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
第一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1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转换导致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2
二、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5
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 7
第二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意义 9
一、克服现行教育各种弊端的需要 9
二、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15
三、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18
第二章 人的素质的概念、结构与特点 22
第一节 人的素质的概念 22
一、人的素质的经典定义 23
二、对人的素质概念的重新界定 24
第二节 个体素质结构 26
一、分析人的素质结构的出发点 27
二、人的活动结构 30
三、人的素质结构 37
第三节 人的素质的特点 42
一、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 42
二、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5
三、稳固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48
四、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 50
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52
第三章 群体素质 56
第一节 人口素质 57
一、人口素质的内容 57
二、我国人口素质状况 61
一、劳动者素质的内容 67
第二节 劳动者素质 67
二、劳动者素质的历史演变 71
三、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 73
第三节 人才素质 75
一、人才素质的内容 75
二、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77
三、我国人才素质状况 79
第四节 民族素质 82
一、民族素质的概念 82
二、中华民族素质的形成及其特点 83
第四章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 89
第一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概述 89
第二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生产力 93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前提 94
二、人的素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 96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98
第三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98
二、人的素质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03
第四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文化 105
一、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105
二、人的素质对社会文化传递与传播的影响 114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117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念的由来及争议 117
第二节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 124
一、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 124
二、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 126
三、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128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130
一、教育价值的比较 131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 133
四、教育评价的比较 134
三、教育方法的比较 134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135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特点 135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140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145
四、素质教育的民族性 147
第六章 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 150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的概念 150
一、教育目的 150
二、教育目标 151
三、素质教育目标 152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意义 154
一、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54
二、以先于实践的预定结果作为教育实践的导向 155
三、为课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和规范 15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58
第三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依据 158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160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规律 162
第四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165
一、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 165
二、素质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 167
三、素质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 174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内容 181
第一节 生理素质教育 181
一、体育 181
二、卫生教育 184
第二节 心理素质教育 185
一、发展学生智力 185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89
一、科学素质教育 192
第三节 文化素质教育 192
二、品德素质教育 197
三、审美素质教育 200
第八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 204
第一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204
一、转变教育思想 204
二、提高教师和家长素质 208
三、逐步改善教学设施 214
四、加强学校的营养工作 215
五、强化学校管理 218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221
一、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221
二、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233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38
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7
第九章 素质教育评价 252
第一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252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255
一、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257
二、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259
三、评价对象的全面性 260
四、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263
五、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267
六、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269
第三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271
一、学生评价 271
二、教师评价 275
三、学校评价 278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