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蕃的紧锣密鼓使刘濞的叛逆之心更加坚定,特别是楚王、胶西王、赵王的遭遇,促使他破釜沉舟,铤而走险 1
○一代治国安邦的贤臣晁错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这并未换得天下太平,也未能制止战火的进一步蔓延。可怜以六旬之龄举兵问鼎的刘濞竟在九十天内败亡。 1
○西汉初年,百姓休养生息,生活趋于安定,鸡鸣犬吠之声时闻于村野。然而,在这安乐祥和的景象背后,又一场梦魇般的战争悄无声息地在酝酿之中 1
○汉四年四月,关中暮春已尽,初夏将临,高祖刘邦却病魔缠身,岌岌可危。俗话道,病危之人常思后事。此时的刘邦难以割舍的,既不是刘氏江山,也不是皇后、太子,而是爱姬戚氏、爱子刘如意 20
○刘邦宠爱如意,势必给如意带来敌手,而这敌手不是别人,恰恰是当朝第一皇后。刘如意是否能成为日后皇位的继承人,还不能下结论。 20
○刘邦尸骨未寒,爱姬、爱子随他一起命归西天。 20
○李建成是唐朝第一位皇太子,却与九五失之交臂,是他生性残暴、淫乱,还是功德不堪君王位?细细探究其一生,或许可得一二。 29
○无论对于哪一个打天下的王朝而言,战争使手足之情更深,而和平之时却反目成仇。伴随着唐王朝的发展壮大,李家的和睦亲情渐渐消逝殆尽 29
○政治斗争是无法以亲情作为评判尺度的。作为父亲,李渊不忍心任何一个儿子受到伤害,他希望儿子们和睦相处,共扶朝政。然而老父的慈爱与宽厚,并不能阻止兄弟之间的相残。 29
○承乾虽面目英俊,遗憾的是小时因病落得跛足,并深染恶习,而他的同母弟魏王李泰却美名在外。 45
○千里之堤,往往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就是提醒人们小事不能忽视,以免发生大问题。承乾自知是是非非,偏取非非之道;李泰蒙受恩宠,滋生夺嫡之念。二子俱败,归咎谁人? 45
贞观十九年,李承乾孤独的病死徙所。贵为唐太宗的嫡长子,竟是走得这般悄无声息 45
○贞观十七年五月,春已尽。李承乾从长安出发了,昔日的繁华落尽。尽管天空像往日一样晴朗,可是李承乾却悲不自胜 45
○历来人们都希望出生于帝王家,以期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永保一生幸福平安。事实上,荣华富贵只可享一时,幸福平安却难保一生。 45
○武则天称帝建国,空前绝后。她反对男人专制天下的思想在唐代引起了巨大反响,使那些位于最高统治阶层的女人无不想入非非,欲染指于皇权。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做着同样的梦 59
○有其母必有其女。太平公主以自己的政治权术,在宫廷政变中,站稳脚跟,以图专权。论智谋,她不亚于一个成功的男人。 59
○中宗的死,使皇位之争的刀光剑影再现。太平公主随机应变,与李隆基联手,打败韦氏,登上权力的顶峰。 59
○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是以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为目的,他应该是用理性的思想来驾御个人的私欲。太平公主恰恰缺少这种理性 59
○唐太宗云:“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骄逸是帝王之子的通病,对朱高煦来说,靖难之役所立战功,更使他有恃无恐。 75
○朱高煦为谋东宫之位,构陷太子,残害大臣,表现得既凶狠阴毒,又泼皮无赖。 75
○欲望就像一条可怕的毒虫已经吞食了他的灵魂。朱高煦整日想的、做的,就是如何登上皇帝的宝座,但终成黄粱一梦,反叛不成,自取灭亡。 75
○可怜扶苏,在胸怀大志、默默地致力于北疆大事之际,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已玩于他人掌上。 92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一向以巡游天下来显示其威严的秦始皇又前呼后拥地出巡了。秦朝的命运,扶苏的悲剧也随之拉开帏幕。 92
○历史是公正的,而命运往往是无情的。素有贤公子之称的扶苏,其命运就定格在了沙丘。 92
○《世说新语》载曹植七步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值写下了这如泣如诉、令人潸然泪下的诗句呢? 104
○曹植以才学得宠于父亲,有望继承父业,究竟是什么使他在短短几年中,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104
○建安二十五年是曹丕篡夺汉位的一年,也是曹植终生难忘的一年。 104
○曹植悲剧性的命运是与争夺权力紧密相联的,但是与兄弟二人在感情上的纠葛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104
○曹植终不得志,只好寄情于诗赋以消心头之愁。然而,创作只是表露他的情感,失势的他又何以言志? 104
○司马八王中,唯一登上帝位的是赵王伦。他的上台大大加剧了诸王的混战,加速了西晋的崩溃。 119
