

二、重视文辞的表现与欣赏 554

(一)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说明 555

(二)从美学的角度说明 556

(三)从辞格的特征和正确运用来说明 557

第三节 田仲济《作文修辞讲话》 558

一、论修辞现象分类采用陈望道“两大分野”的观点 559

二、论文体采用王易的观点 560

三、重视实用性 560

第四节郭绍虞《修辞学通论》 561

一、论“修辞学”名称 562

二、提出“语言本质即有修辞作用”说 564

三、论辞格与心理的关系 566

第五节修辞学论文 567

一、郭绍虞的修辞学系列论文 567

二、其他学者修辞学论文 569

第八章文体风格研究——蒋伯潜、蒋祖怡《文体论纂 574

要》、《体裁与风格》 574

一、论不同文体的修辞特点 575

二、论文章风格的辨别 577

(一)从具体的方面辨别 577

(二)从抽象的方面辨别 579

后记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