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鹤健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6144·2835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水稻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1

第一节 水稻土的概念 1

第二节 水稻土的分布 3

一、世界水稻土分布概况 3

二、我国水稻土分布概况 13

(一)我国水稻土的分区 13

(二)水稻土中域性分布特点 17

(三)水稻土微域性分布特点 17

第三节 水稻土的形成条件 22

一、气候条件 22

二、母质条件 23

三、地形条件 25

(一)不同地形下水稻土类型 26

(二)不同地形下水稻土组合 28

四、水文条件 31

五、人为活动 33

第二章 淹水土壤化学和水稻土的形成 35

第一节 淹水土壤的化学过程 35

一、氧气的减少 35

二、二氧化碳的增加 37

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38

四、有机物质的转化 42

五、pH值的变化 49

六、化学元素的动态变化 51

(一)氮 51

(二)磷 59

(三)钾 63

(四)铁 64

(五)锰 65

(六)硫 66

(七)硅 67

七、比电导的动态变化 68

第二节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 69

一、水耕熟化作用 69

二、淋溶淀积作用 71

(一)机械淋淀作用 71

(二)化学的淋淀作用 72

三、好嫌气交替中的化学过程 75

(-)氧化还原作用 75

(二)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78

四、土壤中元素的活化和迁移 81

五、附加过程 85

(一)潜育化作用,又称灰粘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 85

(二)鳝血形成作用 87

(三)白土形成作用 90

第三章 水稻土主要性态和特性 92

第一节 水稻土的形态 92

一、剖面形态特征 92

二、微形态特点 98

第二节 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102

一、三相组成和呼吸作用 102

二、结构特性 106

三、土壤质地 110

四、土壤通透性 112

五、土壤软硬度 115

六、土壤磁学性质 118

第三节 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 119

一、水稻土的力学性质 119

(一)水稻土耕性类型 122

二、土壤耕性 122

(二)影响耕性的土壤物理性质 123

(三)耕性类型的特性剖析 126

第四节 水稻土的生物学特性 128

一、土壤微生物特性 128

二、不同肥力稻田的指示生物 133

第五节 水稻土的胶体和保肥性能 134

一、水稻土的粘土矿物 135

(一)水稻土粘土矿物组成与肥力的关系 135

(二)水稻土形成过程中粘土矿物的变化 135

(三)水稻土粘土矿物的地区分异 137

二、水稻土的有机无机复合体 138

三、水稻土的代换性能 143

四、水稻土的保肥供肥性能 146

(一)南方水稻土 148

(二)水稻土 148

第四章 水稻土的分类、类型和演变 148

一、按气候耕作制划分 148

第一节 水稻土的分类 148

(三)北方水稻土 149

二、按土壤水分状况划分 150

(一)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土壤中水分饱和状况而分为地下水型、地表水型和良水型 150

