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原理与设计 1
第一章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和内容 1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1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2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 6
第二节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任务 11
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12
二、探求科学规律 12
三、建立系统理论 13
第三节 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作用 16
一、科学研究方法为教育传播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定向开路 16
二、科学研究方法使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17
三、科学研究方法是推广运用教育传播科学成果的桥梁 18
四、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育传播科学的内容 18
一、教育传播现象 19
第四节 教育传播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模型 19
二、传播过程模型 20
三、总体对象及其特征 26
四、具体对象的状态描述 28
五、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 30
第二章 教育传播的研究设计 32
第一节 课题选择 32
一、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 33
二、课题来源 34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 35
四、课题类型 37
五、课题研究目标 39
六、课题的陈述 40
第二节 确定变量 40
一、研究变量 41
二、教学过程的变量分类 43
三、教育传播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 48
第三节 建立假设 51
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 52
二、假设的陈述 53
第四节 研究方案的制订 55
第三章 抽样技术 59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 59
一、抽样的定义及特点 59
二、几个基本概念 60
三、抽样的作用 63
一、简单随机抽样 64
第二节 抽样方法 64
二、系统抽样 66
三、分层抽样 68
四、整群抽样 69
五、非随机抽样 69
第三节 变量总体与样本的指标 70
一、变量总体的指标 70
二、变量样本的指标 71
第四节 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 74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75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77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78
四、样本大小 79
第二部分 资料的收集 82
第四章 问卷调查 82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特点 82
一、调查的类型与方法 82
二、问卷的类型及其特点 83
一、问卷的构成 86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86
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92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 95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100
一、调查对象数量的控制 100
二、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101
三、对回收问卷的审查 102
第四节 态度量表分析模型 102
一、二元量表 103
二、单向评等量表 104
三、双向评等量表 106
四、多因素排序量表 108
五、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程度检验 111
第五节 问卷调查研究实例——电视教材效果的研究 112
一、研究的课题 112
二、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114
三、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17
四、总结与建议 132
一、实验的特征 138
第五章 教育传播实验 138
第一节 教育传播实验的特征 138
二、实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139
三、实验的类型 143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核心问题——变量的控制 145
一、实验变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145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147
第三节 实验的基本模式 151
一、单组实验 152
二、等组实验 153
三、轮组实验 154
第四节 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155
一、实验反应变量的选择 156
二、测量的一般原理 158
三、测量的评价标准 167
四、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手段 171
一、测验的特点 174
第五节 测验 174
二、测验的类型 175
三、测验内容双向分布表 176
四、试题的编制 179
五、测验成绩的标准化 181
第三部分 专门方法 182
第六章 评价研究 182
第一节 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 182
一、评价研究的特征 182
二、评价研究的要素 183
三、评价研究的基本程序 184
四、评价的类型 185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87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88
二、目标分解 190
三、评价标准的建立 191
四、指标加权 196
五、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201
第三节 电视教材的品质评价 204
一、电视教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205
二、讲授型电视教材的评价 207
三、电视教材技术质量的评价 208
四、电视教材节目品质评价曲线 209
第四节 卫星教育电视收视状况中期评价研究 210
一、卫星教育电视收视状况的评价指标结构 212
二、评价标准体系 213
三、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216
四、评价研究资料的收集 216
一、应答信息分析的特点 223
第七章 应答信息分析法 223
第一节 应答信息分析法的意义 223
二、应答信息分析系统的构成 224
三、应答信息的类型 225
第二节 得分信息的处理 226
一、原始得分矩阵 226
二、S-P表的形成 230
三、得分累积分布处理 231
四、作S线和P线 231
五、警告系数的计算 232
