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春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3528044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基础上进行全新改版,加以补充修改,精练删节原有内容,根据十六大精神,大量补充新内容。

1 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以后各版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说明、订正和补充 43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43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篇 43

(二)《共产党宣言》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44

(三)各版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说明、订正和补充 45

2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47

(一)“两个必然”理论 47

(二)“两个决不会”理论 49

(一)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 51

(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 51

3 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到“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51

(二)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52

(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 55

4 从“暴力革命”到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 55

(二)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两种方式的论证 56

(三)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两种方式的论证与补充 57

5 从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预见到提出未来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理论 59

(一)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描述 59

(二)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62

6 从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到唯物史观的创立 63

(一)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64

(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生产力观点 67

(三)精辟概述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68

7从对杜林的批判到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69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74

(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的全面阐述 76

(一)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对东方古代社会的研究 78

8 从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性到揭示东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78

(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对东方古代社会的研究 80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 82

9 从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82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84

10 从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问世到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的若干修正 87

(一)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本思想 87

(二)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的若干修正 90

11 从资本主义的“私人资本”到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 92

(一)马克思关于私人资本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述 93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性质的论述 94

(三)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对于未来新社会的意义 96

12 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 98

(一)1891年恩格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所作的重大修改 98

(二)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出卖劳动”观点的透彻批判 102

13 从对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系统总结 102

(一)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批判改造 102

(二)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03

(三)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104

(四)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06

14 从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到全面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 107

(一)在批判唯心史观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强调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09

(二)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恩格斯着重强调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110

(三)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全面论述 110

15 从“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12

(一)《共产党宣言》的一个不确切的提法 112

(二)摩尔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启示 113

第二篇 列宁主义篇 116

16 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 116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116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18

17 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数国首先胜利”论 1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同时发生的理论 120

(二)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理论 122

(三)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23

(二)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125

18 从“全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125

(一)《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125

19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到“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129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思想 130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 130

20 从“土地国有化”到“土地分配给农民平均使用” 131

(一)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土地纲领的争论 131

(一)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蜕变 135

(二)1917年10月颁布的《土地法令》赞同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 135

21 从社会民主党到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35

(二)列宁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斗争 136

(一)国家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混乱的问题 139

22 从澄清国家问题上的混乱到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新发展 139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全面发展 141

23 从议会制民主共和国到苏维埃政权 144

(一)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44

(二)议会制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145

(三)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 145

24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48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48

(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50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 152

25 从“共耕制”到“合作制” 153

(一)十月革命后俄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 154

(二)总结经验,放弃对“公共大农业”的追求 155

(三)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好形式 156

26 从“社会主义的入口”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15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158

(二)国家资本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工具 159

(三)国家资本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161

27 从消灭商品生产到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64

(一)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消灭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65

(一)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形成 171

(二)列宁的反思: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71

28 从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到新型民主制的构想 171

(二)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173

(三)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民主制的构想 174

29 从“摧毁资本主义”到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77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17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178

(三)努力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80

30 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到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182

(一)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 182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 183

31 从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186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 18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87

32 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到揭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全面阐述 191

(二)揭示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运动规律和反对修正主义的需要,使列宁更加注重研究辩证法问题 193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93

第三篇 毛泽东思想篇 197

33 从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7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初运用 197

(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的系统分析 198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主题的转变与对农村各阶级的分析 202

34 从早期武装斗争思想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202

(一)从早期武装斗争思想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202

(二)关于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理论 204

35 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207

(一)走什么道路 208

(二)井冈山的方向 209

(三)曲折的实践 209

(四)独创性贡献 210

36 从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212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军事冒险主义错误 212

(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提出 213

(三)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 215

37 从土地革命战争政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16

(一)民族危亡的关头 216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 217

(三)为建立统一战线的努力 218

(四)策略转变的实现 219

38 从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20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最初结合以及教条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 22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批判教条主义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 223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 223

(一)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224

39 从“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24

(二)建党初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 225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系统形成 226

(四)建国以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227

40 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到矛盾问题的“精髓” 227

(一)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27

(二)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对矛盾问题的深入探讨 228

(三)《矛盾论》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 229

41从对“亡国论”、“速胜论”的批判到系统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战” 230

(一)抗战前后的“亡国论”与“速胜论” 230

(二)毛泽东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批判 231

(三)持久战思想的全面阐释 232

42 从批判“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到系统阐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34

(一)“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 236

(二)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 236

(三)毛泽东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系统阐述 237

43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39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的形成 239

(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理论的系统阐述 242

(三)建国后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43

44 从党的第一个纲领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系统解决 243

(一)建党初期关于党的纲领的阐述 244

(三)《论联合政府》关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论述 247

(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两重任务的论述 247

45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4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48

