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人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敬东编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44026914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潜人才如何转为显人才、创造显现的条件、防止发生埋没潜人才及应采取的各项措施等方面,把人才大事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序 王通讯 1

第一章 绪论 1

目录 1

第一节潜人才学的任务 2

一潜人才的概念 2

二潜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3

三潜人才学的意义 4

第二节潜人才学的特征 6

一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 6

二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 8

三研究的综合性、模糊性是潜人才学的 11

重要特征 11

第三节潜人才学研究的方法 13

一反求工程法 13

三案例研究法 14

二追踪研究法 14

四调查统计法 15

第二章 潜人才的特征和类型 17

第一节潜人才的特征 17

一待定性 17

二相对性 20

三机遇性 21

第二节潜人才的类型 23

一潜人才分类的原则 23

二潜人才的基本类型 25

第三章 潜人才的发现 33

第一节潜人才发现的奥秘 34

一潜人才的难知性 34

二人才呈现的复杂性 35

三社会干扰的常发性 37

四发现方法的有限性 38

五 “伯乐”的局限性 40

第二节潜人才发现的方法论 41

一差异法 41

二引发法 44

三信息法 46

四荐举法 48

五考评法 49

六直觉法 52

第三节潜人才的自呈原理 53

一自呈原理概说 53

二自我发现的方法 55

三自荐——潜人才自呈的重要途径 56

一认知原因 58

第四节潜人才发现中的障碍因素 58

二情感因素 60

三宗法观念 61

四传统习惯 62

第五节 “伯乐”效能 63

一 “伯乐”效能概述 64

二 “伯乐”功能新解 65

三 “伯乐”人才的造就 66

第四章 潜人才的社会评价 69

第一节评价原则 69

一客观性原则 70

二实践性原则 71

三科学性原则 72

四目的性原则 73

第二节评价体系 74

二评价信息体系 75

一评价指标体系 75

三评价者体系 76

四评价方法体系 77

五评价监督体系 78

第三节评价方法 78

一成果评定法 79

二意向测验法 80

三内行评价法 81

四节奏评价法 82

第四节评价能力 84

一评价能力的概念 84

二评价能力的意义 85

三评价能力的集合 86

第五节道德评价 88

一道德评价的概念 88

二道德评价的要求 89

三道德评价举例 90

第六节才能评价 92

一才能评价的概念 92

二才能评价中的错估现象 93

三才能评价举例 94

第五章 潜人才的考核 97

第一节潜人才考核的原则 98

一公开—公正原则 98

二全息—存真原则 100

三素质—潜能原则 102

第二节潜人才考核的标准 103

一基本标准 103

二具体标准 104

三素质标准 105

一调控考核心理的意义 106

第三节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106

二考核者的心理 108

三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110

四被考核者的心理 111

五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112

第四节科技潜人才的考核 113

一科技潜人才考核的要求 113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的多样性 115

第五节领导潜人才的考核 118

一职位分类与职位规范 118

二考绩——行为考核与目标考核 119

三述职报告——领导潜人才考核的重要方法 122

四策论和答辩 123

第六节潜人才考核举例 126

一体育潜人才考核举例 126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举例 127

三编辑潜人才考核举例 128

四艺术潜人才考核举例 128

第七节潜人才考核的立法 129

一考核的弊端 129

二考核的立法 130

第六章 潜人才的社会承认 133

第一节人才价值的界点 134

一社会承认是由潜向显的转折点 134

二社会承认的类型 135

三首次承认的导向功能 137

四多次承认的强化功能 138

五质点承认的转化功能 138

第二节社会承认的代表者 140

一组织承认 140

二权威承认 141

三公众承认 142

四社会承认组织的优化 144

第三节社会承认的方式 145

一传播式 145

二评定式 146

三颁奖式 147

四规范性评判式 147

第四节社会承认的曲折 148

一新发明需要时间考验 149

二社会“守门人”的失误 149

三 “马太效应”的前抑作用 151

第五节社会承认的难点和热点 153

一社会承认的难点 153

二社会承认的热点 155

三适度承认 157

第七章 潜人才埋没的外在因素 159

第一节社会因素 159

一传统观念束缚 159

二学术权威压制 161

三管理方法失当 162

四嫉妒 163

五扼杀 164

第二节社会心理因素 165

一第一印象 165

二成见效应 167

三晕轮效应 168

第三节旧的伦理因素 169

一男尊女卑 170

二中庸之道 171

一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173

第四节克服社会埋没的途径 173

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76

三进行社会心理导向 178

第八章 潜人才埋没的内在因素 179

第一节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 179

一自我埋没的普遍性 179

二自我埋没和社会埋没的相关性 181

第二节潜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 183

一迷信权威 183

二 自卑 184

三盲目 185

第三节潜人才的自我完善 186

一开辟通向社会的途径 186

二磨炼意志品质 187

三勇于向权威挑战 189

四正确选择目标 190

第九章 机遇——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93

第一节机遇概述 193

一机遇的概念 194

二机遇在潜人才成长、发现中的作用 197

三机遇并不神秘 199

第二节机遇的产生 200

一科学上的偶然发现 200

二社会上的偶然需要 201

三 “伯乐”的偶然识别 202

四生活中的偶然机会 202

五改变某种成规 203

第三节机遇的捕捉 204

一敢于破除迷信才能抓住机遇 205

二好奇心是获得机遇的良好素质 206

三时代提供捕捉机遇的机会 207

四知识和经验是捕捉机遇的条件 209

五捕捉机遇要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 209

第四节机遇与均等机会 211

一改革创造了均等机会 211

二均等机会中的机遇 212

第十章 潜能——潜人才的巨大资源库 215

第一节潜能概述 215

一潜能的概念 216

二潜能的特征 218

三潜能显现实例 22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潜能资源 220

一丰富的潜能资源 221

二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文明传统 222

一超常态显现 223

第三节潜能的显现 223

二负面显现 225

三平平显现 226

四晚成显现 227

第四节潜能的激发和诱发 228

一潜能的激发 228

二潜能的诱发 232

第五节人类潜能的开发 234

一潜能的识别 234

二抓住潜能快速发育期 237

三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238

第六节潜能开发的方法 240

一寻找特长潜能及其灵敏点 240

二放松与静思 241

三想像 242

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 243

第十一章 潜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245

第一节社会环境 246

一政治环境 246

二经济环境 249

三舆论环境 251

第二节社会心理环境 252

一社会心理环境的特征 252

二社会心理环境对潜人才的影响 253

第三节文化环境 255

一传统文化环境 255

二社区文化环境 257

三文化小环境 259

第十二章 潜人才开发和开发战略 263

第一节潜人才开发的新观念 263

二层次说 264

一环境说 264

三分类说 266

第二节潜人才开发态势 267

一国际间的流动 268

二人才市场的兴起 270

三选用、管理方式的交错 272

四教育培养的多元化 274

第三节中外潜人才开发借鉴 275

一我国古代的潜人才开发 275

二国外潜人才开发 278

第四节潜人才开发战略 280

一潜人才开发战略概述 280

二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 282

三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85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