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期话剧的前奏 1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中的思想文化演变 3
实用文学观的流行 3
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 6
求新求变的时尚 8
第二节戏剧改良——戏剧观念与形态的现代化 9
传统戏剧的状况 9
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 12
以戏剧救世救心——政治家的戏剧改良 15
汪笑侬与时装新戏——戏剧家的戏剧改良 18
第二章 早期话剧的发端 23
第一节 春柳社与春柳派新剧 23
第二节 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 31
第三节 南开新剧团 36
第四节 文明戏与新剧的商业化 40
郑正秋的“新民社” 40
经营三的“民鸣社”及其他社团 42
第五节 话剧与革命 43
第六节 文明戏的特点、影响与衰落 45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戏剧理论探索 49
第一节 悲剧美学 49
第二节 现实主义思潮 51
第三节 梁启超的戏剧思想 52
第四节 王国维的戏剧思想 54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重建 59
第一节 回到主流社会 59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与机构 61
第三节 西天取经——戏剧翻译的热潮 63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发展 67
第一节 胡适与社会问题剧的发端 67
第二节 社会问题剧 70
第三节 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 74
第四节 社会问题剧的得失 82
第六章 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 85
第一节 三套车——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 85
西洋派 85
本土派 87
国剧派 90
第二节 走进剧场的现代戏剧 94
《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 94
《少奶奶的扇子》与导演制度的确立 96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戏剧 98
关于爱美剧 98
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兴起 100
陈大悲的小剧场戏剧 101
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 104
第七章 丁西林、袁昌英与20年代的喜剧创作 111
第一节 《一只马蜂》与丁西林的喜剧创作 112
第二节 袁昌英的喜剧创作 117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影响 123
第一节 唯美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24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30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33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136
第九章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一) 139
第一节 洪深与《赵阎王》 139
第二节 《赵阎王》的表现与再现 144
第三节 白薇的创作 149
第四节 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 155
第十章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二) 161
第五节 向培良与《暗嫩》 161
第六节 田汉的早期创作 164
第七节 现代主义探索的历史意义 173
第十一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一) 175
第一节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地标 175
第二节 《雷雨》 177
第三节 《日出》 182
第十二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二) 185
第四节 《原野》 185
第五节 《北京人》 188
第六节 《家》 192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其他戏剧成就(一) 199
第一节 李健吾及其喜剧艺术 199
第二节 《上海屋檐下》与夏衍的创作 207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其他戏剧成就(二) 217
第三节 熊佛西与戏剧的大众化实验 217
熊佛西的理论与创作 217
定县农民戏剧实践 222
剧场艺术的探索 224
第四节 左翼戏剧 229
第五节 工农戏剧 231
第十五章 走进时代的现代戏剧——历史剧 233
第一节 欧阳予倩与《桃花扇》 233
第二节 浪漫的英雄传说——郭沫若的历史剧 239
第三节 阳翰笙、阿英等人的历史剧 247
第十六章 走进时代的现代戏剧——其他剧作家 249
第四节 吴祖光与《风雪夜归人》 249
第五节 陈白尘与《升官图》 255
第六节 于伶与《长夜行》 259
第七节 宋之的的戏剧创作 264
第八节 延安与解放区的戏剧 267
第十七章 走进社会的现代戏剧 271
第一节 战时流动演剧 271
第二节 战时大规模戏剧演出 277
第三节 旧剧革新与秧歌剧 280
第四节 国立剧专的戏剧活动 285
结束语 289
附录 291
附录一 中国话剧史文献选读 291
附录二 推荐阅读剧目 313
附录三 中国话剧大事记(1899~1999) 315
参考书目 339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