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迅速制敌”理论 1
第二章 背景与基本原理 13
第三章 震慑 27
第四章 战略、政策与作战层次的运用 41
一、作战构想 54
二、作战假定 57
三、“迅速制敌”的“任务能力包” 58
第五章 系统创新与技术一体化 63
一、对自己、对敌人和对环境的认知 65
二、认知与情报 67
三、迅速性 69
四、关键性技术 70
五、结论 81
第六章 未来的趋势 82
附录一:对“迅速制敌”的若干思考 87
一、技术因素 87
三、政治因素 88
二、经济因素 88
四、何为“迅速制敌” 89
五、“迅速制敌”与未来战场 93
六、达成“震慑”效果的工具 96
七、对“震慑”应用的思考 98
八、“迅速制敌”的基础设施 100
九、最后的思考 100
附录二:防务选择方案:所需要的部队 102
一、纵深打击:震慑的灵魂 111
二、防区外打击 113
三、生存能力 114
四、火力 115
附录三:永远不变的现实与“迅速制敌” 116
《震慑与畏惧》课题组成员简历 120
访谈与评述:本书译者专访厄尔曼 122
在“震慑论”的背后——美国NBC记者采访哈伦·厄尔曼 127
“媒体这样报道完全错了”——哈伦·厄尔曼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 130
媒体对“震慑论”的评述摘要 136
下部 迅速制敌 145
“先发制人”和“速胜论”的基石之作 滕建群 145
引语 149
前言 研究小组的说明 150
第一章 “迅速制敌” 157
一、“迅速剖敌”的主要内容 157
二、“迅速制敌”的现实问题 160
第二章 “迅速制敌”部队的定性与定量 169
一、“震慑与畏惧” 169
二、四个特性 171
三、定性描述 180
四、定量描述 191
第三章 选定和引入“迅速制敌”的技术与系统 197
一、简介 197
二、“情报与作战行动战场管理整合器” 201
三、“可撒布和一次性传感器网络” 206
四、“全球炮” 209
五、“生命之光” 213
六、“侵入型信息战” 214
七、“虚拟现实控制与感知系统” 218
第四章 验证“迅速制敌” 223
一、大规模地区战争 224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 230
三、政治威慑 233
四、盟友、盟国和同盟 238
五、对国防预算与资源的影响 242
第五章 建议、结论与影响 244
一、建议 244
二、结论 249
三、几点影响 251
附录 可产生“震慑与畏惧”效果的技术清单 254
译后记 我在互联网上采访“震慑先生”——哈伦·厄尔曼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