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作物育种栽培 1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布 游修令 1
水稻三系培育和杂种优势研究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2
滇三型水稻三系选育 李铮友 3
滇中北部粳稻三系选育 蒋志农 5
“冈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利用 四川农学院农学系水稻研究室 5
略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与发展 陆万佳 李楝文 6
后季晚粳稻育种途径商榷 浙江农科院水稻所育种研究室 10
从晚粳水稻“嘉农系统”的选育谈系统选育的几点体会 沈琨华 12
水稻辐射育种试验总结 贵州省农科院农业物理组 14
关于选育大穗大粒稻种之初步研究 杨诗选 王成明 14
早稻激光育种技术的探讨 嘉定县华亭良种繁育场 16
关于提高籼稻花粉植株诱导频率的试验 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组 18
论水稻“源”与“坑”的辩证关系 杨守仁 19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一) 福建农学院作物栽培教研组 24
杂交水稻结实率的研究 曹显祖 朱庆森 刘友良 章素英 24
三熟制水稻栽培技术 陈玉成 27
双季稻高产因子的探讨 孟樟棠 30
中稻早熟高产与耕制改革 吴灼年 黄湛 陈振钜 32
水稻丰产栽培试验 王德 33
宁夏灌区水稻育苗技术 王德 曲文明 33
论水稻“两段育秧”的增产原理与应用 王兆千 34
多蘖壮秧在水稻生产上的意义及其增产因素的剖析 方文 35
关于早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福建农学院植物生理教研组 微生物研究室 36
水稻物候学定律的研究 梁光商 38
贵州省双季稻气象条件分析与区划 贵州农学院作物栽培教研组 39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研究 陈冠五 40
宁夏引黄灌区的麦稻两熟 汤子钧 程华 李泽蜀 张承惠 郭德威 王玉国 42
水稻栽培基础理论的研究 43
各类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 湖南农学院农作教研组水稻栽培课小组 43
小麦杂种优势及亲本特殊配合力分析 朱赞华 徐风 44
郑州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几点体会 河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小麦组 46
春麦新品种选育 宁夏农科所作物系小麦室 46
春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情况简报 47
胡钺 包蓉瑞 贺翠凤 王玉凤 周文英 张林义 倪建福 47
冬小麦安全越冬栽培技术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48
冬小麦早春管理的实践和认识 宁守铭 49
西藏高原麦类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与增产途径 50
路季梅 俞炳杲 阎学礼 张洪程 陈云山 50
墨卡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宁夏农科所作物系小麦室 52
小麦叶面积查算表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李焕章 苗果园 姜藏珍 张云亭 52
杂交玉米一套两繁三制种繁育程序的研究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53
高产抗病强优势玉米自交系选育问题的商榷 董存吉 54
双穗玉米的选育 林季周 张采霞 56
谷子主要性状遗传力和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赵福 58
谷子抽穗期的遗传与早熟性的选育问题 赵福 58
关于谷子育种工作的几点体会 内蒙古农研所粮作室谷子专业 59
谷子干物质积累和高产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的关系 内蒙古农研所粮作室谷子专业 59
甘薯看苗诊断的技术经验 欧阳杰如 60
影响马铃薯退化的综合因素的研究 李景华 靳德永 李捷 陈伊里 61
大豆辐射育种的研究 62
——新品种黑农16的选育 翁秀英 王彬如 陈怡 62
我国栽培大豆起源及其演化 吕世霖 63
大豆杂交组合早期世代鉴定的研究 王金陵 吴宗朴 孟庆喜 高风兰 64
从大豆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植株成功 简玉瑜 65
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育成 广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66
关于棉花系统育种的几个问题 李玉才 67
棉花新品科种66-241选育及推广工作总结 新疆塔城地区车排子试验站 67
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川73-27的选育 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绵阳地区农科所 射洪县农业局 射洪县紫云公社新华二队 68
曲耀离水地棉花蹲苗经验初步研究 朱缵高 朱令华 张富本 69
棉花抗病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及其推广 全国植棉劳动模范毕承松 7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提高制种工效的几项技术改进 吴中道 王惠平 冯昆 72
