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其发生和发展 3
一、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回顾 3
第一篇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概论 3
第一章 环境问题导论 3
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6
三、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因素 7
四、人类的抉择 9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分类 10
一、当前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 12
第三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 12
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14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8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
第二章 环境保护及环境科学 21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2
第二节 环境科学 22
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23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26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26
第三章 环境管理和环境经济 26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27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28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及重要性 28
三、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8
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9
一、切实把环境管理放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首位 30
第三节 当前环境管理的几个问题 30
三、环境保护机构的环境管理职能 30
二、解决好环境管理的体制,建立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机构 31
三、制定好环境规划 32
第四节 环境经济与环境保护 37
四、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 37
一、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38
第五节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 38
二、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9
一、研究计划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0
第六节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40
二、研究生产布局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1
三、研究防治污染的经济效果 43
四、研究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经济政策 45
一、环境外交兴起的背景 47
第一节 环境外交的兴起 47
第四章 环境外交及国际合作 47
二、蓬勃发展的环境外交 48
二、近期主要的合作计划及行动 49
一、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49
第二节 国际合作及行动 49
三、国际合作中存在的矛盾以及面临的困难 52
四、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3
一、各国、各集团间的基本观点分歧 54
第三节 国际合作中各方的基本态度 54
二、中国的原则立场 55
一、工业污染源概述 57
第一节 污染源概述 57
第五章 污染源概论 57
三、农业污染源概述 62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概述 62
四、生活污染源概述 63
一、污染源调查的重要性 64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 64
二、污染源调查原则 65
三、调查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66
一、污染源评价的目的及方法 68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68
二、污染源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70
一、污染源控制及管理的重要性 71
第四节 污染源的控制与管理 71
三、要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72
二、制订恰当的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立法 72
四、要研究各种污染治理的最佳可行技术 74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76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类型 76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76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77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7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77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78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90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90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92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93
一、基本概念 94
第四节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94
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内容 95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98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自的 98
第七章 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控制 98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99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100
一、自然性 10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101
四、活性和持久性 102
三、毒性 102
二、扩散性 102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 103
五、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103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 104
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106
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108
一、环境监测的组织 109
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组织及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09
二、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11
一、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114
第一节 环境法概述 114
第八章 环境法 114
二、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目的和作用 116
一、一些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 119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 119
一、土地利用规划 121
第三节 环境法中的几项基本制度 121
二、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 121
二、环境影响评价 122
三、许可证制度 123
四、经济刺激手段的使用 124
五、污染案件的损害赔偿 126
一、我国环保法的基本原则 128
第四节 我国环保法的基本原则及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28
二、环保法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31
