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新教育与创新教育学 1
第一节 创新、创新教育及创新教育学 1
一、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1
二、创新教育 3
三、创新教育学 6
第二节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 11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1
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12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16
第三节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18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19
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21
三、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24
第四节 学习创新教育学的意义 27
一、理论意义 28
二、实践意义 29
第二章 创新教育学的理论与实施 31
第一节 创新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1
一、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1
二、理论基础之二:邓小平教育理论 34
第二节 创新教育学应坚持的原则 39
一、民主性的原则 39
二、整体性的原则 40
三、开放性的原则 40
四、主体性的原则 41
五、实验性的原则 42
第三节 创新教育学应更新的几个观点 42
二、在教学方法观上,要把“只教学生学会”转变到“既教学生学会,又教学生会学”上来 43
一、在教学目标观上,要把“只传授知识”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上来 43
三、在教学评价观上,要把“只注重考试分数”转变到“既注重考试分数,又注意创新能力”上来 44
四、在师生关系上,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45
第四节 国内外创新教育研究的历史考察 46
一、美国创新教育研究情况 46
二、日本创新教育研究情况 48
三、中国创新教育研究情况 49
四、前苏联创新教育研究情况 51
第五节 发达国家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53
一、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54
二、调整创新教育目标 55
三、改进创新教育课程设置 56
四、改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59
第六节 发展中国家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61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62
二、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 63
三、重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65
第三章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69
第一节 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 70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 70
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核心地位的确立 72
三、传统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 75
四、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76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77
一、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 78
二、高度的创新能力 80
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82
四、广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83
五、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84
六、良好的合作精神 86
第三节 各类学校应当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87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88
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89
第四章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环境 92
第一节 知识经济是创新教育的最佳环境 92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92
二、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教育的黄金时期和全盛时期 95
三、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 97
四、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将构建新型的文化教育环境 100
第二节 创建特色学校是创新教育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选择 102
一、创新教育与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的辩证关系 102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构成条件 102
三、特色学校的构成内容 109
四、特色学校的设计和操作 113
第三节 家庭、社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与制约 120
一、家庭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制约 121
二、社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制约 124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 127
一、德育目标要转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 127
二、德育要保证创新型人才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128
三、德育在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方面的任务 129
四、德育工作要注意发展创新性的个性 131
第五章 创新教育与教师 134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教师定位 134
一、教师的创新性 134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37
三、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139
一、示范作用 142
第二节 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142
二、引导作用 143
三、互动作用 145
第三节 教师的创新素质结构 146
一、心理素质——动力支持 146
二、知识素质——创新基础 148
三、能力素质——技术支持 149
第四节 教师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154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 154
二、继续教育与教师人才资源开发 156
第六章 创新教育与智力开发 162
第一节 智力是创新的生理基础 162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162
二、智商 163
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智力发展的关系 164
第二节 智力开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 167
一、智力开发的教学目标 167
二、智力开发创新的任务分析 170
第三节 智力开发的一般模式 172
一、从智力构成入手进行智力训练 172
二、从非智力因素入手进行智力训练 177
第四节 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个体的元认知训练 177
一、元认知概念与结构 177
二、元认知与智力开发 179
第五节 选择应用智力开发的教学方法模式 18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84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185
三、讲演法与讨论法的比较 185
四、接受学习模式与发现学习模式的比较 187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生物学基础 191
一、天赋与创造力 191
第七章 创新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191
二、左右脑与创造力 193
三、神经元和创造力 196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发生机制与基本特征 198
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198
二、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 199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204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观念与基本原则 206
一、创造性思维的观念体系 206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 209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 212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培养 212
二、创造素质的培养 214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216
第八章 创新教育与教育模式 222
第一节 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 222
一、教育的模式革命 222
二、创新的教育模式 225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 231
第二节 和谐模式——教育协调的创新 233
一、和谐教学 233
二、教学过程母系统的和谐 234
三、教学过程子系统的和谐 238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 240
一、当代个别化教育的兴起 242
第三节 个性模式——个别化教育创新 242
二、当代个别化教学的实质 243
三、当代个别化教学的概念 244
四、个别化教学活动遵循的原则 245
五、当代个别化教学模式简介 246
第四节 愉快模式——心理教育的创新 250
一、愉快教育的本质 250
二、愉快教育的实施要求 252
第九章 创新教育与管理艺术 258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管理 259
一、创新教育的管理内涵 259
二、创新教育的管理系统与职能 259
三、创新教育的管理内容 261
四、创新教育的管理原则 264
一、德育管理创新的艺术 269
第二节 创新的德育管理艺术 269
二、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艺术 272
三、德育管理方法创新的艺术 275
第三节 创新的班级管理艺术 281
一、学校班级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281
二、创新的班级管理过程 282
三、创新的班级管理艺术 283
第四节 创新的教学管理艺术 287
一、创新的教学管理任务 287
二、创新的教学管理内容 289
三、创新的教学管理艺术 292
第十章 创新教育与教育艺术 297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教育艺术 297
一、实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297
二、师生的情感沟通——谈话的方法与技巧 299
三、协助做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305
四、借助社会力量教育学生的方法与技巧 308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教学艺术 310
一、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310
二、国内外教改中的新教学法 315
第十一章 创新教育与科研方法 328
第一节 教育科研的性质、特点和分类 329
一、教育科研的性质 330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330
三、教育科研的分类 332
第二节 教育科研的思维过程 335
一、发现问题 336
二、了解情况 337
三、深入思考 337
四、实践论证 338
第三节 教育科研的步骤 339
一、选定课题 339
二、文献检索 340
三、制定研究方案 340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341
五、分析研究 341
六、撰写研究报告 342
第四节 教育科研的方法 343
一、观察法 343
二、调查法 347
三、实验法 350
四、总结法 352
五、个案研究法 355
第一节 学习的内涵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358
第十二章 创新教育与学习方法 358
一、学习的内涵 359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362
第二节 学持学习的类型 363
一、学习听觉型 364
二、学习动觉型 365
三、学习触觉型 367
四、学习群体互动型 368
五、学习内、外向型 369
第三节 学生学习的方法 370
一、自主学习法 370
二、织网学习法 371
三、框架学习法 372
四、反馈学习法 373
五、锥型学习法 374
六、逆向学习法 376
七、暗示学习法 376
第四节 创新学习的优化方式 378
一、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78
二、要有效地利用时间 381
三、要制订好学习计划 382
四、要分配好学习时间 382
五、要充分利用学习的高效时间 384
六、要在精力充沛时处理好重要事情 384
七、要调整好学习的周期 385
八、要会用闲余时间处理琐事 385
九、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386
参考文献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