棉花“三矮”栽培的研究 任天佑 72
水稻套种黄麻的栽培技术研究 广东省农业局经作处棉麻科 74
黄麻插梢留种技术研究 陈福寿 李美珍 75
南种北植红麻短光照制种的研究 郎续纲 孙庆祥 77
烤烟单倍体育种的新成果 79
——花培一号 温锡鉴 79
烤烟叶片遗传规律的研究 王伯毅 80
甜菜生育代谢的一般规律与其块根增长和糖分累积的关系 80
邵金旺 汪锦邦 张家骅 80
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搞好农业科学实验 胡香泉 82
——利用未成熟种子培育新品种的初步探索 耿庆汉 李心文 赵廷芳 84
农作物育种的新途径 84
低温冷害的规律和防御 朱凤绥 85
蔬菜 87
大白菜及甘蓝的无性繁殖及其在采种上的应用 李曙轩 傅炳通 蒋有条 87
白菜辐射(钴60)育种研究 黑龙江省园艺研究所 89
大白菜杂交一代组合力的分析 康志宏 90
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90
大白菜杂种优势的利用 纽心恪等 91
关于“青麻叶型”一代杂种的设计 包头市农研所秋菜组 92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92
加速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几点体会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甘蓝杂优组 93
国光萝卜四倍体育种初报 张纪增 赵德培 杜武峰 余天一 95
早熟甘蓝一代杂种“报春”的选育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 95
萝卜的杂种优势及其利用 山东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96
“长青”秋黄瓜一代杂种的选育与制种 尹彦 王永健 王秀生 96
西葫芦遗传性状传递规律和一代杂种优势的利用 周祥麟 97
提高三倍体西瓜采种量的几个途径 尹文山 98
茄子单倍体植株培养的研究及其后代观察 王纪方 贾春兰 金波 戴正修 99
番茄罐藏品种的研究 100
北京人民食品厂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100
番茄杂种优势利用 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春番茄组 100
马铃薯嫁接番茄,番茄一代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蔡克华 101
关于青麻叶大白菜营养生长过程的调查研究 安志信 王兵等 102
辣椒“五改”栽培技术增产效应的分析 吕继林 102
对哈尔滨郊区塑料棚黄瓜生理障碍的初步观测 徐连方 103
一座面积315亩大型塑料棚的建造结构 方荣富 104
植物组织培养在蔬菜栽培的应用 温扬真 105
腐植酸类肥料在蔬菜上使用效果 解淑贞 106
石灰水浸泡西红柿贮存保鲜的研究 太原市蔬菜办公室 106
西安地区大白菜的气象灾害、病害与防止途径 钮景诚 109
大白菜黑腐病、霜霉病综合防治研究 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110
关于茄子裂果及茶黄螨的发生和防治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植保室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公社…黄瓜上乐果残留动态的研究 庞贵冬 顾智章 112
氰化物对蔬菜的影响 沈明珠 董克虞 东惠茹 112
蔬菜品种工作现代化问题 陈世儒 113
果树 114
中国果树砧木资源 俞德浚 阎振茏 张鹏 114
戴良昭 郑国权 吴修德 林金铨 117
绿肥在果园土壤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栽培利用技术 117
——我国古代栽培植物对世界贡献之一 黄昌贤 117
华南原产果树在新大陆开花结果 117
我国几种果树新品种简介 崔致学 119
苹果树三看修剪法 王剑涛等 119
苹果矮砧栒子的初步研究 王中英 古润泽 于继洲 杨佩芳 122
苹果杂交育种研究的初步成果 杨彬 乔辰生 程宝华 123
苹果杂交后代某些性状的遗传倾向 吴经柔 124
沙荒地苹果幼树适期结果研究 魏象廷等 125
元帅苹果喷B9试验 魏象廷 喻菊芳 苏东岩 王志文 125
提高红星苹果质量研究 陆秋农 李贵三 周爱莲 126
西北梨有关问题的讨论 杜澍 126
华北农大园艺系果树栽培教研组 河北晋县贺家寨大队果林科技组 127
鸭梨高产稳产生物学规律的研究 河北省果树研究所 127
鸭梨果形变异与花朵序位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127
早熟桃种胚“人工培养”试验 路广明 胡霓云 128
桃的化学疏除 沈隽 徐绍颖 曾骧 129
柑桔胚培养试验 王元裕 周碧英 赵安祥 朱振林 129
柑桔营养系选种与良种繁育的研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30
柑桔抗寒栽培的新进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133
塑料薄膜大帐贮藏柑桔果实的初步探讨 贵州农学院果蔬贮藏加工教研组 133
柑桔果实防腐保鲜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柑桔贮藏研究课题组 134
南丰蜜桔微量元素应用试验 南丰县柑桔试验站江西省果树研究所 134
甜橙砧木研究 135
——二十四年试验结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种研究室 135
无核白葡萄研究初报 刘家驹 136
玫瑰香葡萄连年丰产技术的研究 林守仁 137
核桃嫁接技术及影响成活因子的研究 138
那洪宾 王钧毅 朱瑞祖 温育秀 赵国珍 梁延春 王兴臣 138
园林 139
广州旅馆建筑庭园绿化设计的探讨 吴泽椿 139