一、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35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5
第二篇 城市、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 135
第一章 城市环境概述 135
二、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6
三、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特点 138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演变 139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39
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43
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组成 145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特征 145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146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148
一、地质条件与城市建设 152
第一节 城市地质条件 152
第二章 城市环境特征 152
二、城市地震 154
一、城市地貌类型及特点 156
第二节 城市地貌环境 156
二、城市自然地貌要素 158
三、城市地貌灾害 162
一、地貌部位与城市分布 163
第三节 城市地貌开发利用 163
二、城市地貌合理利用 165
二、城市大气成分改变及其影响 168
一、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及其影响 168
第三章 城市气候 168
第一节 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168
三、城市人为热释放及其影响 169
一、城市热岛及表示方法 171
第二节 城市热岛效应 171
四、城市大气分层 171
二、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点 172
三、城市热岛产生的能量基础 175
一、城市空气湿度 176
第三节 城市大气水分效应 176
四、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176
二、城市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 177
一、城市对风的影响 179
第四节 城市风的特征 179
二、城市热岛环流 180
三、城市低空风的垂直变化 181
一、城市暴雨灾害 182
第五节 城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 182
二、大风灾害 183
一、森林植被的破坏与逆向自然演替 186
第一节 城市植物 186
第四章 城市植物与生态效应 186
二、城市植被的生态特征 187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 188
三、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188
二、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189
一、城市绿化的功能 189
三、城市绿化植物 191
四、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192
一、城市绿化的光能效应 194
第三节 城市绿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194
二、城市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 195
三、城市绿化的碳氧平衡效应 198
一、城市自然保护的兴起 202
第四节 城市自然保护 202
四、绿化植物的减尘效应 202
二、城市自然保护的含义和特点 203
三、城市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评价与规划 204
四、城市绿化的净化环境效应 205
一、城市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207
第一节 污染物及其危害 207
第五章 城市环境污染 207
二、城市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210
三、城市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212
四、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213
一、工业污染源 214
第二节 城市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214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 216
三、农业污染源 218
四、生活污染源 219
一、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发展过程 220
第三节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 220
二、我国城市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21
三、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223
二、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227
一、噪声 227
第六章 城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27
第一节 噪声概述 227
三、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229
四、噪声的物理量 230
一、声源控制技术 235
第二节 噪声控制技术 235
二、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237
一、噪声源及其调查 243
第三节 城市噪声综合防治 243
三、个人防护 243
二、噪声影响预测 244
三、综合防治对策 245
二、电磁污染源 247
一、电磁辐射污染 247
第七章 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治 247
第一节 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 247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 249
三、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249
一、辐射源 251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251
二、放射性污染的分类及污染途径 253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254
第三节 热污染与光污染 256
一、热污染及其防治 256
二、光污染 258
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260
一、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发展 260
第八章 城市环境管理 260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260
三、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263
第二节 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 264
一、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65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体系及其判断标准 267
三、实例——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现状评价 269
四、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270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及预测 272
一、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273
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 274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预测 275
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77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277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内容 278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 279
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 281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调控 281
第九章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及其决策支持系统 281
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目标 283
三、城市生态调控的手段和方法——生态系统工程 284
一、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285
第二节 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285
