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治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威廉姆·H.弗莱什曼(William H.Frishman),(美)埃德蒙·H.桑恩布兰科(Edmund H.Sonnenblick)主编;郭静宣主译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9021004
  • 页数:693 页
图书介绍:

1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基本原理 1

1.1 受体 1

1.1.1 受体的自然特征 1

1.1.2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4

1.1.3 定量分析 4

1.2 药物分布与药代动力学 7

1.2.1 药物穿透细胞膜的过程 8

1.2.2 药物吸收 8

1.2.3 给药途径 8

1.2.4 生物利用度 10

1.2.5 组织分布 10

1.2.6 与血浆蛋白结合 11

1.2.7 分布容积 13

1.2.8 半衰期和清除率 13

1.2.9 稳态动力学 15

1.3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16

1.3.1 代谢机制及途径 16

1.3.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7

1.3.3 经肠道微生物的药物代谢 20

1.3.4 肠肝循环 21

1.3.5 药物排泄 21

2 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25

2.1 肾上腺素受体:激素和药物受体 26

2.2 α受体阻滞剂 27

2.2.1 临床药理学 27

2.2.2 用于心血管疾病 29

2.2.3 用于其他疾病 32

2.2.4 临床应用和副作用 33

2.3 β受体阻滞剂 34

2.3.1 β肾上腺素受体 35

2.3.2 不同β受体阻滞剂在基础药理学方面的差异 35

2.3.3 临床反应和治疗应用 42

2.3.4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 55

2.3.5 如何选择β受体阻滞剂 63

3 副交感神经药物 67

3.1 增强毒蕈碱活性的药物 70

3.1.1 胆碱酯 70

3.1.2 抗胆碱酯酶剂 70

3.2 减少毒蕈碱活性的药物 72

4 钙通道阻滞剂 75

4.1 生理学背景 75

4.2 化学结构和药代动力学 76

4.2.1 钙通道阻滞剂的结构 76

4.2.2 对于慢通道的不同作用 76

4.3 心血管作用 77

4.3.1 对心肌收缩的作用 77

4.3.2 对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的作用 77

4.3.3 对静脉的作用 78

4.3.4 对心肌收缩的作用 78

4.3.5 电生理作用 79

4.3.6 对非血管组织的作用 80

4.4 药代动力学 81

4.5 临床应用 88

4.5.1 心绞痛 88

4.5.2 心律失常 92

4.5.3 治疗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 94

4.5.4 高血压 94

4.5.5 高血压危象和围手术期高血压 96

4.5.6 “静息”心肌缺血 96

4.5.7 心肌梗死 96

4.5.8 肥厚性心肌病 98

4.5.9 充血性心力衰竭 99

4.5.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01

4.5.11 脑动脉痉挛的卒中 101

4.5.12 偏头痛和痴呆 102

4.5.13 非心血管类应用 103

4.5.14 粥样硬化 104

4.5.15 其他心血管用途 104

4.6 副作用 105

4.6.1 撤药问题 106

4.6.2 药物过量 106

4.6.3 药物的相互作用 107

4.7 结论 108

5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药物 111

5.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剂 111

5.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发展 111

5.1.2 ACE抑制剂治疗的药理学作用 113

5.1.3 ACE抑制剂对正常血压的影响 113

5.1.4 ACE抑制剂对高血压的作用 113

5.1.5 ACE抑制剂对代谢的其他作用 117

5.2 ACE抑制剂治疗的副作用 117

5.2.1 低血压 119

5.2.2 高钾血症 119

5.2.3 功能性肾损害 119

5.2.4 ACE抑制剂性咳嗽 120

5.2.5 血管神经源性水肿 121

5.2.6 皮疹 121

5.2.7 味觉异常 121

5.2.8 血液学影响 122

5.2.9 致畸作用 122

5.2.10 特殊的经验教训 122

5.3 药物的相互作用 123

5.3.1 利尿剂 123

5.3.2 其他心血管药物 124

5.3.3 非甾体抗炎药 124

5.3.4 锂 124

5.4 ACE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124

5.4.1 原发性高血压 124

5.4.2 肾血管性高血压 125

5.4.3 高血压急症 126

5.4.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26

5.4.5 心脏病 127

5.4.6 肾脏疾病 130

5.4.7 脑血管疾病 133

5.4.8 ACE抑制剂与生活质量 133

5.5 ACE抑制剂联合治疗 134

5.5.1 利尿剂与ACE抑制剂 134

5.5.2 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 135

