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3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加)George Wypych主编;范耀华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643208
  • 页数:129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1章绪论 1

参考文献 3

第2章指导溶剂使用的基本原理 5

2.1溶剂对化学体系的影响 5

2.1.1历史概貌 5

2.1.2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分类 7

2.1.2.1静电作用 8

2.1.2.4排斥 9

2.1.2.3色散 9

2.1.2.2极化 9

2.1.2.5特殊的相互作用 10

2.1.2.6疏水的相互作用 11

2.1.3溶剂效应的模拟 12

2.1.3.1计算机模拟 13

2.1.3.2连续介质模型 14

2.1.3.3空穴表面 15

2.1.3.4超分子模型 16

2.1.3.5应用实例 17

2.1.4.1溶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0

2.1.4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20

2.1.4.2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1

2.1.4.3应用实例 22

2.1.5溶剂的催化效应 23

参考文献 25

2.2溶剂的分子设计 27

2.2.1分子设计和分子群设计 27

2.2.2从预测到设计 28

2.2.3预测方法中的改进 28

2.2.5设计的模型体系和范例 29

2.2.4分子模拟的作用 29

参考文献 31

附录 31

2.3溶剂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 32

2.3.1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体积 32

2.3.2沸点和冰点 33

2.3.3密度 35

2.3.4折射率 35

2.3.5蒸气密度和压力 36

2.3.6溶剂的挥发性 37

2.3.7闪点 38

2.3.8燃烧极限 38

2.3.9点火源和自燃温度 39

2.3.10燃烧热(热值) 40

2.3.11熔化热 41

2.3.12电导率 41

2.3.12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 41

2.3.14职业暴露指数 41

2.3.15恶臭极限值 42

2.3.16毒性指标 42

2.3.18需氧量 44

2.3.19溶解度 44

2.3.17臭氧消耗和产生潜能 44

2.3.20其他的有代表性的溶剂性质和指标 45

第3章生产方法、性质和主要用途 49

3.1定义和溶剂分类 49

参考文献 51

3.2溶剂制造方法综述 52

参考文献 55

3.3溶剂的性质 56

3.3.1烃类 56

3.3.1.1脂肪族烃类 56

3.3.1.2芳香烃类 58

3.3.2卤代烃类 59

3.3.3含氮化合物(硝酸酯、腈) 60

3.3.4有机硫化物 61

3.3.5一元醇类 62

3.3.6多元醇类 63

3.3.7酚类 64

3.3.8醛类 64

3.3.9醚类 65

3.3.10乙二醇醚类 66

3.3.11酮类 67

3.3.12酸类 69

3.3.13胺类 70

3.3.14酯类 71

3.3.15所有溶剂的比较分析 72

3.4萜烯 73

3.4.1定义和命名法 73

3.4.2萜烯的发现 74

3.4.3概要 74

3.4.4毒性 74

3.3.5阈限值 75

参考文献 76

4.1.1溶剂的能力 77

第4章控制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一般原理 77

4.1简单溶剂的特性 77

4.1.2一维的溶度参数近似法 78

4.1.3多维方法 84

4.1.4 Hansen的溶解度 86

4.1.5三维二元模型 88

4.1.6溶解度的判据 90

4.1.7溶剂体系的设计 91

参考文献 93

4.2.1一般考虑的问题 94

4.2体系变量对溶解度的影响 94

4.2.2化学结构 96

4.2.3聚合物的链柔性 96

4.2.4交联 97

4.2.5温度和压力 97

4.2.6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99

参考文献 100

4.3极性溶剂化动力学:理论和模拟 100

4.3.1引言 100

4.3.2溶剂化动力学的连续介电学说 101

4.3.3溶剂化动力学的线性响应学说 103

4.3.4简单的极性溶剂中的溶剂化的数值模拟:模拟模型 104

4.3.5简单的极性溶剂中的溶剂化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讨论 106

4.3.6在复杂溶剂中的溶剂化 109

4.3.7结论 110

参考文献 110

4.4聚合物溶液的溶剂活度的测定方法 111

4.4.1引言 111

4.4.2必需的热力学方程式 113

4.4.3实验方法,方程式和数据还原 116

4.4.3.1 汽-液平衡(VLE)测定方法 116

4.4.3.1.1 VLE测定的实验设备和程序 117

4.4.3.1.2原始数据的还原 129

4.4.3.1.3 VLE实验方法的比较 132

4.4.3.2其他的测定方法 134

4.4.3.2.1隔膜式渗透压测定法 134

4.4.3.2.2光散射 136

4.4.3.2.3 X射线散射 (. 139

4.4.3.2.4 中子散射 139

4.4.3.2.5超离心机 140

4.4.3.2.6冰点降低测定法(溶剂的冰点降低) 142

4.4.3.2.7液-液平衡(LLE) 142

4.4.3.2.8溶胀平衡 145

4.4.4计算聚合物溶液的溶剂活度的热力学模型 147

4.4.4.1在液相中的残余化学势和活度系数模型 148

4.4.4.2由状态方程计算逸度系数 156

4.4.4.3比较和结论 161

参考文献 162

附录4.4A 169

附录4.4A的参考文献 183

5.1.1.2测定蒸发焓的间接方法 186

5.1.1.1测定蒸发焓的直接方法 186

5.1.1液体的溶度参数的实验测定 186

5.1聚合物和溶剂的溶度参数的试验测定和计算方法及溶度参数数据 186

第5章选定体系的溶解度和溶质的影响 186

5.1.1.3测定蒸气压力的静态和准静态方法 187

5.1.1.4动态方法 187

5.1.2聚合物的溶度参数的实验测定和计算方法 188

参考文献 192

5.2溶度参数的预测 193

5.2.1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193

5.2.2聚合物中的玻璃化转变 194

5.2.2.1玻璃化转变焓 194

5.2.2.2玻璃化转变时Cp的突变 196

5.2.3从热转变焓预测δp 197

参考文献 200

5.3计算溶剂和聚合物的溶度参数的方法 200

参考文献 204

5.4混合溶剂——改变聚合物溶解度的一个方法 205

5.4.1引言 205

5.4.2溶解度——共溶性现象 205

5.4.3新的共溶剂效应(溶解度) 209

5.4.4三元体系的热力学描述(选择性吸附的缔合平衡理论) 210

质量及立构规整度的关系 212

5.4.5选择性吸附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选择性吸附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 212