三、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人机交互式模拟 286
二、系统设计与软件实现 286
第一节 城市环境现状 288
第十章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 288
一、基本情况 289
第二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89
二、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作用 291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93
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义 295
一、基本情况 295
第三节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95
二、进一步提高城市政府环境管理的水平 296
一、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296
第四节 城市环境保护措施 296
五、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97
四、继续推行和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297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97
六、推进城市环境质量功能达标 298
二、环境的分类 299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299
第十一章 农业生态保护概论 299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299
三、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 300
四、环境问题 301
一、农业环境 304
第二节 农业环境与农业环境问题 304
二、农业环境问题 305
一、农业环境保护 307
第三节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07
二、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09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313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313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3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314
一、土地和耕地的概念 316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6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16
二、我国土地资源及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317
三、我国土地及耕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8
四、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320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与利用中的问题 321
一、世界水资源概况 321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21
三、水资源的保护策略 322
一、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323
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23
二、物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24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27
第一节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327
第十三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27
二、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329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30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335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335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36
三、农业生态平衡与农业生态失调 339
一、生态农业的兴起 342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42
三、我国的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344
二、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344
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345
一、荒漠化研究概述 348
第一节 土地荒漠化 348
第十四章 土地资源环境及生物样性与土壤污染及防治 348
二、全球土地荒漠化现状与趋势 351
三、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360
一、土壤侵蚀研究概述 362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362
二、全球土壤侵蚀现状与发展趋势 365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 368
一、全球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损失现状 37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 370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74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76
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77
第四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377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79
一、土壤的基本特征 380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发生 380
二、土壤污染 381
一、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和转化 386
第六节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386
二、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390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393
第七节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393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 394
三、农药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396
一、控制和消除污染源 397
第八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397
三、其他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398
二、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98
一、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400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400
第十五章 乡镇企业的污染及控制 400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与分析 401
三、乡镇企业的污染发展趋势 405
一、造纸工业废水污染最突出 407
第二节 乡镇企业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物 407
二、印染业废水污染明显 408
三、化工行业废水、废气都有污染 409
四、电镀业废水重金属污染重 410
五、淀粉、酿酒行业有机污染 411
六、制革行业水污染较重 412
七、金属冶炼业重金属污染集中 413
八、砖瓦、陶瓷业废气排放量最大 414
九、水泥业粉尘排放量最大 415
十、炼焦业局部污染较重 416
十一、炼磺业局部污染严重 417
一、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 418
第三节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措施 418
三、促进乡镇工业技术进步,逐步实行废物最少化 419
二、强化环境管理 419
四、积极治理乡镇企业“三废” 420
二、造纸工业 421
一、行业污染防治对策的指导原则 421
五、大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421
第四节 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行业对策 421
三、食品工业 422
五、电镀工业 423
四、印染工业 423
七、土法炼磺 424
