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篇 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3
引言 3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4
第一节 遗传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4
第二节 遗传、变异与环境 5
第二章 细胞和遗传物质 8
第一节 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8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 11
第三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12
第四节 细胞分裂及遗传物质的分配 17
第五节 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 24
第一节 性状的概念 26
第三章 分离规律 26
第二节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27
第三节 分离现象的分析 29
第四节 分离规律的应用 34
第四章 独立分配(或自由组合)规律 35
第一节 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35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的发展 41
第五章 连锁和交换规律 44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44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45
第三节 连锁遗传的机理 47
第四节 连锁和交换规律的应用 51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表现及其原理 52
第六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52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和育种 57
第七章 细胞质遗传和雄性不育 58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 58
第二节 胞质遗传的特征 60
第三节 作物的雄性不育性 61
第八章 杂交、自交、回交和杂种优势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杂交、自交、回交的遗传学意义 64
第三节 杂种优势 69
第九章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72
第一节 基因突变 72
第二节 染色体的畸变 75
第十章 分子遗传和遗传工程简介 81
第一节 核酸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82
第二节 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 83
第三节 基因的概念和基因作用的调控 86
第四节 遗传工程简介 88
第二篇 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总论 92
第一章 育种目标与品种资源 92
第一节 品种概念与育种目标 92
第二节 品种资源 95
第二章 引种 100
第一节 引种的意义 100
第二节 引种的规律 100
第三节 引种的原则 104
第四节 引种的注意事项 105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 106
第三章 选择育种 106
第二节 选择的理论根据 107
第三节 选择的方法 111
第四节 育种程序 115
第四章 杂交育种 123
第一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123
第二节 杂交方式 126
第三节 杂种后代的选育 130
第四节 远缘杂交 140
第五章 诱变育种 147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意义 147
第二节 辐射育种 148
第三节 化学诱变育种 154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157
第六章 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 157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159
第七章 其它育种方法 167
第一节 高光效育种 168
第二节 体细胞杂交育种 169
第三节 激光育种 171
第八章 良种繁育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172
第一节 良种繁育的任务 172
第二节 良种繁育的发展方向 173
第九章 良种繁育的程序和技术 179
第一节 良种繁育的程序 179
第二节 品种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的加速繁殖 183
第三节 种子检验 187
第一章 小麦育种 201
第三篇 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各论 201
第一节 育种目标 202
第二节 小麦的分类、生态类型和原始材料 207
第三节 小麦的引种和选择育种 215
第四节 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 220
第五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 240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制种 245
第一节 玉米的育种目标 246
第二节 玉米授粉结实特点和玉米类型 248
第三节 玉米育种方法的演变 250
第四节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252
第五节 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 258
第六节 玉米杂交种的繁育制种技术 263
第七节 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 271
第三章 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和制种 274
第一节 高粱繁殖特点和育种的关系 275
第二节 高粱杂交种的育种目标 279
第三节 高粱的分类 281
第四节 高粱杂交种的选育 282
第五节 高粱杂交种的繁育制种技术 288
第四章 水稻育种 299
第一节 育种目标和原始材料 300
第二节 水稻引种 306
第三节 水稻系统育种 308
第四节 水稻品种间杂交育种 309
第五节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317
第一节 谷子育种的特点、目标及生态区划 325
第五章 谷子育种 325
第二节 谷子育种方法 328
第三节 谷子的良种繁育 340
第六章 棉花育种和良种繁育 343
第一节 棉花的主要经济性状和育种特点 344
第二节 棉花育种的目标和原始材料 351
第三节 系统育种 357
第四节 品种间杂交育种 362
第五节 棉花的良种繁育 374
第七章 大豆育种 382
第一节 大豆的育种目标 382
第二节 大豆育种的原始材料 384
第三节 大豆的引种 386
第四节 大豆新品种选育 388
第八章 花生育种和良种繁育 399
第一节 花生类型 400
第二节 花生新品种的选育 405
第三节 花生的良种繁育 413
第九章 甘薯育种和良种繁育 416
第一节 甘薯新品种的选育 416
第三节 甘薯的良种繁育 430
附:甘薯育种的主要品种(品系)资源类型介绍 434
第十章 马铃薯育种和良种繁育 436
第一节 我国北方马铃薯的栽培区划和育种目标 436
第二节 马铃薯育种的原始材料 437
第三节 马铃薯育种的方法 439
第四节 马铃薯良种繁育 448
第二节 田间试验的意义和种类 462
第四篇 田间试验技术 462
第一章 概论 462
第二节 田间试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463
第二章 田间试验设计 465
第一节 田间试验设计的原则 465
第二节 提高田间试验的精确性 466
第三节 田间试验的设计 472
第三章 田间试验的实施 476
第一节 试验计划的制定 476
第二节 田间试验的准备 477
第三节 田间试验的操作技术 478
第四节 试验区的收获和计产 482
第四章 生物统计的基本方法 486
第一节 资料整理 487
第二节 平均数与标准差 492
第三节 差异显著性的测定 497
第五章 试验结果的分析 508
第一节 试验结果的产量分析 508
第二节 试验总结 521
第六章 正交试验 522
第一节 正交试验的意义 522
第二节 正交表 524
第三节 正交试验的设计 525
第四节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527
附录一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作物观察记载项目和标准 533
附录二 常用正交表 553
附录三 田间试验统计分析用表 559
附:实验指导 565
实验一 植物细胞的观察 565
实验二 作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567
实验三 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568
实验四 等位基因分离时期和规律的验证 570
实验五 系统育种的单株选择 570
实验六 参观杂种后代的试验 571
实验七 参观诱变后代的试验 573
实验八 用花粉培养单倍体的方法 574
实验九 种子田的去杂去劣 577
实验十 种子田的混合选种 578
实验十一 自交作物的株(穗)行选种 579
实验十二 品种纯度的检验 580
实验十三 种子质量的检验 582
实验十四 小麦的杂交 586
实验十五 玉米的自交和测验杂交 589
实验十六 高粱的杂交 590
实验十七 水稻的杂交 592
实验十八 谷子的杂交 594
实验十九 棉花的杂交 595
实验二十 大豆的杂交 597
实验二十一 花生的杂交 598
实验二十二 诱导甘薯开花的嫁接方法 600
实验二十三 马铃薯的杂文 601
实验二十四 甘薯杂交技术 602
实验二十五 冬小麦越冬性的鉴定 604
实验二十六 小麦抗锈性的鉴定 606
实验二十七 抗倒伏性的鉴定 608
实验二十八 小麦室内考种 609
实验二十九 玉米室内考种 611
实验三十 水稻室内考种 613
实验三十一 棉花主要经济性状的鉴定 615
实验三十二 小麦品种的识别 617
实验三十三 玉米自交系的识别 620
实验三十四 水稻品种的识别 622
实验三十五 棉花品种的识别 624
实验三十六 大豆品种的识别 626
实验三十七 花生品种的识别 628
实验三十八 甘薯品种的识别 630
实验三十九 马铃薯品种的识别 633
实验四十 杂交玉米的制种技术 635
实验四十一 杂交高粱的制种技术 636
实验四十二 玉米自交系的提纯复壮 638
实验四十三 杂交高粱亲本的提纯复壮 638
实验四十四 棉花品种的提纯复壮 639
实验四十五 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641
实验四十六 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定 644
实验四十七 正交试验试验方案的设计 645
实验四十八 田间试验试验区的区划及播种 646
实验四十九 田间试验的文字总结 646
实验五十 数量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图表的制作 647
实验五十一 随机区组的变量分析 649
实验五十二 正交试验的产量分析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