第三节 得分信息的分析 233
一、S线的断层与线幅 233
二、P线的断层与线幅 234
三、学生警告系数CSt与S线两边的“1”和“0”的分布 235
四、问题警告系数CPj与P线两方的“1”和“0”的分布 236
五、总得分率与S、P线的形态 238
第四节 时间信息的处理 238
一、原始反应时间矩阵 238
二、集体反应曲线的形成 240
一、正答曲线类型的考察 242
第五节 时间信息的分析 242
二、T-R平面分析 244
第八章 内容分析法 246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及其步骤 246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246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 247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 248
一、特征分析 254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 254
二、发展分析 258
三、比较分析 262
第四部分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266
第九章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266
第一节 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描述 267
一、资料的整理 267
二、次数分布表 269
三、次数分布直方图 272
四、次数分布曲线图 273
五、积累次数曲线(S曲线)与百分等级 273
六、利用次数分布表计算平均值 275
七、利用次数分布表计算标准差 276
第二节 正态特征分析 277
一、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意义 277
二、绘制正态曲线的方法 279
三、正态曲线的面积 281
四、正态分布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285
第三节 相关关系分析 289
一、相关的意义 289
二、相关的趋向 290
三、相关程度 291
四、积差相关 292
五、等级相关 293
六、点双列相关 296
第四节 数量资料的统计检验 297
一、统计检验的原理 297
二、大样本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z检验 298
三、小样本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t检验 300
四、三种不同类型问题的t检验 302
第五节 计数资料的检验 308
一、x2检验的步骤 308
二、第一类问题的x2值计算 309
三、第二类问题的x2值计算 313
四、第三类问题的x2值计算 317
一、模糊性与随机性 319
第一节 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模糊性 319
*第十章 模糊数学分析 319
二、集合及其运算 320
三、模糊集合 323
第二节 隶属函数的确定 326
一、确定隶属函数的原则 326
二、隶属函数的分布统计求法 326
三、对比平均法求隶属函数 330
四、模糊统计法求隶属函数 332
一、模糊关系 334
第三节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334
二、模糊矩阵 335
三、模糊矩阵的运算 335
四、模糊关系矩阵的性质 336
第四节 模糊综合评判 338
一、模糊变换 338
二、综合评判原理 340
第五节 电视教材模糊综合评判 342
二、权重分配矩阵 343
一、基本模型 343
三、评判结果 345
第六节 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 347
第十一章 逻辑分析法 352
第一节 归纳法 352
一、完全归纳法——穷举法 352
二、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 353
三、归纳法的局限性 356
第二节 因果联系判定法 356
一、求同法 357
二、求异法 358
三、求同求异法 359
四、共变法 362
五、剩余法 363
第三节 演绎法 365
一、演绎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365
二、演绎的类型 366
三、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368
一、类比的特征 369
第四节 类比推理 369
二、类比的类型 370
三、类比的原则 371
四、类比的运用 371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方法 373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 373
一、系统论方法的特点 373
二、系统论方法的步骤——霍尔三维结构法 375
三、系统结构模型——邻接矩阵分析法 377
一、信息论方法的特点 383
第二节 信息论方法 383
二、人类个体认识过程的信息流分析模型 384
三、人类群体认识活动的信息流分析模型 385
四、科学研究活动信息流分析模型 386
五、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分析模型 387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 389
一、功能模拟法 389
二、反馈控制法 395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 401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401
第十三章 研究论文的撰写 401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 402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 403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撰写 405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406
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初稿 407
三、研究论文的修改定稿 410
一、计算机的系统构成 414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414
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416
三、计算机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作用 417
第二节 计算机对问卷资料的处理 418
一、调入主程序,选择工作项目 418
二、问题显示与应答 419
三、查询个人应答情况 420
四、查询集体应答情况 422
第三节 计算机对学生成绩的管理 423
一、选择工作项目 424
二、输入资料、建立记录文件 425
四、资料的修改 426
三、查询个别学生情况 426
五、编印表格 426
第四节 计算机试卷生成与测验系统 427
一、系统的功能 427
二、试卷生成的方式 430
第十五章 常用计算机统计程序及其使用 431
一、等级排序程序 432
第一节 数据整理程序及其使用 432
二、次数分布程序 435
三、平均值、标准差的计算程序 437
第二节 统计检验程序及其使用 439
一、t检验程序 439
二、X2检验程序 444
第五部分 计算机应用 444
第十四章 计算机对研究资料的数据处理 444
第三节 矩阵运算程序及其使用 447
一、矩阵的加法、减法与系数乘积的运算程序 447
二、矩阵乘法运算程序 452
第四节 S-P表形成程序及其使用 456
一、S-P表形成程序 456
二、S-P表形成程序的使用 461
思考与练习题 465
附表1 t值表 470
附表2 X2值表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