六、化学工业 424
九、有色金属采冶 425
八、土法炼焦 425
十、水泥工业 426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427
第一节 农业环境管理概述 427
第十六章 农业环境管理 427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428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428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429
第二节 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与手段 429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 430
一、农业环境管理体制 432
第三节 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与职能 432
二、农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 433
第四节 农业环境保护法 434
一、农业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任务和作用 435
二、农业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436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439
第五节 农业环境监测 439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 440
三、农业环境监测管理 441
第六节 农业环境质量的评价 443
一、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444
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445
三、农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447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450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450
第十七章 清洁生产与绿色食品 450
第一节 何谓清洁生产 450
三、清洁生产的方法 451
一、清洁生产的产生 452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产生及现状 452
二、国内外清洁生产状况 453
一、开创防治污染新阶段 454
第三节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454
四、排除环境污染困扰,实现持续发展 455
三、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455
二、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455
二、审计阶段 456
一、准备阶段 456
第四节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 456
三、制定方案阶段 457
四、实施方案阶段 458
一、步骤一领导决策 460
第五节 准备阶段 460
二、步骤二组建工作小组 461
三、步骤三制定工作计划 462
四、步骤四宣传、动员和培训,克服障碍 463
一、步骤一确定审计对象和目标 465
第六节 审计阶段 465
五、步骤五物质准备 465
二、步骤二实施审计 473
第七节 制定方案阶段 481
一、步骤一征集方案 482
二、步骤二筛选方案 483
三、步骤三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86
四、步骤四选定清洁生产方案 495
第八节 实施方案阶段 496
一、步骤一统筹安排,按计划实施 497
二、步骤二评估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果 500
三、步骤三制定清洁生产后续行动计划 504
一、结构与格式 505
第九节 清洁生产总结报告 505
二、正文内容 506
第十一节 清洁生产详细摘要 508
第十节 阶段报告 508
二、项目内容 509
一、结构与格式 509
一、企业基本情况 510
第十二节 清洁生产项目简介 510
六、长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 511
五、短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 511
二、主要产品和废物 511
三、清洁生产审计车间简介 511
四、无费和低费清洁生产方案效益 511
第一节 地表水 515
一、全球淡水资源概况 515
第三篇 水资源保护和废水的治理及利用 515
第一章 全球淡水资源环境及海洋环境 515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情势及水资源的影响 517
三、全球地表水水质污染现状及趋势 528
四、淡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防止污染对策 530
第二节 地下水 532
一、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危害 533
二、全球地下水污染概况 535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措施 536
一、海平面变化的机制与历史 537
第三节 海平面上升 537
二、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 540
三、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分析 543
一、全球海洋环境污染概况 548
第四节 海洋污染 548
第五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水生生态系统 553
二、海洋污染防治对策 553
一、全球环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55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555
一、我国水污染现状 557
第二章 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557
二、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60
三、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562
二、流域水污染状况 565
一、流域概况 565
第三章 河流流域污染现状与治理 565
第—节 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565
三、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 566
四、流域水质已有较明显改善 569
五、问题与建议 570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571
一、流域概况 571
第二节 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571
三、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72
四、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574
一、流域概况 575
第三节 辽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575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576
三、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影响 577
四、对策及建议 578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579
一、流域概况 579
第四节 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579
四、工作进展 581
三、太湖流域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影响 581
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83
六、改进措施及建议 584
二、水污染现状 585
一、流域概况 585
第五节 滇池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585
四、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 586
三、主要环境问题 586
五、滇池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587
一、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589
第四章 海洋污染及治理 589
二、海洋污染的现状 590
四、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594
三、海洋污染的特点 594
五、海洋污染的控制 597
一、水资源 599
第—节 水污染概述 599
第五章 农村水污染及其治理 599
二、水体污染现状 601
第二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影响 602
一、需氧有机污染物 603
二、植物营养物 606
三、油类物质 607
四、酚类化合物 609
七、重金属污染 610
六、放射性物质 610
五、氰化物 610
第三节 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614
一、污水的常规处理技术 615
二、氧化塘 617
三、污水的土地处理(Landtreatment) 618
一、城市水系的一般情况 622
第一节 城市化地区的水文效应 622
第六章 城市水资源及水体污染 622
二、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623
