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社会变迁与文学演进》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3974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政治变迁与文学演进之关系为中心,通过文学与史学的交叉研究,以展现东汉文学的历史风貌与基本线索。本书认为,东汉明、章之世是汉代文学发展的又一黄金时代,它与西汉武、宣之世一起构成了汉代文学的两个高峰。随着东汉政局的变化,东汉文学的整体面貌从颂美转向讥过。在东汉二百年间,文学重心逐步东移,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兰台、东观、鸿都门学等艺文机构的设置,又使东汉文学发展呈现出机构化和体制化的特征。

绪论 1

第一节 东汉文学的时代特征 1

第二节 东汉文学的发展趋势 5

一 又一座高峰的崛起——东汉前期文学的发展 5

二 文学重心的东移和下移——东汉后期文学的变化 8

第三节 东汉文学的分期 14

一 两分法与四分法 14

二 本书采用的三分法 14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0

上编 25

第一章 东汉政局与文学风貌 25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与文学颂美主题 26

一 光武中兴与文学中的符命思想 26

二 明帝时期以祥瑞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36

三 章帝元和年间的巡狩活动与崔骃的《四巡颂》 41

四 和帝初年窦宪幕府文人关于北伐、西征的创作 47

第二节 和殇安顺时期的政治与文学 59

一 盛极而衰——和安间文坛的变化 60

二 邓后执政时期的路线之争及其文学反映 65

三 宫廷文学向士林文学的转移:安顺时期的文人群体及其特点 73

四 外戚、宦官专权与文人对朝政的抨击 82

第三节 桓灵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学 88

一 东汉中后期的游宦、游学之风与文人五言诗 88

二 士林的分化:太学清议与贞士、谈士之分野 98

三 党锢之祸与文学创作中的“穷鸟”主题 104

第四节 汉末动乱与文人流动 110

一 汉末动乱与洛阳文坛的落幕 110

二 文人流动与建安时代的到来 115

第二章 艺文机构与文学创作 124

第一节 兰台文人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125

一 兰台文人的兴起及其背景 125

二 兰台之制与明、章时期的兰台文人 131

三 兰台文人的创作风貌 135

四 兰台文人的离散及其余绪 139

第二节 东观文人的兴起与演变 142

一 东观文人的兴起与学术活动 142

二 东观文人的政治纠葛 154

三 东观文人创作风气的演变 159

第三节 鸿都门学之兴衰及其历史启示 163

一 鸿都门学的兴衰 164

二 鸿都文学考略 170

三 鸿都门学兴衰的启示 173

第三章 经学变迁与文学思潮 176

第一节 东汉前期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177

一 东汉前期经学的变化 177

二 斟酌经辞 渐靡儒风——经学对文学的浸润 183

三 文学创作中浓厚的神学色彩 187

第二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190

一 官方与民间的共同推动——古文经学兴起的途径 190

二 从稽核同异到博综今古——古文经学的发展趋势 193

三 经学变迁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199

第四章 地理分布与文学活动 204

第一节 东汉前期关中文人的优势地位 204

一 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传统 205

二 东汉前期关中文人的文学活动 208

第二节 东汉中期文人地理分布的多元化 212

一 文人数量的激增及其时代背景 213

二 东汉中期文坛的多元格局 216

第三节 东汉后期关东文人的崛起 223

一 文人地理分布的变化 223

二 河南文人的繁盛与郡国文人的兴起 231

下编 237

第五章 班固:从个体抒情到政治代言 237

第一节 班固青年时期的创作与思想探索 238

一 孤独的思想求索——《幽通赋》探微 238

二 清寂的文心——《答宾戏》与现实及传统的对话 246

第二节 《两都赋》的创作与东汉前期政治文化的趋向 249

一 从《汉书·礼乐志》看《两都赋》的时代 250

二 广采博鉴 典雅渊懿——《两都赋》对西汉文学的综合取法 257

三 《两都赋》与东汉前期的政治趋向 266

第三节 关于《典引》的几个问题 272

一 《典引》创作之时代——兼论其与章帝末年礼制建设之关系 272

二 《典引序》与《汉书》之关系 281

三 《典引》在班固思想演变中的地位 285

第六章 张衡:文体创新与文体间的交涉 290

第一节 “藻思绮合,清丽千眠”——张衡的辞赋创作及其成就 290

一 张衡辞赋的源流与思想倾向 291

二 《二京赋》对《两都赋》的继承与发展 299

第二节 “平子艳发,文以情变”——张衡的诗歌创作与汉魏诗歌的演进 306

一 诗体革新与张衡诗歌的特色 307

二 张衡对汉魏诗歌传统的贡献 310

第三节 《西京赋》与《思玄赋》中的小说因素及其意义 315

一 张衡辞赋与小说的暗合 315

二 小说因素的来源与时代环境 320

第七章 马融:世变风移中的清醒与困惑 324

第一节 大族名士的复杂人生 324

一 再经羌乱 三入东观——马融的人生起伏 324

二 博雅精核 适性达生——马融的名山事业与名士风流 328

第二节 武备先于文治——《广成颂》与《上林颂》的思想倾向 331

一 “重述蒐狩之义”——《广成颂》的作年及其谲谏之音 331

二 《上林颂》作年的推测及其时代背景 336

第三节 转向内在——马融《长笛赋》的精神世界 343

一 西汉乐器赋的“体制风流”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343

二 《长笛赋》:孤独的心灵体验 349

第八章 蔡邕:东汉文学的终结 353

第一节 东汉后期的时代要求与蔡邕的学术贡献 353

一 汉末知识界的淆乱与学者努力的方向 353

二 蔡邕的学术贡献及其特点 356

第二节 蔡邕的诗赋创作与文学影响 360

一 《述行赋》:阴雨的天气与阴晦的政治 360

二 蔡邕的“答赠诗”及其他 363

第三节 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 366

一 东汉时代的社会风气与碑文写作 366

二 典正清工——蔡邕碑文的成就与风格 369

附录 东汉文学札记 374

一 杜笃《京师上巳篇》误系 374

二 杜抚籍贯、事迹 374

三 杨终流放北地的年代 376

四 班昭《大雀赋》史事考 376

五 黄香《屏风铭》的作年 379

六 刘珍即刘千秋 380

七 李胜事迹 382

八 张衡《与特进书》的时代 383

九 《后汉书·张衡传》衍文 384

十 东汉文章多浮、流二字对举 384

十一 《许子》十卷即许慎《五经异义》 385

十二 皇甫规《与张奂书》 385

十三 《灵台十二门诗》 386

十四 《太尉刘宽碑》非桓麟作 387

十五 《征士法高卿碑》非胡广撰 388

十六 张升一名张叔 388

十七 孔融《喻邴原书》的作年 390

主要参考书目 392

人名索引 401

书名篇名索引 413

后记 426

英文目录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