果树在南宁市绿化上的功效 黄宪中 140
控制花期技术应用于园林植物 上海园林处 140
嫁接在仙人掌科植物上的应用 徐民生 白振魁 141
北美树木的引种 董保华 142
云南特有的经济林木——红花油茶 冯国楣 朱象鸿 143
园林论文 144
广州城市绿化指标分析 吴泽椿 144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 孙筱祥 144
昆明市园林树种调查报告 陈俊愉 145
昆明市1975—1976年冬春期间园林树木冻害调查 陈俊愉 145
几种花卉的引种栽培 龙雅宜 龚维忠 146
关于昆明市园林骨干树种的选择和应用问题 陈俊愉 146
世界稀有的野生经济植物——金花茶 冯国楣 朱象鸿 147
蚕桑 148
加速实现养蚕现代化问题的意见 高一陵 148
普及蚕桑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章作藩 149
蚕茧高产途径的探索 浙江省海宁县钱塘江公社云龙大队 149
家蚕人工饲料组成理化因素对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150
蔡幼民 王红林 何家禄 李素珍 150
蚕室的热风采暖 湖南省蚕桑试验站 150
应用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及植源性蜕皮激素调节家蚕生长发育和增产茧丝的研究 庄大桓 戴祝英 项美华 何家禄 151
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养蚕增丝机理的研究 华南农学院蚕桑系 152
激素养蚕增产蚕丝的研究 西南农学院蚕桑系 152
纯中子照射柞蚕卵增产试验报告 辽宁省蚕业研究所 吉林师大物理系 153
夏秋蚕品种浙农1号的育成 陆星垣 153
东34的选育 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 154
家蚕新品种成对选育方法的研究 承经宇 154
家蚕新品种新九和8301的选育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155
家蚕夏用品种选育的商讨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 156
家蚕激光育种的探讨 秦雯 张锦凤 156
柞蚕地方品种101的选育经过 贵州省遵义蚕业研究所 157
柞蚕产卵的研究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 157
夏秋用品种育成原理的探讨 158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种研究室夏秋蚕品种选育组 158
多化性蓖麻蚕的北方越冬驯化研究 刘廷印 158
蓖麻蚕激光诱变选育 华南农学院蚕桑系 159
桑树简易芽接法成活因素的探索 李存礼 160
叶、材两用乔木桑的栽培 尤正元 161
四川四边桑的栽培 徐继汉 周庆华 162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162
关于蚕儿对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163
——有关蚕品种、发育阶段、性别和发育迟早与对病毒感染性的关系 163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蚕病教研组 163
家蚕卒倒型软化病防治研究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164
对家蚕新硬化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丁辉 164
柞蚕胃肠型软化病防治的研究 于溪滨 康慧娟 潘连英 165
灭蚕蝇三号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的研究 韩喜来 曲天文 胡沁琴 戚奎恩 165
茶叶 167
一个发展现代化红茶生产的优良地区 167
——关于四川茶叶历史的研究 吴觉农 167
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陈椽 陈震古 168
从茶就是茶,论证茶的起源 陈椽 陈震古 168
茶考 王威廉 169
茶树根的内部结构初步研究 王镇恒 170
福云新品种选育研究 郭元超 170
福云天然杂交种分离选种研究 申屠杰 赵晋谦 倪伯荣 172
论茶树合理群体结构 周海令 173
茶树密植免耕的实践意义与学术探讨 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栽培组 174
低丘陵地区红壤修筑“等宽”梯田种茶的研究 黄积安 175
花茶窨制机械化、连续化的研究 福州茶厂 176
——一种具有选择性能的采茶机简介 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机械研究室 177
皖西402型瓜片炒制机 庄维之 177
从切割式到拉割式 177
茶园昆虫的种群演替与综合防治 陈宗懋 178
茶叶中化学农药的残留消解及其控制 陈宗懋 179
高香碎红茶初制新工艺试验 裘览耕 刘勤晋 陈宗道 冯友彬 181
热带作物 183
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的研究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183
从西双版纳植胶土壤特点看胶园土壤管理的几个问题 183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橡胶栽培研究室农化组 183
分析低温寒害科学种胶 曾冬勖 184
巴西橡胶树性状遗传及亲本选配的初步探讨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185
用人工冷冻方法鉴定三叶橡胶耐寒力 曾幼佛 刘振光 185
橡胶优良有性系的培育及利用 张世杰 186