一、城市化对地面径流的影响 624
第二节 城市化地区的雨洪径流特征 624
二、城市地面雨洪排水系统 627
三、城市径流水质污染及防治 628
一、城市水资源问题 629
第三节 城市水资源系统及管理 629
二、城市水资源系统 631
三、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和模型 632
四、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634
一、天然水资源 636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636
三、世界性的水荒 637
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637
一、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638
第五节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638
二、水污染指标 640
第六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642
一、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644
第七节 水污染综合防治 644
二、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645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646
一、棉纺、印染工业废水 649
第一节 纺织工业废水 649
第七章 废水的来源、性质、防治与综合利用 649
二、棉纺印染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 652
三、洗毛工业废水 656
第二节 油脂工业废水 661
一、油脂生产工艺简介 662
二、废水来源、水量和水质及特点 663
三、清洁生产 664
四、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回用 665
第三节 肉类加工工业废水 668
一、生产工艺与废水来源 669
二、清洁生产技术 670
三、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1
一、概述 674
第四节 酒精工业废水 674
二、酒精生产工艺与废水来源 676
四、酒精糟的综合利用和处理 677
三、清洁生产 677
一、概述 683
第五节 啤酒废水 683
二、啤酒行业的综合利用 685
三、清洁生产 687
四、啤酒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89
一、概述 694
第六节 制革工业废水 694
二、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696
三、清洁生产 697
四、废水处理与利用 701
一、概述 705
第七节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 705
二、制浆原料备料 710
三、碱法和硫酸盐法制浆 711
四、亚硫酸盐法制浆 715
五、化学浆漂白 718
六、半化学浆、化学机械浆及机械浆 721
七、废纸再生 722
八、造纸过程 725
九、废水末端处理系统 727
第八节 化学工业废水 730
一、氮肥工业废水 731
二、磷肥工业废水 736
三、硫酸工业废水 739
四、氯碱工业废水 741
五、有机磷农药废水 745
六、染料工业废水 750
一、石油开采工业废水 758
第九节 石油工业废水 758
二、石油炼制工业废水 765
三、石油化工废水处理 771
第十节 制药工业废水 774
一、概述 774
二、生物制药废水 775
三、化学制药和其他制药废水 782
第十一节 机械加工工业废水 784
一、机械加工含油废水 784
二、电镀废水 786
第十二节 钢铁工业废水 795
一、矿山废水的处理 796
二、烧结厂废水处理与回用 796
三、炼铁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799
四、炼钢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03
五、轧钢厂废水处理 806
第十三节 有色金属工业废水 809
一、矿山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 810
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 814
第八章 废水处理单元技术 819
第一节 预处理 820
一、水质和水量调节 820
二、筛滤 821
三、中和 823
第二节 物理分离 827
一、沉淀 827
二、澄清 835
三、气浮 837
四、过滤 844
五、离心分离 857
六、磁分离 861
第三节 膜分离与离子交换 866
一、电渗析 866
二、反渗透 874
三、超滤 878
四、离子交换 882
第四节 化学处理与消毒 890
一、混凝 890
二、化学沉淀 894
三、中和及pH值的控制 896
四、化学氧化与还原 900
五、电解 906
六、活性炭吸附 910
七、消毒 913
第五节 活性污泥法 917
一、基本原理 917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运行参数 920
三、活性污泥法的工程解析 922
四、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923
五、曝气原理及曝气装置 929
六、活性污泥法的设计 935
七、活性污泥法的新发展 938
八、菌胶团模型 942
第六节 生物膜法 943
一、基本原理 943
二、生物滤池 946
三、塔式滤池 951
四、生物转盘 952
五、生物接触氧化法 954
六、生物流化床 957
第七节 厌氧生化处理及污泥厌氧处理与应用 958
一、基本原理 958
二、污泥处理方法概述 964
三、污泥的消化处理 966
四、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化处理 969
第八节 废水自然净化处理 977
一、稳定塘 977
二、废水土地处理系统 989
一、概况 1005
实例一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设计 1005
二、设计原则 1005
第九章 先进废水处理厂工程实例 1005
三、工艺设计特点与主要改进内容 1006
四、主要处理构筑物设计 1006
七、机械设计 1011
六、采暖通风设计 1011
八、电气设计 1011
五、土建设计 1011
九、仪表自控设计 1012
十、劳动定员与工程数量 1012
一、概述 1013
实例二首都机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简介 1013
二、设计要点 1013
十一、主要经济指标 1013
三、处理工艺流程 1014
四、主要构筑物简介 1014
二、处理工艺流程 1016
一、概况 1016
三、污水主要处理构筑物简介 1016
实例三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简介 1016
四、污泥处理构筑物简介 1019
二、设计要点 1021
一、概况 1021
三、处理工艺流程 1021
实例四方庄污水处理厂设计简 1021
四、主要构筑物的设计简介 1022
五、结束语 1023
实例五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工程概况 1024
一、概况 1024
四、主要工程项目 1025
三、污水处理厂设计参数 1025
二、污水处理工艺 1025
六、总平面布置 1026
五、主要构筑物技术参数 1026
实例六CASS工艺处理北京航天城污水 1027
七、一期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1027
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1028
二、水质水量及处理要求 1028
一、设计依据 1028
四、主要处理单元及设备设计参数 1030
五、工程投资估算 1031
七、工程实施效果 1032
六、污水厂人员编制及技术经济分析 1032
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 1033
一、概况 1033
实例七天津市新建东郊污水处理厂简介 1033
三、工艺设计的几个特点 1034
四、各单项构筑物设计简介 1037
二、DAT-IAT工程过程 1042
一、概况 1042
实例八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设计简介 1042
三、DAT-IAT工艺设计 1043
二、水质特性 1045
一、概况 1045
四、几点认识 1045
实例九荣成市城市污水湿地处理工程 1045
四、运行参数 1046
三、工艺流程 1046
一、概况 1047
实例十成都市三瓦窑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1047
五、运行结果 1047
二、水质及工艺流程 1048
三、主要构筑物设计 1049
四、工程经济技术指标 1052
二、工艺流程 1053
一、概况 1053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053
实例十一福州屏西污水厂设计及运行管理 1053
三、主要构筑物 1054
四、注意事项 1057
三、工艺流程 1058
二、污水进水水质和排放标准 1058
实例十二深圳市罗芳污水厂一期工程工艺设计与试运行 1058
一、概况 1058
四、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1060
五、试运行情况 1064
一、概况 1070
实例十三德国明斯特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 1070
六、几点看法 1070
二、改扩建工程 1071
三、设计资料和参数 1072
四、运转结果 1073
五、结论 1074
一、国外污水处理工艺综述 1075
实例十四国外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及典型实例 1075
二、典型污水处理实例 1076
一、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 1085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述 1085