5.5.3 钙通道阻滞剂与ACE抑制剂 135

5.6 ACE抑制剂的诊断用途 135

5.6.1 肾动脉狭窄 135

5.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36

5.7 ACE抑制剂活性-结构的关系 137

5.8 ACE抑制剂间的差异 137

5.8.1 化学分类 139

5.8.2 效能 139

5.8.3 前体药 139

5.8.4 药代动力学特性 139

5.8.5 组织ACE的抑制 141

5.8.6 附加的药理学特性 141

5.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141

5.10 洛沙坦和其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142

5.10.1 洛沙坦的药代动力学 144

5.10.2 洛沙坦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研究 144

5.10.3 洛沙坦与ACE抑制剂相比的潜在优势 145

5.10.4 其他心脏用途 147

5.10.5 肾病 151

5.10.6 脑血管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151

5.10.7 致癌性 152

5.11 未解决的问题 153

6 心血管疾病的利尿剂治疗 155

6.1 利尿剂的分类 155

6.1.1 袢利尿剂 155

6.1.2 噬嗪类利尿剂 155

6.1.3 保钾利尿剂 159

6.1.4 碳酸苷酶抑制剂 159

6.1.5 渗透性利尿剂 159

6.2 心力衰竭时影响利尿剂疗效的因素 160

6.2.1 药代动力学的改变 160

6.2.2 药效学的改变 162

6.3 其他药物的利尿作用 163

6.3.1 多巴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163

6.3.2 利尿剂、ACE抑制剂和肾功能 164

6.4 利尿剂对高血压的作用 165

6.4.1 盐敏感性高血压 166

6.4.2 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机制 167

6.4.3 利尿剂的临床试验 167

6.4.4 特殊的高血压群体 168

6.4.5 心脏肥大的逆转和利尿剂治疗 171

6.4.6 利尿剂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172

6.4.7 利尿剂对心绞痛的作用 172

6.6 利尿剂的副作用 173

6.6.1 低血钾 173

6.6.2 低镁血症 174

6.6.3 低钠血症 174

6.6.4 糖耐量下降 175

6.6.5 脂类代谢 175

6.6.6 体位性低血压 176

6.6.7 耳毒性 176

6.6.8 痛风 176

6.6.9 变态反应性间质性肾炎 177

6.6.10 皮肤反应 177

6.7 药物的相互作用 177

7 镁、钾和钙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79

7.1 镁 179

7.1.1 镁的心血管作用 179

7.1.2 镁的临床应用 183

7.2 钾 184

7.2.1 钾对心血管的作用 184

7.2.2 心电图影响 186

7.2.3 补钾 186

7.2.4 小结 187

7.3 钙 187

7.3.1 钙在心血管中的作用 187

7.3.2 钙的临床应用 190

7.3.3 小结 190

8 洋地黄的准备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 193

8.1 洋地黄糖甙类 193

8.1.1 药理作用 193

8.1.2 地高辛准备:结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 196

8.1.3 临床应用 197

8.1.4 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198

8.1.5 地高辛中毒 200

8.2 儿茶酚胺和相似的正性肌力药物 201

8.3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其他药物 206

8.4 非儿茶酚胺正性肌力药物的临床应用 206

9 有机硝酸盐和硝普钠 209

9.1 有机硝酸盐 211

9.1.1 作用机制 211

9.1.2 硝酸盐在局部循环中的作用 212

9.1.3 硝酸盐类的血流动力学 213

9.1.4 硝酸甘油:外源性内皮衍生松弛因子 215

9.2 硝酸盐类临床适应证 216

9.3 硝酸盐制剂和硝酸盐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217

9.3.1 硝酸甘油 217

9.3.2 硝酸异山梨酯 218

9.3.3 5-单硝酸异山梨酯 219

9.4 硝酸盐类药物的建议使用剂量 219

9.5 副作用 220

9.6 硝酸盐类的耐药性 220

9.7 硝普钠 222

9.7.1 硝普钠的适应证 222

9.7.2 剂量 225

9.8 结论 225

10 中枢降压药、神经节阻滞剂及神经元耗竭剂 229

10.1 药物分类及药理学 230

10.1.1 中枢神经降压药 230

10.1.2 经典α2受体激动剂 230

10.1.3 甲基多巴 231

10.1.4 利血平 232

10.1.5 神经节阻滞剂 233

10.1.6 外周神经元耗竭剂 233

10.2 药物有效性评价 234

10.3 总结及使用建议 234

11 非特异性抗高血压血管扩张药 237

11.1 非特异性血管扩张药的药理及分类 237

11.1.1 肼屈嗪 237

11.1.2 硝普钠 239

11.1.3 ATP-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米诺地尔和氯甲苯噻嗪 240

11.2 小结:血管扩张药的效果和当前应用 242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 243