橡胶白粉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 187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植保系橡胶白粉病课题组 187
橡胶树割面条溃疡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187
制胶废水综合利用的研究 华南热带作物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188
快速凝固制胶工艺及其产品的性能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188
用表面活性剂提高天然浓缩胶乳的机械稳定性 袁子成 黄映兰 189
电石刺激应用于割胶增产的探讨 林培基 189
橡胶树产量早期预测方法的研究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橡胶系育种组 190
橡胶树产量性状的异质性问题 徐广泽 190
采用摘顶控萌方法提高橡胶人工授粉成果率的试验 陆贵新 191
剑麻抗寒高产肥料试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191
橡胶树排胶对产胶潜力的反作用 肖敬平 191
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斑马纹病在广西发生发展及防治试验 19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192
植物保护 193
植物病害流行学问题 杨演 193
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因素和防治研究简报 杨家珍 193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样板综合防治技术 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 194
贵州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 贵州农学院植病教研组 194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为害的预测 四川农科院植保所 195
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初步研究 牟济宽 林姗姗 196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初步探索 牟济宽 林姗姗 196
水稻雕萎型白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试验 伍尚忠 李琚孟等八人 197
——病斑扩展速度及累积曲线 牟济宽 林姗姗 197
稻白叶枯病流行进程研究(一) 197
水稻雕萎型白叶枯病的鉴定 赖文姜 范怀忠等 198
湖南杂交水稻雕萎型白叶枯病的调查研究 湖南农学院植病教研组等 198
水稻普通矮缩病毒抗血清研究初报 李彦勇 徐宏稳 199
水稻普通矮缩病毒致病力分化的初步探索 徐承业等三人 199
江西水稻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初步研究 徐承业等四人 200
昆明地区水稻普通矮缩病初步研究 吴自强等三人 200
水稻普矮、黄矮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季伯衡 朱光时 201
水稻黄矮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浙江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毒病组 201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研究 202
——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浙江农业大学水稻病毒病研究组 202
水稻病毒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谢联辉等三人 202
1975—1977年稻瘟病菌空中孢子消长规律研究初报 曾庆英等八人 203
水稻线虫病的研究 冯志新等 203
水稻纹枯病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湖南农科院植保所等 204
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抗虫性鉴定初报 湖南农科院植保所、水稻所 205
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研究初报 承河元等三人 206
“敌克松”防止烂秧效果好 广东曲江县农业局 207
1974—1977年甘肃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研究和品种抗锈性鉴定 208
甘肃农科院植保所锈病组 208
小麦黄矮病毒株系初步鉴定 甘肃农科院植保所病毒组 208
综合利用磷肥厂副产氟硅酸防治小麦锈病的研究 屠予钦 魏岑 209
河南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何家泌等三人 209
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体会和建议 阮寿康 210
小麦丛矮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河北省植保土肥研究所 210
小麦赤霉菌生理专化性初步研究 周书其 211
小麦黄色花叶病的研究 四川农学院 211
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调查初报 李明远 212
小麦雪腐叶枯病 刘汉文 212
高粱丝黑穗病药剂拌种防治试验 韦石泉 213
玉米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和抗病育种 潘惠康 214
