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继荣等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60613209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交换技术,包括分组交换技术、宽带ATM交换技术、局域网交换技术等内容。

第1章 绪论 1

1.1 交换与通信网 1

1.1.1 交换机的引入 1

目录 1

1.1.2 通信网 2

1.1.3 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 3

1.1.4 网络分层模型 4

1.1.5 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送方式 8

1.2 交换原理 9

1.2.1 交换节点的功能结构 9

1.2.2 基本交换单元 11

1.2.3 交换机的物理结构 13

1.3.1 业务特点 14

1.3 交换技术分类 14

1.3.2 电路交换 16

1.3.3 分组交换 17

1.3.4 帧中继 19

1.3.5 ATM交换 19

1.3.6 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 20

1.3.7 交换技术比较 22

1.4 交换技术演进 23

1.4.1 电路交换技术的演进 23

1.4.2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 24

1.4.3 宽带交换技术的发展 26

思考题 27

2.1.2 信令的功能 28

2.1.1 信令的概念 28

第2章 7号信令系统 28

2.1 信令系统概述 28

2.1.3 信令的分类 29

2.1.4 信令方式 31

2.2 7号信令系统简介 32

2.2.1 产生背景 32

2.2.2 主要应用 33

2.2.3 7号信令系统的特点 33

2.3 7号信令网 34

2.3.1 信令网的组成 34

2.3.2 信令网的工作方式 35

2.3.3 信令网的结构 36

2.3.4 信令区的划分和STP的设置 38

2.3.5 信令网的编号计划 39

2.3.6 信令网的路由选择 40

2.4 7号信令的功能结构 40

2.4.1 4级结构 41

2.4.2 4级结构与OSI7层协议并存的结构 42

2.5 信号单元的类型和格式 44

2.5.1 SU的格式 44

2.5.2 三种SU的功能 45

2.5.3 MSU的格式 46

2.6 电话用户部分 47

2.6.1 TUP消息的格式 48

2.6.2 同抢与地址信号的发码方式 50

2.6.3 信令过程 51

思考题 52

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53

3.1 概述 53

3.1.1 电路交换的特点 53

3.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54

3.2 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54

3.2.1 话路子系统 55

3.2.2 控制子系统 60

3.2.3 处理机间通信 63

3.3 数字交换网络的结构 64

3.3.1 基本交换单元 66

3.3.2 交换网络 70

3.4 电路交换机的控制软件 72

3.4.1 程控交换软件 73

3.4.2 呼叫处理程序 75

3.4.3 程序的执行管理 81

3.4.4 故障处理 83

3.4.5 呼叫处理过程 85

3.5 电路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86

3.5.1 性能指标 86

3.5.2 服务质量指标 87

3.6 电路交换典型机 88

3.6.1 FETEX-150数字交换机 88

3.5.4 运行维护性指标 88

3.5.3 可靠性指标 88

3.6.2 S-1240数字交换机 99

思考题 108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10

4.1 概述 110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110

4.1.2 分组交换的概念 111

4.1.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111

4.1.4 分组交换面临的问题 112

4.2 分组交换原理 113

4.2.1 统计时分复用 113

4.2.3 虚电路和数据报 114

4.2.2 逻辑信道 114

4.3 X.25协议 117

4.3.1 分层结构 117

4.3.2 物理层 117

4.3.3 数据链路层 118

4.3.4 分组层 120

4.4 分组交换机 123

4.4.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123

4.4.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124

4.4.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125

4.4.4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126

4.5 帧中继技术 130

4.5.1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130

4.5.2 帧中继交换机 136

思考题 138

5.1 ATM技术介绍 139

5.1.1 ATM基础知识 139

第5章 ATM交换技术 139

5.1.2 ATM技术的特点 140

5.1.3 虚信道、虚通道、虚连接 141

5.2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42

5.2.1 协议参考模型 142

5.2.2 模型分层介绍 142

5.3 物理层 144

5.3.1 物理介质子层 144

5.3.2 传输汇聚子层 145

5.4.1 ATM信元的信头结构 146

5.4 ATM层协议 146

5.4.2 ATM层功能 148

5.5 ATM适配层(AAL)协议 149

5.5.1 AAL的结构、功能、业务类别及协议类型 149

5.5.2 AAL1 151

5.5.3 AAL2 153

5.5.4 AAL3/4 155

5.5.5 AAL5 158

5.6 ATM交换技术 159

5.6.1 信元交换的过程 159

5.6.2 ATM交换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160

5.6.3 ATM交换单元的结构 161

5.6.4 ATM交换网络 163

5.6.5 ATM交换网络的选路控制方法 167

5.6.6 交换节点信元转发 168

5.7 ATM信令 170

5.7.1 信令协议的体系结构 170

5.7.2 信令消息 171

5.7.3 ATM网络的呼叫控制过程 172

5.8 ATM网络的业务量管理 174

5.8.1 网络资源管理 175

5.8.2 呼叫接纳控制 175

5.8.3 使用参数控制 176

5.8.4 整形 177

5.8.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178

5.8.5 信元丢失和优先级控制 178

思考题 179

第6章 局域网交换技术 181

6.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181

6.1.1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181

6.1.2 Ethernet标准 182

6.1.3 共享介质局域网的缺点 185

6.1.4 交换型局域网 186

6.2 第二层交换 187

6.2.1 基本概念 187

6.2.2 工作原理 188

6.3 第三层交换 193

6.3.1 基本概念 193

6.2.3 性能参数 193

6.2.4 组网示例 193

6.3.2 主要的第三层交换技术介绍 196

6.4 第四层交换 198

思考题 199

第7章 面向IP的交换技术 200

7.1 TCP/IP协议 200

7.1.1 TCP/IP分层模型 200

7.1.2 TCP/IP模型各层的功能 202

7.2 IP编址方式 203

7.2.1 传统分类编址方式 203

7.2.2 子网编址方式 204

7.2.3 无分类编址方式——CIDR 205

7.3.1 路由器完成的功能和硬件结构 207

7.3 传统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07

7.3.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11

7.3.3 路由及路由协议介绍 214

7.3.4 传统路由器面临的问题 220

7.4 IP与ATM结合的技术 220

7.4.1 ATM与IP结合的模型 221

7.4.2 IP与ATM结合的驱动方式 223

7.4.3 基于ATM的局域网互连——局域网仿真 224

7.4.4 经典的IPoverATM 225

7.4.5 基于ATM的多协议传输 227

7.4.6 IP交换 229

7.4.7 标签交换 232

7.5.1 MPLS的一些基本概念 236

7.5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 236

7.5.2 网络体系结构 238

7.5.3 MPLS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39

7.5.4 MPLS标记的分配方法 240

7.5.5 标记交换路径(LSP)的建立 241

7.5.6 标记分发协议 243

7.5.7 LANE、IPOA、MPOA、标签交换、MPLS的比较 246

思考题 247

第8章 交换新技术介绍 249

8.1 节点功能的变迁 249

8.1.1 业务控制和交换的分离 249

8.1.2 业务、呼叫控制和承载分离 252

8.1.3 通信网络的演变 254

8.2.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256

8.2 软交换技术 256

8.2.2 软交换方案举例 257

8.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 258

8.2.4 软交换技术的标准化进展 260

8.3 光交换技术 261

8.3.1 光交换技术简介 261

8.3.2 光交换器件 262

8.3.3 交换 266

8.3.4 光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275

思考题 276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表 277

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