参考文献 213

5.5混合溶剂体系中溶剂效应的唯象的学说 215

5.5.1 引言 215

5.5.2学说 216

5.5.2.1原理 216

5.5.2.2溶质间效应:溶质-溶质相互作用 216

5.5.2.3溶剂效应:溶质-溶剂相互作用 217

5.5.2.4一般的介质效应——溶剂-溶剂相互作用 218

5.5.2.5总的溶剂效应 218

5.5.3.1溶解度 219

5.5.3应用 219

5.5.3.2表面张力 221

5.5.3.3电子吸收光谱 223

5.5.3.4络合物的生成 224

5.5.3.5化学动力学 226

5.5.3.6液相色谱法 228

5.5.4解释 228

5.5.4.1模糊点和反常 228

5.5.4.2改进的推导 229

5.5.4.3参数估算值的说明 229

5.5.4.4混杂的效应 230

5.5.5注释和参考文献 232

第6章溶胀 233

6.1交联弹性体在溶剂中溶胀的动力学现代观点 233

6.1.1引言 233

6.1.2弹性聚合物层面溶胀的公式化 233

6.1.3层面溶胀的扩散动力学 236

6.1.4弹性聚合物溶胀动力学的实验室研究 239

6.1.5结论 241

参考文献 242

6.2在双溶剂中的平衡溶胀 242

6.3交联聚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胀数据 249

参考文献 249

6.4结构对平衡溶胀的影响 252

参考文献 256

第7章溶剂的传递现象 257

7.1扩散、溶胀和干燥简介 257

7.1.1扩散 257

7.1.2溶胀 261

7.1.3干燥 264

7.2.1.1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 269

7.2.1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学及起泡动力学 269

7.2聚合物溶液的沸腾与起泡动力学 269

参考文献 269

7.2.1.2气泡与聚合物液体的动态相互作用 275

7.2.2聚合物过热溶液中气泡的热力增长 281

7.2.3大分子液体的沸腾 285

参考文献 290

7.3涂覆膜的干燥 292

7.3.1简介 292

7.3.2干燥原理 294

7.3.2.1 同时进行的热量和质量传递 294

7.3.2.3热量和质量传递系数 295

7.3.2.2气液平衡 295

7.3.2.4涂层干燥速率的预测 297

7.3.2.5 CDRP和FDRP干燥速率期的干燥方式 298

7.3.3涂覆膜干燥速率的测定 299

7.3.3.1热重分析法 300

7.3.3.2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法 302

7.3.3.3使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分析总烃含量的高空气流速 303

干燥实验 303

7.3.3.4在生产规模的干燥器中测定干燥速率 305

7.3.4.1涂层膜干燥的相分离 308

7.3.4其他 308

7.3.4.2干燥缺陷 309

7.3.4.2.1 内部应力引起的缺陷 309

7.3.4.2.2由表面张力引起的缺陷 312

7.3.4.2.3空气流动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缺陷 313

7.3.4.3在多段干燥器中爆炸低限(LEL)的控制 313

7.3.5符号表 314

参考文献 316

第8章在溶剂和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18

8.1作为相互作用的分子的集合体的溶剂和溶质 318

8.2量子模型的基本的简化 319

8.3簇展开式 321

8.4双体的相互作用能:二聚物 322

8.4.1二聚物相互作用的分解:变分方法 323

8.4.2基集叠加的误差和配衡修正 328

8.4.3微扰理论方法 330

