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1
第一节 宁汉沪合流与特别委员会 1
一 宁汉合流与蒋介石下野 1
二 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的建立 4
三 宁汉战争与宁粤对立 9
第二节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与新军阀的联合北伐 14
一 蒋介石重新上台 14
二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17
三 国民党新军阀的联合“北伐” 20
四 东北易帜与国民党训政时期的开始 25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与“改订新 30
约运动” 30
一 南京政府的屈辱外交及“宁案”、“济案”的处置 30
二 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34
三 国民政府对苏绝交与中东路事件 39
第四节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41
一 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41
二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活动 45
第二章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52
第一节 工农武装起义 52
一 南昌起义 52
二 “八七”会议 55
三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57
四 广州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 58
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初创 62
一 井冈山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2
二 鄂豫皖、湘鄂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68
三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75
四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7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82
第一节 蒋桂、蒋冯战争 88
一 新军阀的裁兵之争 88
第三章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88
二 蒋桂战争 92
三 蒋冯战争 96
第二节 中原大战与“国民会议” 100
一 中原大战 100
二 “北平扩大会议派”与“北平国民政府” 104
三 “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 108
第三节 “非常会议派”的反蒋活动 112
一 蒋胡约法之争 112
二 “非常会议派”的形成 114
三 宁粤对立与合流 117
一 旧中国的土地状况 121
第四章 土地革命和红军反“围剿”战争 121
第一节 旧中国的土地状况与国民党的土地政策 121
二 国民党的土地政策 127
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斗争 131
一 井冈山和闽西、赣南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131
二 其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136
三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支援革命的热潮 143
第三节 红军的反“围剿”战争 145
一 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 145
二 中央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50
三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 155
一 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增长 162
第五章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162
第一节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 162
二 帝国主义对中国金融财政的控制 167
第二节 国民党官僚垄断资本的出现 169
一 国民政府金融机构的初建 169
二 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操纵 171
第三节 民族工商业的萎缩与农村经济的破产 176
一 民族工商业的萎缩 176
二 农村经济的破产 180
一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184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为殖民地 184
第六章 日本武装侵占东北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84
二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陷 187
三 “国联调查团”的活动 191
四 伪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194
第二节 全国抗日高潮的兴起 198
一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各界民众的抗日怒潮 198
二 “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 203
三 南京政府的妥协活动和《淞沪停战协定》 208
第三节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10
一 东北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 210
二 东北军爱国官兵的抗战 212
三 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214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217
第七章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21
第一节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 221
一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 221
二 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23
第二节 查田运动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27
一 查田运动 227
二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33
三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236
一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和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238
第三节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238
二 鄂豫皖、湘鄂西红军的反“围剿” 239
三 中央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 243
第八章 日本侵华的深入与爱国军民的局部抗战 254
第一节 日本向关内的扩张和长城抗战 254
一 日军向热河和长城的进犯 254
二 中国守军的长城抗战 256
三 长城要塞的失陷和《塘沽协定》 258
第二节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260
一 察绥危机和抗日同盟军的兴起 260
二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262
三 国民党政府对察省抗战的破坏 264
第三节 “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反蒋活动 267
一 福建事变的酝酿 267
二 福建事变的爆发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 272
三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反蒋活动的失败 275
第四节 中华民族武装自卫运动与红军先遣 278
队的北上抗日 278
一 “天羽声明”的发表 278
二 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的成立 281
三 红军先遣队的北上抗日 282
一 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宣传 287
第一节 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宣传和文化“围剿” 287
第九章 文化战线上的“围剿”和反“围剿” 287
二 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 291
三 国民党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296
第二节 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299
一 鲁迅和“左联”在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299
二 新闻战线的反“围剿”斗争和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303
三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307
第十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314
第一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314
一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314
二 王明“左”倾错误和红军反“围剿”的失利 316
三 红军的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的召开 321
第二节 红军长征胜利 326
一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进军 326
二 一、四方面军会师与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329
三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333
四 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及三大主力会师 334
第三节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38
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38
二 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 340
第一节 国民党政治统治的强化 349
一 国民党政府各项法律的制定 349
第十一章 国民党统治力量的加强 349
二 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建立 353
三 保甲制度的推行 357
第二节 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加强和官僚资本垄断 360
地位的确立 360
一 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加强 360
二 官僚资本对金融业的独占 363
三 官僚资本对工商业的垄断和对农业的掠夺 367
币制改革 370
一 蒋介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70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 370
二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375
三 中国社会经济的某些发展 379
第十二章 华北事变与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384
第一节 华北事变 384
一 察东事件、河北事件、张北事件 384
二 华北“自治运动”与“冀察政委会” 387
三 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加深 389
第二节 “一二·九”运动 393
一 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发表 393
二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396
一 全国各界救国会的成立 400
第三节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400
二 两广事变 403
三 绥远抗战 405
第十三章 西北联合战线的形成 409
第一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西北大联合 409
一 瓦窑堡会议 409
二 中共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团结合作 413
三 中共与张学良、杨虎城停战议和 415
第二节 中共争取地方实力派及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 418
一 红军东征回师与放弃反蒋口号 418
二 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 420
三 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421
四 国共两党非正式谈判 424
第十四章 西安事变与国内政局的转换 428
第一节 西安事变 428
一 蒋介石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428
二 西安事变的爆发和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429
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37
第二节 国共关系的新变化 442
一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442
二 国共合作抗日谈判 443
三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446
结束语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