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结论 1
1.1 大学生就业制度沿革 1
1.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1
目录 1
1.1.2 改革开放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3
1.2 就业展望 4
1.2.1 2020年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4
1.2.2 2020年前我国的就业对策 7
1.2.3 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 11
1.3.1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3
1.3 大学生就业教育 13
1.3.2 大学生就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15
1.3.3 本教程培训内容和目的 19
第2章 劳动就业 22
2.1 劳动就业概述 22
2.1.1 劳动就业与就业者 22
2.1.2 就业是独立生存的需要 24
2.1.3 就业之路四通八达 24
2.2 就业意识 26
2.2.1 就业意识的意义 26
2.2.2 就业意识的形成 27
2.2.3 树立合理的就业意识 31
2.3 就业结构 35
2.3.1 就业结构的含义 35
2.3.2 研究就业结构的意义 36
2.3.3 就业结构的规律性 38
2.3.4 我国的就业结构 40
2.4 我国的就业制度 43
2.4.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44
2.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 45
2.5 劳动就业的方针和原则 47
2.6.1 一般政策 49
2.6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49
2.6.2 具体政策 50
2.6.3 毕业生的派遣 52
2.7就业市场 53
2.7.1 就业市场概况 54
2.7.2 毕业生就业市场展望 57
2.8 人事代理 58
2.8.1 人事代理概述 58
2.8.2 人事代理的有关规定 60
3.1.1 职业概述 62
3.1 职业 62
第3章 职业 62
3.1.2 职业分类 64
3.1.3 职业展望 67
3.2 职业道德 69
3.2.1 职业道德概述 69
3.2.2 职业道德的作用 71
3.3 职业的杜会评价 74
3.3.1 职业评价的意义 74
3.3.2 就业方向评价 75
3.3.3 具体职业评价 76
3.4 职业理想 80
3.4.1 职业理想概述 80
3.4.2 职业理想的定位 82
3.5 职业资格认证 86
3.5.1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86
6.4.2 创新素质是现代人才的特征 88
3.5.2 其他职业资格认证 88
3.6 自我评价 89
3.7 职业选择 93
3.7.1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93
3.7.2 职业选择的原则 97
3.7.3 职业选择的方法 101
3.7.4 警惕职业选择的误区 111
3.8.1 关于人才测评 115
3.8 择业测试 115
3.8.2 关于职业倾向测验 117
第4章 就业法律基础 121
4.1 概述 121
4.2.1 《民法通则》概要 122
4.2 民法通则 122
4.2.2 公民(自然人) 123
4.2.3 法人 125
4.3.1 劳动法概要 127
4.3 劳动法 127
4.3.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29
4.3.3 劳动合同 130
4.3.4 劳动争议 131
4.3.5 劳动保险 133
4.4 仲裁法 134
4.5 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135
4.5.1 概述 135
4.5.2 各级领导的职责分工 138
4.6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41
4.7 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规定 142
4.8 其他法规 143
4.8.1 国家部委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法规 143
4.8.2 针对外来人才就业的一些地方政策 145
第5章 用人单位 148
5.1 用人单位概述 148
5.2 企业单位 149
5.2.1 公有制企业 151
5.2.2 非公有制企业 153
5.3 国家机关 156
5.4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157
5.5.1 一般用人单位的招聘 159
5.5 用人单位的招聘 159
5.5.2 国家公务员的招录 162
5.5.3 外资企业的招聘 164
第6章 择业者素质 166
6.1 素质概述 166
6.1.1 素质的定义和结构 166
6.1.2 素质的特性和功能 168
6.1.3 择业者素质 169
6.1.4 个人素质在就业中的作用 171
6.2 思想道德素质 172
6.2.1 思想政治素质 172
6.2.2 道德素质 174
6.2.3 法律素质 176
6.2.4 人文素质 177
6.3 智能素质 179
6.3.1 科学技术素质 179
6.3.2 思维素质 181
6.4 创新素质 184
6.4.1 创新素质概述 184
6.5 身体心理素质 189
6.5.1 身体素质 190
6.5.2 心理素质 191
6.6 审美素质 196
6.6.1 美的概念 196
6.6.2 审美 200
6.6.3 审美素质 201
第7章 择业的主要环节 203
7.1 概述 203
7.2.1 择业信息 204
7.2 择业信息的获取与选用 204
7.2.2 择业信息的获取 205
7.2.3 择业信息的选用 207
7.3 求职信(应聘书) 209
7.3.1 求职信(应聘书)的内容 209
7.3.2 注意事项 210
7.3.3 求职信(应聘书)范例 212
7.4 简历 214
7.4.1 怎样写简历 214
7.4.2 注意事项 216
7.4.3 简历范例 218
7.5 笔试 221
7.5.1 笔试概述 221
7.5.2 笔试的准备 222
7.5.3 笔试方法 224
7.5.4 笔试注意事项 226
7.6 面试 226
7.6.1 面试概述 226
7.6.2 面试内容 228
7.6.3 面试的准备和实践 231
7.7.1 签约 238
7.7 签约 238
7.7.2 就业协议书 239
7.7.3 劳动合同 240
7.8 报到 242
第8章 立足新职谋求发展 244
8.1 实现角色转换 244
8.1.1 社会角色 244
8.1.2 学生与职工 245
8.1.3 学生转向职工 246
8.2.1 融入新环境 248
8.2 适应新环境 248
8.2.2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52
8.3 谋求进一步发展 254
8.3.1 立足现实 254
8.3.2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255
8.3.3 职业发展策略 257
附录1 教育部所属高校2000年毕业生就业率 262
附录2 职业倾向系列测验 264
附录3 国内就业网站摘览 271
附录4 劳动合同范例 273
主要参考书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