第四篇 大气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 1085
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论 1085
二、大气污染 1087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1090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094
一、二氧化硫 1095
二、氟化物 1100
三、酸雨对植物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101
一、臭氧层破坏 1103
第三节 臭氧层破坏与全球变暖 1103
二、全球变暖 110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1105
一、大气污染的控制 1106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 1107
四、农业措施 1108
三、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1108
一、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变暖趋势 1109
第一节 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 1109
第二章 全球增温及其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1109
二、植物、海洋对温室气体和气候的调节作用 1110
三、关于温室效应增强的争议 1112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1113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变化 1113
二、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 1116
三、一氧化二氮、含氯氟烃及其他气体浓度的变化 1118
一、气候系统的物理描述 1119
第三节 温室气体作用下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1119
二、全球三维气候模式(GCM)简介 1120
三、温室气体增加影响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1124
四、二氧化碳倍增时中国的气候变化 1127
五、模式的可靠性评述及展望 1128
一、全球增温对海平面和水资源的影响 1130
第四节 温室效应增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130
三、全球增温对农业的影响 1131
二、全球增温对动植物的影响 1131
五、全球增温对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1132
四、全球增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132
一、调整能源战略,发展替代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134
第五节 减缓温室效应影响的可能对策 1134
三、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甲烷排放 1135
二、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植被 1135
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1136
第一节 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和重要意义 1137
第三章 高空臭氧层耗竭及人类面临的挑战 1137
一、臭氧的形成与耗竭 1140
第二节 高空臭氧形成及耗竭的机理 1140
二、损耗高空臭氧的主要物质及其臭氧破坏潜能 1142
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成因的各种假说 1145
一、臭氧层耗竭对生物的影响 1148
第三节 臭氧层耗竭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1148
二、臭氧层耗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1149
一、臭氧变化趋势的预测 1150
第四节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1150
二、遏制臭氧层耗竭的对策 1152
一、天然源 1154
第一节 源及其排放 1154
第四章 酸沉降 1154
二、人为排放源 1155
第二节 酸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转化、传输和沉降 1156
三、其他来源 1156
一、SOx和NOx的化学转化 1157
二、大气污染物的传输 1158
一、酸沉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160
第三节 酸沉降对环境的影响 1160
三、酸性物质的清除和沉除过程 1160
二、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162
四、酸沉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164
三、酸沉降对物料的影响 1164
一、酸雨污染的态势 1165
第四节 酸雨污染的态势及减缓对策 1165
二、酸雨污染的减缓对策 1168
一、废气治理的对象与要求 1171
第一节 概述 1171
第五章 废气治理技术 1171
二、废气治理方法 1172
一、颗粒污染物的分类 1181
第二节 颗粒污染物的分类性质及控制技术 1181
二、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 1182
三、除尘装置的性能及分类 1191
四、机械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 1194
五、湿式除尘器 1195
六、过滤除尘器 1203
七、电除尘器 1213
一、控制机理 1216
第三节 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 1216
二、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控制途径 1225
第四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废气的治理 1227
一、氨法 1229
二、钠碱法 1237
三、石灰和石灰石法 1239
四、双碱法 1244
五、金属氧化物吸收法 1249
六、活性炭吸附法 1252
一、催化还原法 1255
第五节 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 1255
二、液体吸收法 1258
三、固体吸附法 1265
四、氮氧化物废气治理技术的选择及发展趋势 1267
第六节 汽车排气的净化 1270
一、燃料的改进与替代 1271
二、汽车排气的机内净化 1275
三、汽车排气的机外净化 1279
四、柴油车的排烟净化 1286
第七节 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控制 1288
一、硫化氢的治理 1288
二、含氟废气的治理 1293
三、氯、氯化氢及酸雾的治理 1296
四、含铅及含汞废气的治理 1300
五、恶臭的治理 1306
六、沥青烟的治理 1310
七、碳氢化合物的净化 1312
第八节 主要污染行业废气的治理 1320
一、钢铁工业废气的治理 1320
二、有色冶金工业废气的治理 1326
三、电力工业废气的治理 1331
四、建材工业废气的治理 1332
五、化学工业废气的治理 1335
六、石油化学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1345
第一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与方法 1351
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351
第六章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351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1354
三、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1357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理与大气污染化学 1381
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行为及其研究的意义 1381
二、大气污染物理 1384
三、大气污染化学 1404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 1417
第一章 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程 1417
一、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系统 1417
第五篇 固体废物的治理与综合利用 1417
二、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 1418
一、压实的目的和原理 1419
二、压实设备与流程 1419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压实工程 1419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破碎 1420
一、破碎原理和目的 1420
二、破碎方法 1421
三、破碎设备 1421
第四节 固体废物分选 1426
一、筛分 1427
二、重力分选 1428
三、磁力分选 1432
四、电力分选 1433
五、浮选 1434
六、其他分选方法 1436
七、分选回收工艺系统 1437
第五节 固体废物固化 1438
一、概述 1438
二、包胶固化 1439
三、自胶结固化 1441
四、玻璃固化 1442
五、水玻璃固化 1443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影响 1444
