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与生物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圣尧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7053607
  • 页数:1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免疫学基础理论、免疫生物学技术以及实验技术三大部分的内容。本书为中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专业教材。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免疫学与生物技术的关系 3

第一章 抗原 5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5

一、异物性 5

二、大分子物质 5

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5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6

一、抗原的特异性 6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6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7

一、根据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 7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及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7

三、其他分类方法 7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7

一、病原微生物 7

二、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8

三、动物免疫血清 8

四、异嗜性抗原 8

五、同种异性抗原 8

六、自身抗原 9

七、肿瘤抗原 9

八、超抗原 9

九、变应原 9

第五节 有丝分裂原和佐剂 10

一、有丝分裂原 10

二、佐剂 10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 11

一、基本结构 11

二、酶水解片段 13

第二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3

一、IgG 13

二、IgM 14

三、IgA 14

四、IgD 14

五、IgE 1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5

一、同种型 16

二、同种异型 16

三、独特型 16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 16

一、制备 16

二、特点 16

三、实际应用 17

第三章 补体系统 18

第一节 概述 18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8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18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19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19

一、经典激活途径 19

二、旁路激活途径 20

三、MBL激活途径 20

四、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21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2

一、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2

二、免疫调理和粘附作用 22

三、消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22

四、中和病毒及溶解作用 22

五、炎症递质作用 22

第四节 补体系统的异常 23

一、补体含量升高 23

二、补体含量降低 23

第四章 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 25

第一节 免疫细胞 25

一、T淋巴细胞 25

二、B淋巴细胞 27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8

四、其他免疫细胞 28

第二节 细胞因子 29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29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生物学功能 30

三、细胞因子受体 32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4

第一节 人类HLA复合体 34

一、HLA复合体的定位及基因组成 34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35

第二节 人类HLA抗原系统 36

一、HLA-Ⅰ类分子 36

二、HLA-Ⅱ类分子 36

三、HLA抗原的功能 37

四、HLA抗原在医学上意义 37

第六章 免疫应答 39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9

一、感应阶段 39

二、反应阶段 40

三、效应阶段 40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0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0

二、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1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2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2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42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42

三、T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 43

第四节 免疫耐受 43

一、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 43

二、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44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44

一、TH细胞的调节作用 44

二、抗体的调节作用 44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调节 45

第七章 抗感染免疫 46

第一节 天然屏障 46

一、皮肤粘膜屏障 46

二、血-脑脊液屏障 46

三、胎盘屏障 47

第二节 抗细菌免疫 47

一、非特异性免疫 47

二、特异性免疫 48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49

一、非特异性免疫 49

二、特异性免疫 49

第四节 抗真菌免疫 50

一、非特异性免疫 50

二、特异性免疫 50

第八章 超敏反应 5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1

一、发生机制 51

二、常见病症 52

三、防治原则 5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52

一、发生机制 53

二、常见病症 5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53

一、发生机制 54

二、常见病症 54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55

一、发生机制 55

二、常见病症 55

第九章 免疫学防治 57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57

一、概念 57

二、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品 58

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 59

一、概述 59

二、生物应答调节剂 59

三、免疫增强剂 60

四、免疫抑制剂 60

第二篇 免疫生物学技术 61

第十章 免疫学常用生物技术概述 61

第一节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61

一、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61

二、抗原抗体的检测技术 61

第二节 细胞培养技术 62

一、细胞培养技术 62

二、细胞培养液 62

三、细胞保存 62

第三节 蛋白质分离技术 63

一、蛋白质的组成及特性 63

二、蛋白质的分离 63

第四节 免疫标记技术 63

第五节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64

第六节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64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 65

第十一章 免疫学生物技术的质量控制 67

第一节 概述 67

一、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67

二、试剂的标准化 67

第二节 质量控制的要求 69

一、标本的收集和处理要求 69

二、材料的选择 69

三、使用对照与参考血清、参考细胞 69

四、试验方法的选择 70

五、实验结果分析 70

第三节 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 70

一、基本概念 70

二、质量控制步骤 70

第十二章 抗原抗体的制备 72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 72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72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73