12.1 分类 243

12.2 心律失常治疗的回顾 246

12.2.1 心房颤动 246

12.2.2 心房扑动 247

12.2.3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248

12.2.4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WPW综合征) 248

12.2.5 房性心动过速 249

12.2.6 室性心动过速 250

12.2.7 心室颤动 251

12.3 Ⅰa类药物 252

12.3.1 奎尼丁 252

12.3.2 普鲁卡因胺 255

12.3.3 丙吡胺 257

12.4 Ⅰb类药物 259

12.4.1 利多卡因 259

12.4.2 妥卡胺 261

12.4.3 美西律 263

12.5 Ic类药物 265

12.5.1 莫雷西嗪 265

12.5.2 氟卡尼 267

12.5.3 普罗帕酮 269

12.6 Ⅱ类药物 271

12.6.1 普萘洛尔 272

12.6.2 醋丁洛尔 274

12.6.3 艾司洛尔 275

12.7 Ⅲ类药物 277

12.7.1 溴苄胺 277

12.7.2 胺碘酮 279

12.7.3 索他洛尔 282

12.7.4 Ibutilide 284

12.8 Ⅳ类药物 285

12.8.1 维拉帕米 285

12.8.2 地尔硫? 287

12.9 开发中的新制剂 290

12.10 未分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90

12.10.1 腺苷 290

12.10.2 洋地黄 291

12.10.3 电解质 294

12.10.4 镁离子 295

13 抗血小板和其他抗血栓药物 299

13.1 抗血小板药物 299

13.2 阿司匹林 300

13.2.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300

13.2.2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1

13.2.3 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 302

13.2.4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303

13.2.5 急性心肌梗死 304

13.2.6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 305

13.2.7 冠脉旁路移植术 305

13.2.8 短暂脑缺血发作和休克 306

13.2.9 房颤 306

13.2.10 副作用 306

13.3 双嘧达莫 307

13.3.1 临床研究 307

13.3.2 副作用 308

13.4 噻氯匹啶 308

13.4.1 临床试验 308

13.4.2 副作用 309

13.5 氯吡格雷 309

13.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抗体 309

13.6.1 抗血小板因子——GPⅡb/Ⅲa阻滞剂 311

13.6.2 结论 314

13.7 肝素 315

13.7.1 作用机制 315

13.7.2 药代动力学 315

13.7.3 药效学 315

13.7.4 临床应用和静脉血栓 317

13.7.5 整形和普通外科 317

13.7.6 急性心肌梗死 317

13.7.7 剂量 319

13.7.8 副作用 319

13.8 低分子肝素 320

13.8.1 背景 320

13.8.2 临床试验 321

13.8.3 不稳定心绞痛 321

13.8.4 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 322

13.8.5 Danaparoid 323

13.9 华法令 323

13.9.1 作用机制 323

13.9.2 药代动力学 323

13.9.3 华法令的实验室监测 324

13.9.4 华法令的用法 326

13.9.5 华法令的维持治疗剂量 327

13.9.6 用于心肌梗死 328

13.9.7 人工瓣膜 329

13.9.8 房颤 330

13.9.9 副作用 330

14 溶栓药物 333

14.1 特殊的纤溶药物 333

14.1.1 链激酶 333

14.1.2 阿尼链菌酶 334

14.1.3 尿激酶 334

14.1.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335

14.2 急性心肌梗死 336

14.2.1 对死亡率的影响 337

14.2.2 溶栓药物比较 338

14.2.3 时间对有效性的重要性 339

14.2.4 再通 340

14.2.5 再堵塞和再梗死 340

14.2.6 完全再灌注 342

14.2.7 临床溶栓分组 343

14.3 辅助抗血栓治疗 346

14.3.1 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346

14.3.2 肝素和其他抗血栓药物 347

14.4 并发症 348

14.4.1 颅内出血 348

14.4.2 非颅内出血 350

14.4.3 溶栓出血的治疗 350

14.4.4 心脏破裂 350

14.5 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51

14.6 急性心肌梗死以外的其他溶栓治疗 352

14.6.1 机械人工瓣膜的阻塞 352

14.6.2 肺栓塞 352

14.6.3 缺血性卒中 353

14.6.4 血栓性动脉阻塞 353

15 降脂药物 355

15.1 治疗高脂血症以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基本原理 355