(二)根据水分变动状况结合剖面形态特征而分为淹育性、渗育性、潜育性和瀦育性等类型 150

(三)根据保水性能而划分 151

三、按起源划分 153

(一)地带性土壤起源的水稻土 153

(二)草甸土起源的水稻土 153

(三)沼泽土起源的水稻土 153

四、按诊断层划分 154

五、按土壤生理性划分 155

六、按土壤化学特征而分 156

第二节 水稻土的主要类型 162

一、高产型水稻土 163

(一)鳝血黄斑塥田类 163

(二)泥肉田类 164

(三)油潮泥田和淤土田 165

(四)鳝血乌栅土或青紫塥田 167

二、低产型水稻土 168

(一)潜育类水稻土 168

(二)粘质类水稻土 176

(三)紧实类水稻土 181

(四)毒质性水稻土 187

三、过渡型或中产型水稻土 194

(一)黑泥田类 195

(三)紫泥田 197

(二)马干土田 197

第三节 水稻土的演变 201

一、丘陵地区某些类型水稻土的演变 202

二、滨海盐渍化水稻土的演变 204

三、平原区某些类型水稻土的演变 204

四、丘陵谷地冷烂型水稻土的演变 207

第五章 水稻土的障碍因素和低产田改良 209

第一节 土壤障碍因素的概况 209

第二节 土壤障碍因素的类型 214

一、环境障碍 214

(一)旱障碍 214

(二)涝障碍 215

(三)冷障碍 216

(四)荫障碍 217

(二)漏障碍 219

二、物理障碍 219

(一)粘障碍 219

(三)板障碍 220

(四)渍障碍 220

(五)烂障碍 221

(六)浅障碍 221

三、化学障碍 221

(一)缺素障碍 221

(二)毒障碍 226

(三)酸障碍 230

(四)瘦障碍 231

第三节 低产田的改良 235

一、低产田的障碍因素 235

二、改良方法 237

(一)潜育类低产田的改良 237

(二)粘质类低产田的改良 241

(三)紧实类低产田的改良 244

(四)毒质类低产田的改良 246

第六章 高产水稻土的性状和培育措施 254

第一节 水稻高产的土壤条件 254

一、水稻对营养元素的要求 254

二、水稻根系发展对土壤的要求 257

三、土壤水分对水稻生育的影响 258

四、水稻土基础肥力与水稻产量 260

第二节 高产水稻土的基本特征 264

一、合适的土壤整体构造 265

二、良好的土壤物理性 267

三、适量和协调的土壤养分 270

四、适中的地下水位 273

六、特异的生物学指征 275

五、优良的农业生产特性 275

第三节 高产水稻土的地带性和地域性特征 276

一、地带性特征 276

二、地域性特征 279

第四节 高产水稻土的培育措施 280

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 280

(一)平整土地 281

(二)水利设施 287

二、合理的水浆管理 290

(一)灌溉 291

(二)烤田 293

(三)排水 300

三、施用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310

四、水旱轮作,改善土壤性质 315

五、合理耕作,加速土壤熟化 318

第七章 南方水稻土的特点和特殊问题 332

第一节 南方水稻土的特点 332

一、类型复杂性和多样性 332

二、性状的特异性 334

三、利用管理上的特殊性 340

第二节 冬水田 340

一、冬水田的肥力分析 340

二、冬水田的管理和利用 343

第三节 红壤地改辟稻田 347

一、红壤地改辟稻田的现况 347

二、改水田过程中土壤性状的变化 348

三、新辟稻田水稻黄叶黑根问题 350

四、旱改水夺高产的技术措施 354

一、次生潜育化的概念和危害 357

第四节 次生潜育化 357

二、次生潜育化的特点 359

三、次潜水稻土的形成条件 362

(一)环境条件的影响 362

(二)土壤内排水条件 362

(三)重灌轻排管水不科学 363

(四)耕作制度不适应 364

(五)土壤性质不良 364

四、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防治 365

(一)水利措施 365

(二)耕作措施 365

(三)管理措施 366

一、石灰 367

(一)稻田施用石灰的作用 367

第五节 特种肥料 367

(二)影响石灰肥效的因素 368

(三)施用方法 368

二、硫肥 369

(一)硫肥的使用和增产效果 369

(二)我国南方土壤硫素状况 371

(三)施用方法 373

三、农盐 375

第八章 水稻土施肥 378

第一节 有机肥料 381

一、农家肥 382

二、绿肥 382

三、腐殖酸类肥料 385

四、稻草利用 386

五、提高有机肥效果的方法 389

第二节 氮、磷、钾和硅的化学肥料 391

一、氮肥 393

(一)氮的生理效应 393

(二)水稻土氮素的供应状况 395

(三)氮肥的施用技术 397

二、磷肥 406

(一)磷的生理效应 406

(二)水稻土磷素的供应状况 407

(三)提高磷肥有效性的方法 411

三、钾肥 419

(一)钾的生理效应 419

(二)水稻土钾素的供应状况 423

(三)钾肥的施用技术 427

四、硅肥 431

(一)硅的生理效应 431

(二)土壤中硅的基本状况 434

(三)硅肥的种类和施用方法 437

第三节 微量元素肥料 438

一、硼肥 439

(一)硼的生理效应 439

(二)土壤中硼的状况 439

(三)硼肥种类和施用技术 441

二、锌肥 442

(一)锌的生理效应 442

(二)土壤中锌的状况 443

(三)锌肥施用方法 445

三、钼肥 446

(一)钼肥的生理效应 446

(二)土壤中钼的状况 448

(三)钼肥的施用方法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