○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之久,百姓死于非命者数十万计,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逐中原,在八王混战的刀光剑影中传来了西晋王朝的丧钟。 119
○三王共同的敌人消灭了,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又开始了。河间王与成都王相勾结,发兵攻打长沙王乂,长沙王两面受敌,顽强抵抗 119
○功成名难就!齐王冏的悲歌 119
○楚王玮成了贾后专权的牺牲品。贾后终于操纵朝政,并起用了名臣张华等人,政局稍趋稳定。好景不长,深孚众望的太子惨遭贾后杀害,群王并起,竞争皇权 119
○司马懿足智多谋,在他的九个儿子中,除司马师和司马昭外,其他儿子在才学能方面都稍嫌不足。九子司马伦更是平庸无能,从他参预政争伊始,便离不开他的谋士孙秀。 119
○司马攸死了,白痴太子做了皇帝,贾后乘机兴风作浪,拉开了宗室间混战的序幕,首先登场的是楚王玮和汝南王亮。 119
○从某种意义上讲,断送司马氏江山的不是司马衷而是司马炎。如果司马炎传位于德高望重的司马攸,那么就不会有下面的故事了。 119
○三足鼎立,司马氏逼主夺位,一统天下,群雄并归,好不气派。为时不过半个世纪,晋室南迁,失去半壁江山,究竟是什么力量颠覆了西晋王朝 119
○元嘉三十年二月二十日夜,皇太子刘劭带人马占据了皇宫,其父宋文帝刘义隆成为刀下之鬼。刘劭大笑不止,两行泪水也滚落下来 145
○文帝移情,皇后受冷落,是刘劭恨父的起因。兄弟间的猜忌化玉帛,共酿元嘉苦酒。 145
○儿子们图谋不轨,使文帝不寒而栗。他无法理解自己心爱的儿子们为何离他那么遥远?此刻他想起了袁皇后生下刘劭时说的话:“此儿相貌异常,日后必会破家亡国,不可举。” 145
○在皇权争夺中,人性尽灭。弑父杀母,天理不容。当刘劭踏着父亲的血迹登上龙床时,他的末日也为时不远了 145
○阴险狡诈的杨广巧妙地利用了母子之情,他那罪恶的黑手渐渐伸张开来,杨勇的命运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63
○开皇二十年十月,古朴的长安城,巍然依旧。大兴殿上,脸色苍白的杨坚已作出了废除太子杨勇的抉择。然而禁锢杨勇又让他感到揪心的疼痛,像一柄利刃直刺心间。杨勇可否知晓:死神来临? 163
○杨勇不仅武艺高强,且喜好学习,为人宽厚仁和。然而,他胸无城府,任情随意,不会矫饰言行,从而缺少了一层政治性的保护外衣,其悲剧性的命运也由此开始。 163
○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为敌之事,屡见不鲜。隋太子杨勇既得皇太子之位,却未践九五之尊,终落得凄凄惨惨,魂归黄泉,何也? 163
○雍熙元年正月,汴京城爆竹声声,火树银花。此时,房州城里,赵廷美却在无限的哀伤和凄苦中,悄然离开了人世。 180
○“金匮之盟”改变了皇权父子继承制,因而,宋初围绕着皇权的归属,兄弟、叔侄间进行着一场残酷的争夺。 180
○赵光义依“金匮之盟”做了皇帝。据此下一个皇帝当是赵廷美,然而兄弟继承制能维持多久呢? 180
○事隔一年,有人告发赵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宋太宗“不忍暴其事”,遂罢廷美开封府尹。由此,廷美命运的悲剧渐露端倪。 180
○笃守孝友之道,受宠而不骄矜,古之藩王几人能够如此? 19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虽然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口,却也是归国之后刘苍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 192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萧统在短暂的生命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他的喜怒哀乐,生活情趣,充满了一个士人毕生的理想追求。 202
○在家不孝,为臣难忠,自古而然。在萧统看来,对父皇忠孝两全才是他身为儿臣的职责。 202
○中大通三年四月,夏日的暖风催万物生长,而当朝太子的生命却枯萎了。消息传来,京师大街小巷哭声达于天阙。各地百姓无不失声,举国上下为之哀泣 202
○乱世对于枭雄来说并非不幸,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隋末乱世,对平阳公主及其父兄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211
○收编义军,扩大力量,攻城掠地,威风八面,平阳公主成为威震关中的娘子军统帅。 211
○在事业的颠峰上,她突然激流勇退,留下了不少的疑问。而娘子军却继续为大唐征战。 211
○朱椿能够谨守礼法,忠孝为藩,盖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 230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非常自豪地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朱椿在封国生活的写照。 230
