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概论 1
一、黑粉病菌的研究简史 1
二、黑粉病菌的寄主范围 3
三、黑粉病菌的起源与演化问题 4
第二章 黑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7
一、黑粉病菌在寄主植株上的寄生部位 7
二、黑粉病菌的形态与构造 9
(一)菌丝体及吸器 9
(二)黑粉病菌菌丝体的生活年限 10
(三)冬孢子及孢子堆 11
三、黑粉病菌的生长发育 18
(一)冬孢子的萌发 18
(三)有性繁殖 23
(二)无性繁殖 23
(四)生活史的类型 28
四、黑粉病菌孢子的放射现象 30
五、黑粉病菌孢子的外力传播 32
(一)风力传播 32
(二)昆虫传播 32
(三)牲畜传播 33
(四)人为传播 33
六、黑粉病菌的地理分布 33
七、黑粉病菌孢子的萌发与影响萌发的因素 34
(一)内部因素 35
(二)外部因素 37
八、黑粉病菌的生理专化现象 46
(一)生理专化在作物选种上的意义 46
(二)生理小种的鉴别标准及其研究简史 46
九、黑粉病菌的侵染类型 48
十、黑粉病菌防治的理论依据 52
第三章 寄主植株对黑粉病菌的感病性与抗病性 54
一、黑粉病菌在寄主体内的蔓延途径 54
二、黑粉病菌的侵染与寄主发育时期的关系 55
三、黑粉病菌的侵染与寄主生长状况的关系 56
四、黑粉病菌的侵染与寄主解剖构造的关系 57
五、黑粉病菌对寄主的致病力 57
(一)孢子数量与致病力的关系 58
(二)孢子萌发时期与致病力的关系 58
(三)孢子入侵与寄主其他伤害的关系 58
六、寄主植株对黑粉病菌的抗病性 59
第四章 黑粉病菌的分类 60
一、黑粉菌科 63
(一)黑粉菌属 64
(二)轴黑粉菌属 69
(三)丝黑粉菌属 72
(四)瘤黑粉菌属 73
(五)核黑粉菌属 73
(六)团黑粉菌属 75
(七)楔孢黑粉菌属 76
(八)皮堆黑粉菌属 77
(九)褶孢黑粉菌属 77
二、腥黑粉菌科 77
(一)腥黑粉菌属 78
(二)叶黑粉菌属 80
(三)条黑粉菌属 80
(四)水生黑粉菌属 82
(五)实心黑粉菌属 82
(六)虚心黑粉菌属 82
(一)果黑粉菌属 83
三、果黑粉菌科 83
(二)蒲葵黑粉菌属 84
第五章 作物黑粉病及其防治方法 85
一、麦类黑粉病 85
(一)小麦散黑粉病 85
(二)小麦腥黑粉病 87
(三)小麦条黑粉病 91
(四)大麦散黑粉病 93
(五)大麦坚黑粉病 95
二、燕麦黑粉病 97
(一)燕麦散黑粉病 97
(二)燕麦坚黑粉病 98
三、稻黑粉病 100
(一)稻粒黑粉病 100
(二)稻叶黑粉病 102
四、高粱黑粉病 104
(一)高粱散黑粉病 104
(二)高粱坚黑粉病 106
(三)高粱丝黑粉病 107
(四)高粱长黑粉病 109
(五)高粱花黑粉病 111
五、玉米黑粉病 111
六、谷子(粟)黑粉病 114
(一)谷子粒黑粉病 114
(二)谷子腥黑粉病 115
七、黍黑粉病 116
(一)黍黑粉病 116
(二)黍小孢黑粉病 118
(一)薏苡黑粉病 119
(二)薏苡腥黑粉病 119
八、薏苡黑粉病 119
九、菇黑粉病 120
十、甘蔗黑粉病 121
(一)甘蔗鞭黑粉病 121
(二)甘蔗粒黑粉病 122
十一、荞麦黑粉病 123
十二、荸荠黑粉病 124
十三、慈姑黑粉病 125
(一)慈姑实心黑粉病 125
(二)慈姑虚心黑粉病 125
第六章 黑粉病菌的研究方法 127
一、作物黑粉病的田间调查 127
(一)调查时期 127
(二)调查方法 128
(三)田间记录 128
(一)洗涤检查 129
二、作物黑粉病的室内检查 129
(二)切片检查 130
(三)分离培养检查 131
三、黑粉病菌冬孢子的人工培养 132
(一)悬滴培养 132
(二)综合营养培养基培养 133
四、黑粉病菌的人工接种 135
(一)种子及土壤侵染的黑粉病菌接种方法 135
(二)空气侵染的黑粉病菌接种方法 136
五、黑粉病菌孢子堆形成前的侵染检定 137
六、黑粉病菌标本的采集鉴定与保存 138
(一)采集 138
(二)室内工作 141
参考文献 144
中名索引 161
学名索引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