8.4.4 △E的独立的分量的模拟 334

8.4.5刚性单体限制的放松 340

8.5三体的和多体的相互作用 342

8.6相互作用势的种类 345

8.7.1物理的模型 349

8.7纯液体和溶液的理论的和计算的模拟 349

8.7.1.1积分方程方法 352

8.7.1.2微扰理论 352

8.7.2计算机模拟 355

8.7.2.1 Car-Parrinello直接的量子力学模拟 356

8.7.2.2半经典的模拟 357

8.7.3连续介质模型 363

8.7.3.1QM-BE方法:有效的哈密顿算子 365

8.8模拟的实际应用 368

8.9液体表面 372

8.9.1液体表面的基本类型 373

8.9.2表面对主体的比率大的作用 375

8.9.3使用相互作用势的界面研究 376

参考文献 379

第9章混合溶剂 383

9.1引言 383

9.2混合溶剂组分之间的相互化学作用 383

9.2.1同分子缔合过程 383

9.2.2随变和互变平衡,异构化反应 384

9.2.3异分子缔合 384

9.2.6组分间反应 385

9.2.4异分子缔合物的离子化 385

9.2.5电离(离子缔合) 385

9.2.7相互作用的交换反应 386

9.2.8混合溶剂组分的两性现象 386

9.2.8.1氢酸的两性现象 386

溶剂手册 386

9.2.8.2 L酸的两性现象 386

9.2.8.3在H酸和L酸体系中的两性现象 386

9.3混合溶剂的物理性质 387

9.3.1混合溶剂组成的表示方法 387

9.2.8.4在胺-胺二元溶液中的两性现象 387

9.3.1.1介电常数 388

9.3.1.2粘度 390

9.3.1.3密度和摩尔体积 391

9.3.1.4导电性 391

9.3.2组分间有化学反应的混合溶剂的物理性质 392

9.3.2.1介电常数 392

9.3.2.2粘度 393

9.3.2.3密度和摩尔体积 394

9.3.2.4导电性 395

9.3.3.1质子自迁移常数 397

9.3.3混合溶剂的化学性质 397

9.3.3.2溶剂化能力 398

9.3.3.3给体和受体的性质 399

9.4混合溶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99

9.4.1简述 399

9.4.2混合溶剂对同分子缔合过程平衡位置的影响 400

9.4.3混合溶剂对构象异构体平衡的影响 401

9.4.4溶剂对异分子缔合过程的影响 402

9.4.4.1选择性溶剂化,再溶剂化 407

9.4.5混合溶剂对离子缔合过程的影响 413

9.4.6溶剂对交换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 417

9.4.7混合溶剂对络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 420

9.5混合溶剂对化学平衡热力学的影响 421

参考文献 425

第10章酸碱相互作用 427

10.1酸碱相互作用的一般概念 427

10.2.1酸碱相互作用的现代观点 431

10.2.1.1酸碱分子相互作用的特性 431

10.2.1.1.1最初的Lewis定义 431

1O.2聚合物/溶剂酸碱相互作用效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集作用的关联 431

参考文献 431

10.2.1.1.2酸碱反应的分子轨道方法 432

10.2.1.1.3氢键 433

10.2.1.2酸碱相互作用力的定量测定 433

10.2.1.2.1扰动理论 433

10.2.1.2.2硬-软酸碱(HSAB)原则 434

10.2.1.2.3密度函数理论 434

10.2.1.2.4离子性和共价性的影响,Drago的观点 435

10.2.1.2.5酸碱相互作用的两性效应,Gutmarm数 436

10.2.2聚合物-溶剂相互作用对有规立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集的影响 437