甘薯根腐病研究总结 山东农科院植保所 214
广东省花生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周亮高等四人 215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李岱田 215
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苗期鉴定方法研究 四川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等 216
关于棉花枯、黄萎病研究的一些回顾与瞻望 仇元 217
棉花枯、黄萎病点铲除剂的研究 王清和等四人 217
花椰菜花叶病毒的研究 新疆昌吉农垦局农科所等 218
黄瓜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翁祖信等八人 218
寄生现象与生物进化 王鸣岐 219
我国稻田飞虱种类研究 葛钟麟 219
1977年沿江稻区褐稻虱迁飞规律的观察 郑先驹 221
稻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研究 程遐年等八人 221
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观察 222
四川省秀山、黔江、南川等县农业局植保站 西南农学院植保系 222
我国褐稻虱研究的近况 杜正文 223
灰飞虱的研究 刘芹轩 王连泉 224
北京郊区灰飞虱发生与丛矮病防治策略 周桂珍等五人 224
稻飞虱与天敌关系的初步探讨 福建农学院稻飞虱研究组 225
影响褐稻虱翅型分化的因子探讨 王希仁等五人 225
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研究 江苏徐州地区农科所 226
三化螟中长期统计预测研究 张尚志 张遵雄 226
昆明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初报 余芸英等四人 226
我国东半部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 张孝羲等六人 227
稻纵卷叶螟越冬规律的初步研究 湖南省植保所 228
稻苞虫分类及其预测 方正尧 229
白边地老虎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王恩和 金柱 229
新疆麦二叉蚜传播哈密瓜病毒的研究 新疆昌吉农垦局农科所 230
江西省水稻主要害虫天敌初步名录 叶正襄 罗友根 230
七星瓢虫的发生及其利用 徐东震 231
稻田蜘蛛大面积保护和利用试验 湖南师院生物系等 233
以生防为重点的棉虫综合防治研究 湖北农科院植保所 234
农用抗菌素4896土法生产技术探讨 广州郊区蔬菜研究所 235
颗粒体病毒防治黄地老虎的试验研究 新疆农科院农科所 235
我国古代害虫防治方面的成就 周尧 236
棉红铃虫性引诱剂大面积防治效果的探讨 江西省九江地区农科所整理 236
我国森林害虫“松毛虫”综合防治的概况和发展 蔡邦华等三人 237
农林牧鼠害防治研究概况 夏武平 施银柱 237
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农业大学整理 238
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害虫的研究 飞机防治协作组 238
推广化学除草 促进大豆增产 黑龙江省铁力农场 239
农田野燕麦发生特点及除草剂应用技术的初步探讨 涂鹤林等 239
稻田眼子菜的生物学特性与化学防除 云南省农科院 240
棉花密植化学除草不中耕的研究 湖南省植保所 240
近代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新进展 程暄生 241
赤眼蜂防治茶小卷叶蛾试验报告 张汉鹄等三人 242
滴滴(D-D)混剂熏蒸土壤防治农作物土传线虫病害研究 陈品三 242
畜牧 243
前列腺素F1a甲酯在家畜繁殖领域的试验报告 王建辰 243
应用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对水牛同步发情试验初报 244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惠水县农业局 贵州省龙里县农业局 244
尿素喂猪效果试验第二报 245
——不同剂量比较 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饲养组 245
内江猪类型与生产性能无相关性 四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繁殖育种研究室 245
猪血型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246
——广东地方猪种主要血型分类 华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猪育种研究组 246
奶牛受精卵移植试验初报 上海市牛奶公司第七牧场卵移试验组 247
水牛精液颗粒冷冻工艺流程试验报告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畜站 248
易理辉 李广模 杨炳离 刘仁华 王继武 冷忠炤 249
关中驴冷冻精液技术研究报告 249
单细胞蛋白 251
——饲料酵母的利用 韩维中 251
猪对粗纤维消化利用及其提高的生理学研究 252
韩正康 陈杰 秦为淋 毛鑫智 陆天水 252
育种工作中的一项必要设备 253
——乙型液氮罐的研究与制作 刘震乙 253
雕萎苜蓿青贮 王和民 陆廷壁 古碧珠 聂志武 吴增录 254
关于草原生产能力及其评定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 任继周 胡自治 牟新待 255
兽医 258
家畜蠕虫病的防治 赵辉元 258
关于马传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在病毒分类学中的地位 粟寿初 259
Ⅲ、一新种和一未定种的叙述 孔繁瑶 杨雨崇 259