第二节 佐剂的制备 76

一、佐剂的条件及种类 77

二、福氏佐剂的制备 77

三、佐剂应用原则和评价 78

第三节 抗血清的制备 79

一、抗血清制备的前期工作 79

二、抗血清的收获与纯化 80

三、抗血清的鉴定和质量要求 81

四、抗血清的分装与保存 82

第十三章 单克隆抗体及杂交瘤技术 83

第一节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83

一、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83

二、杂交瘤技术的原理 83

三、杂交瘤细胞选择培养的机制 84

第二节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 85

一、杂交瘤细胞株的制备 85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89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90

一、用于诊断与监测 90

二、用于治疗 91

三、用于蛋白质的提纯 91

第十四章 抗原抗体的检测 93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概述 93

一、原理 93

二、特点 93

三、影响因素 94

四、种类 95

第二节 凝集反应 95

一、概述 95

二、直接凝集反应 96

三、间接凝集反应 97

第三节 沉淀反应 98

一、概述 98

二、液体内沉淀反应 99

三、凝胶内沉淀反应 99

四、免疫电泳技术 101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反应和补体成分的测定 102

一、概述 102

二、补体结合试验 102

三、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103

四、补体单个成分的测定 104

五、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04

第五节 中和反应 104

一、概述 104

二、病毒中和反应 104

三、毒素中和反应 105

第十五章 免疫标记技术 106

第一节 酶免疫标记技术 106

一、酶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 106

二、酶标免疫测定法的类型 106

三、酶和底物 106

四、酶标抗体的制备 107

五、酶标比色仪 108

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8

第二节 荧光免疫技术 110

一、荧光免疫技术的原理 111

二、荧光色素 111

三、荧光免疫技术的类型 111

四、荧光抗体技术的程序 111

五、荧光抗体技术的试验类型 111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 112

一、放射免疫技术的原理 113

二、放射免疫技术的类型 114

三、放射免疫测定的程序 115

第四节 金免疫技术 115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原理 115

二、胶体金的制备 116

三、金免疫测定技术 117

四、免疫金银染色 119

第五节 生物素-亲合素标记免疫技术 119

一、生物素-亲合素系统作用原理 120

二、操作程序 120

三、应用 121

第十六章 免疫细胞检测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第二节 主要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123

一、采血 123

二、白细胞的分离 123

三、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123

四、淋巴细胞及亚群分离 124

第三节 T淋巴细胞检测 125

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25

二、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126

第四节 B淋巴细胞检测 128

一、原理 128

二、操作步骤 128

三、正常参考值 128

四、注意事项 128

第五节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128

一、原理 128

二、操作步骤 129

三、注意事项 129

四、临床意义 129

第六节 细胞因子的检测 129

一、概述 129

二、干扰素检测 130

三、白细胞介素检测 131

四、肿瘤坏死因子检测 131

第十七章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33

第一节 免疫印迹法 133

一、原理 133

二、主要步骤 133

三、应用 134

第二节 分子杂交技术 134

一、概述 134

二、主要步骤 135

三、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135

第三节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136

一、基本原理 136

二、主要步骤 136

三、技术类型 136

四、应用 137

第三篇 实验技术 139

实验一 细菌抗原的制备 139

实验二 伤寒沙门菌抗血清的制备 141

实验三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42

实验四 直接凝集反应 145

实验五 间接凝集反应 147

实验六 沉淀反应(一) 148

实验七 沉淀反应(二) 150

实验八 总补体测定 152

实验九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154

实验十 中和试验 155

实验十一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BsAg 157

实验十二 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甲胎蛋白 159

实验十三 荧光显微法测定抗双链DNA 161

实验十四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63

实验十五 T细胞转化试验 165

实验十六 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166

实验十七 白细胞介素-2的检测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