10.2.2.1有规立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集 437

10.2.1.2.6光谱测定法,Fowkes的方法 437

10.2.2.2溶剂络合力及其酸碱性质的关系 438

10.2.3溶剂的性质对常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α和β-松弛的影响 439

10.2.3.1简介 439

10.2.3.2介电光谱的结果 439

10.2.4总结评论 440

参考文献 440

10.3基于纯溶剂尺度的溶剂效应 441

引言 441

10.3.1溶剂效应,一般的和特殊的贡献 441

10.3.2借助探针/同态像模型的分子环境的表征 442

10.3.3单参数溶剂尺度 443

10.3.3.1溶剂的离子化力尺度或Y尺度 443

10.3.3.2 G值(Allerhand和Schleyer) 444

10.3.3.3ET(30)尺度(Dimroth和Reichardt) 444

10.3.3.4 Py尺度(Dong和Winnick) 445

10.3.3.5 Z尺度(Kosower) 445

10.3.3.6 XR尺度(Brooker) 446

10.3.3.7Ф尺度(Dubois和Bienvenüe) 446

10.3.3.8S′尺度(Drago) 446

10.3.4溶剂的极性:SPP尺度 447

10.3.5溶剂的碱性:SB尺度 454

10.3.6溶剂的酸性:SA尺度 455

10.3.7.1其他的溶剂尺度 457

10.3.7纯粹的SPP、SA和SB尺度的应用 457

10.3.7.2溶剂效应的处理 460

10.3.7.2.1分光光度计 460

10.3.7.2.2动力学 462

10.3.7.2.3电化学 463

10.3.7.2.4热力学 463

10.3.7.3溶剂混合物,了解优先溶剂化模型 464

参考文献 465

10.4.1.1 Lewis定义 467

10.4离子溶剂中的酸碱平衡 467

10.4.1用于描述离子介质中给体-受体相互作用的酸碱定义 467

10.4.1.2 Lux-Flood定义 468

10.4.2作为酸碱相互作用介质的离子熔体的特点 468

10.4.2.1氧含量少的介质 469

10.4.2.2含氧熔体 469

10.4.2.3离子溶剂组成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470

10.4.3基于离子熔体的溶液酸度值的估计方法 472

10.4.4有关在离子熔体中均相的酸碱反应的研究 473

10.4.4.1硝酸盐熔体 473

10.4.4.2硝酸盐熔体 475

10.4.4.3硅酸盐熔体 476

10.4.4.4 KCl-NaCl等摩尔混合物 476

10.4.4.5其他碱性卤化物熔体 478

10.4.5熔体与气态酸和碱的反应 479

10.4.5.1熔融的卤化物的高温水解 479

10.4.5.2从熔体中脱除氧化物杂质 480

参考文献 481

第11章溶剂的电子效应和电效应 484

11.1在凝聚态介质中化合物电子和振动光谱溶剂效应的理论处理 484

11.1.1引言 484

11.1.2分子的电子-振动光谱的溶剂空穴效应的理论处理 489

11.1.3溶剂静电极化对分子的电子-振动光谱影响的理论处理 491

11.1.4溶剂色散对分子的电子-振动光谱影响的理论处理 506

11.1.5用超分子方法处理凝聚介质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08

参考文献 511

11.2对光吸收及辐射速率常数的介电溶剂效应 513

11.2.1 Chako关联式或Lorentz-Lorentz校正 513

11.2.2椭圆体形空穴的普适局域场因子 513

11.2.3介质溶剂对辐射速率常数的影响 515

参考文献 515

12.1.1流变性质 516

第12章溶剂、溶液和从溶液中所得产物的其他性质 516

12.1流变性质、聚集、渗透率、分子结构、结晶度以及其他受溶剂影响的性质 516

参考文献 520

12.1.2聚集 520

参考文献 524

12.1.3渗透性 524

参考文献 528

12.1.4分子结构和结晶度 528

参考文献 530

12.1.5其他一些受溶剂影响的性质 530

参考文献 534

12.2.2在溶液中多聚糖的结构和构象 535

12.2.2.1化学结构 535

12.2在不同溶剂中多聚糖链的构象 535

12.2.1引言 535

12.2.2.2溶液中链的构象 536

12.2.3溶剂影响低聚糖构象平衡的实验依据 538

12.2.4溶剂对糖构象平衡影响的理论计算 542

12.2.4.1经典的分子力学方法 542

12.2.4.2分子动力学方法 546

12.2.5溶剂对多糖链尺寸及构象的影响 547

12.2.6.1 多聚糖聚合电解质的实验性能 (. 550

12.2.6溶剂对带电多聚糖的影响及聚合电解质模型 550