15.2 谁该接受高脂血症的普查 358

15.3 谁该治疗高脂血症 358

15.4 谁该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 358

15.5 治疗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方法 364

15.6 胆酸螯合剂 364

15.6.1 化学特性 365

15.6.2 药理学 365

15.6.3 药代动力学 366

15.6.4 临床应用 366

15.6.5 树脂的临床应用 367

15.6.6 树脂的不良作用 368

15.7 吉非贝齐和其他苯氧芳酸衍生物 369

15.7.1 药代动力学 370

15.7.2 吉非贝齐的作用机制 370

15.7.3 临床实践 373

15.7.4 临床应用 374

15.7.5 副反应 375

15.8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376

15.8.1 洛伐他汀 376

15.8.2 辛伐他汀 382

15.8.3 普伐他汀 385

15.8.4 氟伐他汀 389

15.8.5 阿托伐他汀 390

15.8.6 西利伐他汀 391

15.9 烟酸 391

15.9.1 药代动力学 391

15.9.2 药理学作用 392

15.9.3 临床经验 392

15.9.4 临床应用 395

15.9.5 副作用 398

15.10 普罗布考 399

15.10.1 化学特性 399

15.10.2 药代动力学 399

15.10.3 作用机制 399

15.10.4 临床用途 400

15.10.5 副作用 401

15.10.6 临床应用 401

16 高血压的药物联合治疗 405

16.1 治疗的发展过程 406

16.2 概念问题 407

16.3 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 408

16.4 联合治疗的效果 409

16.5 含有利尿剂的联合用药 410

16.5.1 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 410

16.5.2 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联合 411

16.5.3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 412

16.5.4 利尿剂与钙通道阻滞剂联合 413

16.5.5 利尿剂与交感神经阻滞剂联合 414

16.5.6 两种利尿剂联用 415

16.6 其他降压药联合 415

16.7 联合用药对副作用的减少 418

16.7.1 采用低剂量策略减少副反应 418

16.7.2 药物间相互作用使副作用减少 419

16.8 联合治疗:便利与不便 421

16.9 对持续作用时间的影响 421

16.10 附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422

16.11 双重作用分子 423

17 选择性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非诺多巴 427

17.1 多巴胺受体 427

17.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非诺多巴 430

17.3 结论 433

18 前列环素与心血管疾病 435

18.1 红细胞生成素前列环素 435

18.1.1 临床应用 436

18.1.2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心电图负荷试验 436

19 非侵入性心血管诊断用药 445

19.1 心脏听诊中的激发实验 445

19.1.1 硝酸异戊酯 445

19.1.2 甲氧胺和苯肾上腺素 446

19.2 检测心肌缺血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心电图负荷试验 446

19.2.1 双嘧达莫 448

19.2.2 双嘧达莫灌注显像 448

19.2.3 腺苷 451

19.3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454

19.3.1 发展 455

19.3.2 方法 455

19.3.3 准确性 456

19.3.4 副作用 458

19.4 Arbutamine负荷试验 459

19.5 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 459

19.6 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比药物 459

20 体位性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晕厥的药物治疗 463

20.1 生理和病理生理学 465

20.2 鉴别诊断 465

20.3 药物治疗 468

20.3.1 氟氢考地松 468

20.3.2 拟交感神经药物——激动剂 470

20.3.3 拟交感神经药物-阻滞剂 471

20.3.4 促红细胞生成素 471

20.3.5 其他药物 472

20.3.6 治疗血管神经性晕厥的药物 472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 475

21.1 感染性心内膜炎 475

21.2 治疗 476

21.2.1 非肠球菌链球菌性心内膜炎 482

21.2.2 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483

2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 484

21.2.4 手术指征 485