一、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1444
第二章 固体废弃物的影响与利用 1444
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1445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1446
第二节 城镇废弃物的农业利用 1448
一、城镇居民生活垃圾的农业利用 1448
二、污泥的农业利用 1456
三、粉煤灰的农业利用 1461
第三节 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与转化 1463
一、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及性质 1463
二、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优质饲料 1464
三、畜禽粪便的利用转化 1468
四、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 1468
第一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1470
一、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概况 1470
第三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1470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472
第二节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1472
一、废石和尾矿的处理和利用 1473
二、高炉渣的处理和利用 1473
三、钢渣的处理和利用 1477
四、有色金属渣的处理利用 1479
五、煤灰渣的处理和利用 1481
六、煤矸石的处理利用 1483
七、硫酸渣的处理和利用 1484
二、工业有害渣的管理 1485
一、工业有害渣处置概况 1485
三、工业有害渣的处置方法 1485
第三节 工业有害渣的处置 1485
第四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 1489
一、处理城市垃圾的意义 1489
二、城市垃圾的处置方法 1491
三、城市垃圾的回收 1495
一、资源化 1496
二、资源化系统 1496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1496
一、危险固体废物的危害 1497
二、危险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1497
第六节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 1497
三、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1498
四、有毒废渣回收处理与利用 1500
第七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 1501
一、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1501
二、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 1503
一、基本原则 1504
二、综合防治对策 1504
第八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 1504
三、固体废物管理 1505
第九节 美国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 1506
一、美国城市固体废物概况 1506
二、美国对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 1510
三、美国城市生活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实践 1523
第一节 矿山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35
一、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1535
第四章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 1535
二、冶金矿山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540
第二节 能源工业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46
一、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1546
二、锅炉渣的综合利用 1552
第三节 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55
一、高炉渣的综合利用 1555
二、钢渣的综合利用 1563
三、稀有金属冶炼渣的综合利用 1573
四、赤泥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1575
第四节 化学工业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78
一、铬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1578
二、电石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1584
三、化学石膏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1585
四、废催化剂的处理和回收 1592
一、概述 1596
第五节 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96
二、石油炼制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597
三、石油化工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605
四、石油化纤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1608
第六节 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1611
一、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回收系统 1611
二、城市垃圾的分选回收系统 1614
三、废塑料的再生利用 1616
四、废电池的回收与综合利用 1628
五、废橡胶的回收和利用 1638
第一节 固体废物地质处置方法 1646
一、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646
第五章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技术 1646
二、地质屏障的防护性能 1650
三、固体废物陆地处置的基本方法 1653
第二节 土地填埋处置技术 1662
一、填埋场的构造类型及填埋方式 1662
二、废物土地填埋过程及管理 1667
三、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 1678
四、填埋场气体的产生与控制 1700
五、填埋场衬层系统 1718
第二节 三个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途径 1729
六、填埋场表面密封 1749
七、环境监测与评价 1754
八、危险废物的处置 1759
第三节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1766
一、概述 1766
二、放射性的辐射性质、单位和防护 1769
三、核辐射防护 1772
四、放射性污染治理现状与技术改革 1774
五、铀矿开采及冶炼固体废物的管理 1776
六、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地层处置 1784
七、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 1789
一、人类与地球的矛盾日益加剧 1797
第六篇 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797
第一章 环境管理标准的产生 1797
第一节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1797
二、世界面临的环境难题 1798
三、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1800
一、ISO14000现象 1802
第二节 ISO14000现象 1802
二、出现ISO14000现象的原因 1805
一、概念 1806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806
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1807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 1808
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1810
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1811
理体系审核》 1818
第二章 环境管理标准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818
第一节 环境管理标准简介 1818
一、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1818
二、ISO14002《环境管理体系——影响中小型企业的特殊因素指南》 1818
三、ISO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理、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1818
四、ISO1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1818