○道德与法制不属一个范畴,就治国而论,德治心而不治身,法治身而不治心。朱椿治蜀,德法兼用,可谓上策。 230
○龙生九种,种种不同,朱椿忠孝为藩,与他的兄弟们所为,大相径庭。 230
○诸葛亮北伐事业未竟,便病死五丈原,令古今多少人为之惋惜,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铎英年早逝,不亦如此吗? 246
○横扫三秦,饮马长江,多铎所向无敌。 246
○盖棺而论,多铎乃襟怀坦荡之君子,战功卓著之军事家。 246
○西晋周处被名列三害之后,猛然觉悟,改邪归正,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多铎亦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46
○英雄难过美人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男子因耽于女色而误了前程。多铎年少轻狂,为此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246
○164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年,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李自成好梦成真又旋即破碎;清王朝入关,进入了新的统治时期。对多铎来说,这一年又意味着什么呢? 246
○伴随着西汉王朝的富强,皇族子弟的堕落、荒淫、暴虐之事屡见不鲜,甚而惨不忍睹。而景帝的孙子刘建的所为令人发指。 265
○汉武帝更加严厉地打击地方诸侯,这时,各诸侯王加倍谨慎还唯恐不及,而刘建不仅不收敛自己,甚而萌发非份之想,这使他自取灭亡。 265
○刘长来到世上,本身就是个误会。他一降生,生命中就隐含了些不幸的成分。也许正是这些不幸才使他免去了不少的灾难 271
○长大后的刘长,骄纵不法,谋反不成,被废为庶人。他不愿接受“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现实,竟以死抗争,也算有点骨气。 271
○萧纶年少轻狂,悖逆不孝,却屡被宽容。在封建专制时代,觊觎皇位足以导致骨肉相残,而梁武帝以恩赏代刑罚,以求骨肉和睦,不是有点过于天真了吗? 281
○轻狂不法的萧纶,忽然变得好学礼士,是真的洗心革面,还是外示安分而内藏祸心呢? 281
○萧衍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侯景之乱,他的儿子们却为皇位而骨肉相残,颇具讽刺意义。萧纶最终落了个抛尸江边的下场。 281
○朱常洵认为即使不能成为储君,也要成为富甲天下的藩王,此后他更加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295
○常言道钱是身外之物,一点不假。朱常洵费尽心思搜刮的钱财,一朝尽失,他自己也成了农民军的锅中之物,岂不可悲! 295
○朱常洛被立为太子,郑贵妃不肯罢休,继续为朱常洵活动,于是引发出“妖书案”、“梃击案” 295
○封建时代把立太子视为定国本。明万历年间,非嫡非长的朱常洵争立太子,从而引发了“国本之争” 295
○若说大清第一太子,当为胤礽无疑。而四十年在位的太子一朝被废,是康熙疑忌太重,还是胤礽暴戻不仁? 309
○胤礽重立为太子,并非他已改过自新,而是康熙的矛盾心理使然。当然,诸皇子不择手段地争夺储位,也帮了他的忙。 309
○朽木不可雕也。胤礽的恶劣习性没有丝毫改变,终于二度被废。然涉嫌谄附太子而被杀被贬的官员却非止一人。 309
○刘宋后期,建康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这便是刘宋皇族自相残杀的真实写照。 325
○以残害骨肉为乐,这是废帝刘子业之所为。 325
○刘彧并没有从刘子业身上吸取教训,他荒淫昏暴、残害骨肉比刘子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325
○有道是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难。开国之君欲千秋万代不易姓,而后继者又多行不义,难逃灭亡之结局。北周亦不例外,改朝换代之际,皇族惨遭灭顶之灾。 336
○宇文护能否担待起叔父的嘱托?成就帝王之业的又非谁莫属?宇文泰地下有知能否安息? 336
○身为皇帝,武帝对太子严格教育,寄于厚望。然而他的希望最终化为泡影,江山社稷尽毁于他的不肖子孙之手。 336
○宣帝剪除了宗室忠臣,留给儿子的是老谋深算的杨坚,使杨坚代周如囊中探物,北周皇族的命运可想而知。 336
○号称有九五之尊的皇帝,在位之时,金口玉言,何等的尊严!然一旦失国,想如一个平民百姓那样苟且偷生,能够吗? 352
○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众大臣忠勇可嘉。然事势已无法挽回,就连老天也与赵昰小皇帝作对,竟将他掀翻海中。 352
○崖山之败,宋王朝的最后一抹余晖散尽。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