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1
二、症状与诊断 4
(一)症状 4
1.单株被害状 4
2.群体被害状 7
(二)诊断 8
1.症状比较 9
2.水稻菌核病原菌的形态与结构 17
3.各种水稻菌核病原菌的生理特性比较 17
三、病原菌 20
(一)病原菌的分类 20
1.分类地位和学名演变 20
2.病原菌的种内分类 23
1.菌丝的形态和构造 34
(二)病原菌的形态和构造 34
2.菌核的形态和构造 37
3.担孢子的形态和构造 40
(三)病原菌的生活史 40
1.菌丝发育过程中的核动态 41
2.菌核发育过程中的核动态 42
3.担子发育过程中的核动态 42
4.担孢子发育过程中的核动态 43
5.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的核动态 43
(四)病原菌的生理及遗传变异 44
1.病原菌的生长和发育 44
2.病原菌的营养 46
3.温、湿度和酸碱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9
4.生活力和休眠 51
5.纹枯病菌致病性的变异 54
1.菌核的浮、沉现象 55
(五)病原菌的浮沉及其机制 55
2.菌核沉、浮的转变 56
3.化学药剂对菌核浮、沉的影响 57
4.菌核浮、沉的机制 58
(六)病原菌的致病性 59
1.菌丝的致病性 59
2.菌核的致病性 59
3.担孢子的致病性 60
4.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 60
(七)寄主范围 61
四、侵染循环 63
(一)侵染来源 63
1.初侵染源 63
2.再侵染源 66
1.浮游菌核 67
(二)病原菌核在不同环境下的致病性 67
2.水层菌核 68
3.旱土菌核 70
4.病理解剖与生理生化 70
五、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72
(一)病害的发生 74
1.病原菌核的萌发 74
2.发病 76
(二)病害的流行 77
1.菌丝 78
2.菌核 82
3.病害 85
六、水稻纹枯病的生理生态 90
(一)气象的生态 90
1.气温、土温和水温对病原体生育和发病的关系 90
2.相对湿度与降水强度对病原体生育的关系 92
4.气象因素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93
3.光的作用 93
(二)寄主物候的生理生态 95
1.质量抗病性 95
2.形态抗病性 97
3.生理生化抗病性 98
(三)栽培生态 101
1.施肥 102
2.灌溉 105
3.密度 106
4.早季栽培 106
5.早熟品种 107
6.矮秆品种与高分蘖品种 107
7.耕作栽培制度 107
(四)土壤微生物及生态 108
1.土壤微生物生态 108
2.栽培措施与生态 109
七、我国稻作区域水稻纹枯病病型 111
(一)水稻纹枯病大区域流行的生态环境 111
1.温度 111
2.雨、旱季节 114
3.耕作栽培 116
(二)稻纹枯病病型 117
1.我国稻作区域水稻纹枯病病型 117
2.各稻作区域纹枯病病型 119
八 水稻纹枯病的预测预报 130
(一)纹枯病预测预报的理论依据 130
1.几种预测方法 130
2.病害流行结构中的主要观测对象 133
3.作物的相对抗病性 136
4.几个稻作区病害流行特点 136
5.病原菌核的几个概念 137
(二)常规测报技术及研究 138
1.菌核密度测定 139
2.病害流行速度及流行量的观测 142
3.作物损失估计和防治效果预测 143
(三)电子计算机的预测预报 144
1.预测模型的类型及其研制 144
2.水稻纹枯病电算模拟研究 148
3.日本对水稻纹枯病电子机算机预测研究 155
九 防治原理及技术 159
(一)现代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概况 159
1.化学防治 159
2.清除病原菌核 160
3.生态学防治 161
4.耕作制度 163
5.抗病育种 163
6.基因工程 164
7.综合防治 165
(二)综合防治措施 167
1.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基本原则 167
2.防治措施 168
3.今后水稻纹枯病防治研究的途径 182
十、实验技术 186
(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接种和菌种保存技术 186
1.病原菌的分离法 186
2.病原菌的培养 188
3.接种与菌种保存 193
(二)生物鉴定方法 195
1.抗病性鉴定方法 195
2.生物测定 199
(三)显微化学测定 201
1.菌丝融合测定方法 201
2.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方法 202
主要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