五、ISO1401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1部分:环境管 1818
十二、ISO14020《环境标志的基本原则》 1819
六、ISO14011-2《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2部分:合格审核》 1819
七、ISO14011-3《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3部分:环境声 1819
明审核》 1819
八、ISO14012:1996《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1819
九、ISO14013《环境审核指南——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管理》 1819
十、ISO14014《初始环境审核指南》 1819
十一、ISO14015《环境现场评价指南》 1819
二十二、ISO14043《生命周期评估——评价和改进》 1820
十三、ISO14021《环境标志——自我声明环境要求——术语和定义》 1820
十四、ISO14022《环境标志——自我声明要求——环境标志符号》 1820
十五、ISO14023《环境标志——自我声明要求——试验检验方法》 1820
十六、ISO14024《环境标志——实施大纲——符合准则(Ⅰ型)大纲的原则、惯例和认证程序》 1820
十七、ISO14031《环境表现评价指南》 1820
十八、ISO14032《特殊工业环境表现的标识》 1820
十九、ISO14040《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和惯例》 1820
二十、ISO14041《生命周期评估——存量分析》 1820
二十一、ISO14042《生命周期评估——影响评估》 1820
二十四、ISO14060《产品标准中环境因素指南》 1821
二十三、ISO14050《环境管理——术语》 1821
二、环境审核(EA)子系列 1822
第二节 ISO14000中的子系列 1822
一、环境管理体系(EMS)子系列 1822
四、环境表现评价(EPE)子系列 1823
三、环境标志(EL)子系列 1823
六、环境管理(EM)子系列 1824
五、生命周期评估(LCA)子系列 1824
第三节 ISO14000与ISO9000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1825
七、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指南(EAPS)子系列 1825
一、ISO14001与ISO9001的比较 1826
二、ISO14004与ISO9004-1的比较 1829
一、标准构成分析(关系模型) 1830
第四节 ISO14000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1830
二、ISO14000标准的发展趋势 1831
一、初始环境评审范围 1833
第三章 初始环境评审 1833
第一节 初始环境评审 1833
三、初始环境评审的优点 1834
二、初始环境评审内容 1834
一、初始环境评审的策划 1835
第二节 初始环境评审的准备 1835
三、评审前的准备工作 1836
二、评审组成员的选择 1836
第三节 初始环境评审的实施 1838
一、质量平衡 1839
三、面谈 1840
二、现场调查 1840
一、报告内容 1841
第四节 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1841
一、综述和一般信息 1842
二、初始环境评审手册 1842
第五节 初始环境评审推荐内容示例 1842
二、环境管理 1843
四、气体的排放 1844
三、过程评审 1844
五、废水 1845
六、固体废物管理 1848
七、材料的贮存 1849
八、限制和有害物质 1850
几、事故和紧急情况 1851
十、间接环境影响评估 1852
十二、噪声和振动 1853
十一、土壤和地下水 1853
一、环境方针的作用 1854
第四章 环境管理体系及实施 1854
第一节 环境方针的制定 1854
二、环境方针的制定 1855
三、环境方针的内容 1856
五、环境方针的实施 1858
四、环境方针的发布 1858
一、准参与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工作 1859
六、环境方针的修订和改进 1859
第二节 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 1859
二、制定环境措施计划的依据 1860
三、制定环境措施计划的步骤 1861
第三节 确定环境职责 1863
一、概述 1864
二、组织结构 1865
三、企业有关人员的环境管理职责 1867
一、环境培训类型 1870
第四节 培训 1870
二、培训的实施 1871
一、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1872
第五节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872
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876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1880
一、环境管理手册 1882
第五章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882
第一节 概述 1882
三、环境管理程序 1883
二、环境管理方案 1883
第二节 环境管理程序 1884
四、环境管理记录 1884
一、程序的具体内容 1885
二、程序应覆盖的范围 1886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 1887
五、环境程序检查清单示例 1888
四、编制程序的职责 1888
二、文件的批准、发放和保存 1889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1889
一、规范文件的编写格式 1889
三、文件的修订与更新 1890
一、什么是环境审核 1891
第六章 环境审核概论 1891
第一节 环境审核的基本概念 1891
二、环境审核的作用 1892
四、环境审核通用原则 1893
三、环境审核子系列标准 1893
五、环境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1894
二、EMS审核的类型和目的 1896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1896
一、什么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896
三、几种环境审核形式的区别 1897
四、两套管理体系的共建共审途径 1900
二、特殊情况的追加审核 1902
第七章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1902
第一节 审核的频次和时机 1902
一、例行的常规审核 1902
二、对组织的环境行为来说,其EMS是否适宜? 1903
第二节 审核的基本问题 1903
一、环境管理体系 1903
一、审核筹备 1904
三、EMS的执行 1904
四、EMS对于实现环境政策及目标是否可行? 1904
第三节 审核程序 1904
二、审核实施 1907
三、审核报告 1910
二、跟踪审核 1911
第四节 补救计划和跟踪 1911
一、回访和验证 1911
一、组织概况 1912
第五节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审核要点(审核议定书) 1912
二、环境管理 1913
一、目的和频次 1923
第八章 环境管理评审 1923
第一节 环境管理评审的概念 1923
第二节 环境管理评审的实施 1923
三、管理评审程序 1924
二、管理评审的内容 1924
四、管理评审的审查方法 1925
五、管理评审与改进 1926
一、三个管理体系的异同 1927
第九章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质量一体化 1927
第一节 三个管理体系的情况分析 1927
一、一体化(整合)的程度 1929
二、整合(一体化)的答案径 1929
三、促进和妨碍整合的因素 1930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1933
第七篇 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 193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摘录 193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94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948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96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1968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972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975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 1977
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标准 1978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1979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 1981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 198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 1983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 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25
附一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2035
附二 s“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