21.2.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凝治疗 486

21.2.6 心内膜炎的预防 487

21.2.7 风湿热 495

21.2.8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498

22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503

22.1 针对心脏的药物相互作用 504

22.1.1 窦房结和房室结 504

22.1.2 室内传导系统 504

22.1.3 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相互作用 504

22.1.4 心肌收缩机制 506

22.2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相互作用 506

22.3 药物在肝脏的相互作用 506

22.3.1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506

22.3.2 药效学相互作用 508

22.4 药物的肾脏相互作用 508

22.5 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 508

22.6 老年的影响 509

22.7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09

22.8 血管扩张剂(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09

22.9 利尿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14

22.9.1 袢利尿剂 514

22.9.2 噻嗪类利尿剂 515

22.9.3 保钾利尿剂 515

22.10 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15

22.11 其他血管扩张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17

22.12 地高辛和正性肌力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517

22.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 520

22.14 抗血栓药物的相互作用 524

22.14.1 阿司匹林 524

22.14.2 华法令 525

22.14.3 肝素 527

22.15 降脂药物的相互作用 527

附录1 心血管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一览表 529

附录2 心血管药物的治疗应用 549

α-受体阻滞剂 55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5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556

抗心律失常药 558

减肥药 568

抗血栓治疗:抗凝剂 569

抗血栓治疗:抗血小板剂 575

抗血栓治疗:溶栓剂 579

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583

有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587

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591

双效β受体阻滞剂 593

钙通道阻滞剂 595

作用于中枢的降压药 605

利尿剂 608

袢利尿剂 608

噻嗪类利尿剂 611

保钾利尿剂 618

正性肌力药 619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619

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621

洋地黄类 624

降脂药 627

胆酸螯合树脂 627

苯氧芳酸衍生物 628

烟酸类 629

降脂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630

神经元和神经节阻滞剂 633

血管扩张剂 635

血管扩张剂: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641

复方降压药ACE抑制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47

ACE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 64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51

交感神经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52

极低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54

交感神经阻滞剂(中枢作用)与噻嗪类利尿剂 655

交感神经阻滞剂(外周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56

交感神经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59

血管扩张药与噻嗪类利尿剂 660

保钾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661

多种药物联合 662

附录3 特殊人群心血管药物的使用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