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序 言 1
第一章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与民生主义的产生 1
一、民生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目 录 1
序 言 1
一、民生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第一章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与民生主义的产生 1
的成立 6
的成立 6
二、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兴中会 6
二、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兴中会 6
三、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12
三、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12
四、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19
四、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19
一、关于“民生”和民生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3
一、关于“民生”和民生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3
第二章 民生主义概念及经济范畴 23
第二章 民生主义概念及经济范畴 23
二、经济和经济学 25
二、经济和经济学 25
三、关于生产与分配的论说 29
三、关于生产与分配的论说 29
四、关于资本的界说 33
四、关于资本的界说 33
五、关于价值与剩余价值 37
五、关于价值与剩余价值 37
第三章民生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41
第三章民生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41
一、民生主义的理论基础——民生史观 41
一、民生主义的理论基础——民生史观 41
二、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 52
二、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 52
第四章“平均地权”的纲领 68
一、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临的 68
根本问题 68
一、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临的 68
第四章“平均地权”的纲领 68
根本问题 68
二、孙中山对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必要性的论述 71
二、孙中山对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必要性的论述 71
三、孙中山提出的土地国有化措施 76
三、孙中山提出的土地国有化措施 76
的历史意义及其缺陷 79
的历史意义及其缺陷 79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土地纲领 79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土地纲领 79
思想的发展 83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平均地权 83
思想的发展 83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平均地权 83
第五章节制资本的纲领 89
一、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过程 89
第五章节制资本的纲领 89
一、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过程 8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节制资本思想的 9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节制资本思想的 91
发展 91
发展 91
三、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 93
三、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 93
四、大企业国有的本质 98
四、大企业国有的本质 98
五、孙中山的“大同”理想 100
五、孙中山的“大同”理想 100
第六章“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103
一、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生原因 103
第六章“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103
一、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生原因 103
二、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意义 107
二、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意义 107
三、孙中山倡导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110
三、孙中山倡导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110
四、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反应 116
四、孙中山“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反应 116
五、旧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崩溃 124
五、旧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崩溃 124
第七章振兴实业的思想 134
一、“振兴实业”思想的发展过程 134
一、“振兴实业”思想的发展过程 134
第七章振兴实业的思想 134
二、振兴实业的必要性 138
二、振兴实业的必要性 138
三、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 142
三、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 142
四、振兴实业的重点和主导部门 145
四、振兴实业的重点和主导部门 145
五、振兴实业的前提和条件 150
五、振兴实业的前提和条件 150
六、“振兴实业”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155
六、“振兴实业”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155
第八章利用外资的思想 162
一、提倡开放、反对闭关 162
一、提倡开放、反对闭关 162
第八章利用外资的思想 162
二、“利用外资”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165
二、“利用外资”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165
三、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168
三、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168
四、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172
四、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172
五、利用外资的原则和方法 176
五、利用外资的原则和方法 176
六、孙中山“利用外资”思想的借鉴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81
六、孙中山“利用外资”思想的借鉴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81
第九章货币理论 187
一、关于货币的起源 187
一、关于货币的起源 187
第九章货币理论 187
二、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89
二、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89
三、纸币理论 193
三、纸币理论 193
第十章人口理论 206
第十章人口理论 206
一、“人满之患”论及其解决办法 207
一、“人满之患”论及其解决办法 207
二、“人少为忧”论的辨析 214
二、“人少为忧”论的辨析 214
后记 222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