寄生于中国马属动物的圆线虫: 259
沙门氏马流产弱毒菌种培育研究 中监所 260
中西兽医结合研究怀骡母驴妊娠毒血症 蒋次升等 261
翻白叶预防新生骡驹溶血病 昆明军区后勤部军马防治检验所 262
四号病弱毒疫苗的免疫试验及应用效果 山西省四号病免疫试验协作组 263
硝硫氰胺“7505”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试验 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264
硝硫氰胺治疗耕牛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65
牛环形太勒焦虫裂殖体细胞液氮内冰冻保存试验报告 宁夏农科所兽医系 265
牛环形太勒焦虫裂殖体细胞培养代次、注射剂量与安全性及免疫力的关系的 266
测定试验报告 宁夏农科所兽医系 266
水牛白苏中毒调查研究初步报告 倪有煌 米太岩 张德群 李成忠 刘文成等 268
敌敌畏对羊鼻蝇蚴驱除试验 宁夏农科所兽医系 灵武县畜牧站 盐池县畜牧站 269
福建省农业局畜禽防疫站 269
水牛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总结报告 269
长泰县城关公社兽医站 32413部队军马所福建农学院牧医系家畜普通病教研组 269
湖北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hupeasis 270
——寄生于湖北绵羊的一种新种线虫 蒋金书 张顺祥 孔繁瑶 270
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试验研究报告 新疆兽医生物药品厂 271
试用杨树花防治羔羊下痢病的临床观察 华北农业大学兽医系中兽医学教研组 271
伤寒六经三阳辨证在猪外感热病诊治上的应用 刘喜文 杜贤晦 272
猪的电针麻醉研究第二报 273
——“安神穴”电针镇痛效应神经机制的初步探讨 273
福建农学院牧医系家畜针麻研究小组 273
新穴位“安神穴”的探索及其初步应用 福建农学院牧医系家畜针麻研究小组 273
猪的电针麻醉研究初报 273
幼猪肾(BPKⅣ)传代细胞系培育的研究 华南农学院牧医系猪病研究室 274
猪六号病鼠化弱毒疫苗研究 275
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甘肃省兰州兽医研究所 上海市食品公司 上海市乳肉管理所 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 上海市农业局 275
猪六号病IB—RS—2细胞毒灭能苗的试制以及制苗用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和对猪体的致癌安全性研究 成都兽医生物药品厂 276
口蹄疫甲型鼠脑转变毒毒株的培育和试用 方时杰等 277
猪瘟快速诊断 278
——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瘟抗原 278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278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快速诊断 278
——用反向间接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猪传染性水疱病抗原及抗体 278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278
猪传染性水疱病研究报告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79
猪传染性水疱病疫苗的研究 丛明善 279
猪气喘病的研究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82
从康复母猪建成无喘气病猪群试验 李承开 林启鹏 余世俊 李世忠 章道华 284
关于猪水肿病若干问题的研究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85
猪的鼻咽癌、蝶窦癌及筛窦癌 华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286
生猪屠宰车间中的螨类 孔繁瑶 毓厚基 287
猪丹毒弱毒菌种G4T(10)试验结果 287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南京兽医药品厂 287
用非病原性大肠杆菌Ny-10株生物学防制仔猪黄痢的研究 方定一 董国雄 288
仔猪红痢研究 中监所 290
激光刺激家兔后三里穴对痛阈的影响 于船 张克家 陆钢 王清兰 290
禽出败弱毒菌苗的研究报告 华南农学院牧医系禽出败科研小组 291
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鸡球虫病防治研究组 292
鸡球虫病药物预防研究 292
(一)氯苯胍对鸡脆弱艾美耳球虫病疗效的笼饲试验 292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寄生虫病学教研组 293
北京地区鸡球虫病的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公社兽医站 293
北京市顺义县马坊公社大韩庄大队养鸡场 293
几种分咽线虫(Dispharynx)的独立性问题的讨论 蒋金书 293
国产灭绦灵(氯硝柳胺)驱除鸡赖利属绦虫的试验 294
华北农业大学兽医系 林昆华 蒋金书 294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公社马连洼鸡场 赵书卿 294
北京顺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黄荣生 295
鸡的马立克氏病——禽病研究工作中的“带头病”——国内外研究工作进展 295
胡祥璧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