(二)从“破”到“立”: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50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50

46 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到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52

(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52

(二)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53

(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关系 256

47 从马列主义党建学说到毛泽东党建理论 256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只有组成独立的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258

(三)毛泽东: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260

(二)列宁: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 260

48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领导农村” 263

(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确立 264

(二)情况的根本性变化 265

(三)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 266

49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68

(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过渡的历史背景 27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之处 270

50 从“以苏为戒”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72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273

51 的思想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277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提出 279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在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 279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280

52 从正确处理党内军内矛盾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82

(一)建国前关于正确处理党内军内矛盾的思想 282

(二)建国初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283

(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系统形成 284

第四篇 邓小平理论篇 287

53 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87

(一)历史转折关头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到首位 287

(二)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288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斗争中的丰富和发展 291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91

54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93

(一)1956年党的八大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 293

(二)1957年夏季以后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 294

(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298

55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98

(一)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形成 298

(二)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 300

56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304

(一)列宁的时代观及其历史意义 304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与发展 305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形成发展的基本特征 309

57 从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1

(一)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12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4

58 从超阶段论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17

(一)对中国国情的曲折认识过程 318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319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21

59 从急于求成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22

(一)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冒进和反冒进 323

(二)关于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 323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326

60 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326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326

(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的认识不完全清醒 328

(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330

61 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32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332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34

62 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8

(一)人民公社的兴起 338

(二)包产到户几起几落 339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340

63 从农村改革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 341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巨大成功 342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的展开 343

64 从批判“重副轻农”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346

(一)建国后农村工副业发展的曲折道路 346

(二)新时期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46

65 从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48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探索 349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认识问题上“左”的错误及其实践后果 35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及其成果 35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52

66 从平均主义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352

(一)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352

(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53

67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56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356

(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358

(三)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 360

68 从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到“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360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361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作用 363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历史地变化的 364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明了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 365

69 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65

(一)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观点 366

(二)列宁结合新实践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探讨 367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368

70 从“发扬民主”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70

(一)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370

(二)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训 372

(三)邓小平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73

71 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 375

(一)革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 377

(二)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77

72 从“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判断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判断 379

(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379

(二)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新论断 380

73 从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8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生命线” 382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383

74 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 386

(一)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确定 386

(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初步提出 388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89

75 从坚持党的领导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92

(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92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93

(三)怎么改善党的领导 393

76从“一边倒”、“一条线”的对政策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97

(二)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99

(一)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和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政策 399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的发展 400

77 从“宁‘左’勿右”到“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402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排除“左”右两种干扰 403

(二)“左”的东西根深蒂固,主要防止“左” 404

(三)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 405

第五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篇 407

78 从“关键在党”到“三个代表” 407

(一)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 407

(二)邓小平之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挑战 411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412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13

79 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3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414

(三)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16

80 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到科学理解公有制的涵义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417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17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418

(三)我们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419

81 从“国有经济为主导”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422

(一)过去是国有经济“遍地开花” 422

(二)为什么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422

(三)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原则 423

(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424

82 从“国有国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25

(一)“国有国营”及其弊端 426

(二)为什么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426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其治理结构 427

(四)抓好各项配套改革 428

83 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2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的制定 430

(二)非公有制经济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31

(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31

(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433

(二)提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回顾 433

84 从“控劳分配为主体”到“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433

(三)为什么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435

(四)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435

85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35

(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436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特征 437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439

86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440

(一)“发展是硬道理”包含有可持续发展思想 44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需要 442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 444

(四)可持续发展对发展内涵的新拓展 444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446

87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 446

(二)科教兴国战略述要 449

88 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 450

(一)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451

(二)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抉择 452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53

89 从“两个大局”到西部大开发战略 455

(一)“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456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458

90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60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61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462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内容 464

91 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467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67

(二)“走出去”的主要内涵与战略布局 471

92 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475

(一)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从总体上建立起小康社会 475

(二)新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75

93 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 47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没有精神文明 478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对的新挑战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480

(三)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述要 480

(一)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483

94 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到“依法治国”方略 483

(二)“依法治国”战略思想的提出 484

(三)“依法治国”战略思想的伟大创新 485

95 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 487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 488

(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488

96 从党的基本路线到党的基本纲领 490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90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91

97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要求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92

(一)邓小平: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稳定 492

98 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到提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95

(二)江泽民: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495

(一)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96

(二)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只要符合条件也应当允许入党 497

(三)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497

(四)“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98

99 从“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判断 49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498

(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499

100 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 501

(一)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501

(二)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的创新 505

后记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