12.2.6.2 Haug和Smidr?d参数;盐对链尺寸的影响 551

12.2.6.3 Manning的统计热力学的带相反电荷离子-聚合理论 552

12.2.6.4带电多聚糖的构象计算 554

12.2.7结论 555

参考文献 555

第13章溶剂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活性的影响 558

13.1溶剂对化学活性的影响 558

13.1.1引言 558

13.1.2介电方法 558

13.1.3化学方法 559

13.1.4介电方法和化学方法的比较 562

13.1.5与经验溶剂参数有关的概念问题 563

13.1.6物理方法 565

13.1.7近期研究的几个要点 571

13.1.8表象方法的未来 586

参考文献 587

13.2溶剂对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影响 590

13.2.1引言 590

13.2.2.2增长反应 591

13.2.2.1引发反应 591

13.2.2均聚合作用 591

13.2.2.3转移反应 592

13.2.2.4终止反应 592

13.2.3共聚合作用 592

13.2.3.1极性效应 593

13.2.3.1.1基本机理 593

13.2.3.1.2共聚合反应模型 593

13.2.3.2官能团-溶剂络合物 594

13.2.3.2.1基本机理 594

13.2.3.1.3极性效应在增长反应中的证据 594

13.2.3.2.2共聚反应模型 595

13.2.3.2.3实验证据 595

13.2.3.3单体-溶剂络合物 597

13.2.3.3.1引言 597

13.2.3.3.2单体-单体络合物参加模型 597

13.2.3.3.3单体-单体络合物离解模型 600

13.2.3.3.4特殊的溶剂效应 601

13.2.3.4 Bootstrap模型 601

13.2.3.4.1基本机理 601

13.2.3.4.2共聚反应模型 602

13.2.3.4.3实验证据 603

13.2.4结束语 604

参考文献 605

13.3有机溶剂在相转移催化中的作用 607

13.3.1两相相转移催化反应 610

13.3.1.1有机溶剂极性及其反应的理论分析 610

13.3.1.2在各种反应体系中有机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612

13.3.1.3有机溶剂对其他催化反应的影响 617

13.3.1.4在各种反应体系中有机溶剂和水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626

13.3.1.5有机溶液对其他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影响 629

13.3.1.6对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其他影响 630

13.3.2三相反应(三相催化) 632

13.3.2.1 固体聚合物(亲水性)与有机溶剂的相互作用 632

13.3.2.2三相催化中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634

13.3.2.3三相催化中有机溶剂和水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637

参考文献 638

13.4聚合溶剂对芳香族聚酰胺-酰亚胺的化学结构和固化处理的影响 641

13.4.1 引言 641

13.4.2溶剂对PAI化学结构的影响 642

13.4.2.1PAI的酰亚胺和酰胺键含量 642

13.4.3.2经退火处理PAI的固化 644

13.4.3.1 热处理后的PAI化学结构 644

13.4.3溶剂对热处理后的PAI固化的影响 644

13.4.2.2特性粘数和羧基含量 644

13.4.4结论 646

参考文献 646

第14章溶剂在各类产业中的用途 647

14.1粘合剂和密封剂 647

参考文献 650

14.2航空航天 651

14.3沥青配料 653

参考文献 653

参考文献 654

14.4生物技术 654

14.4.1微生物生产方法中的溶剂 654

14.4.1.1引言 654

14.4.1.2有机溶剂的毒性 657

14.4.1.3耐受溶剂的细菌 658

14.4.1.4利用耐溶剂的微生物进行生物化学转化 660

参考文献 661

14.4.2.2.2溶剂对微生物毒性的机理 662

14.4.2.2溶剂对微生物的毒性 662

14.4.2.2.1微生物与溶剂的范围 662

14.4.2抗溶剂的微生物 662

14.4.2.1引言 662

14.4.2.3微生物对溶剂的适应——抗溶剂微生物 663

14.4.2.3.1抗溶剂微生物的系列 663

14.4.2.3.2微生物对溶剂的适应机理 664

14.4.2.4在环境与工业中的溶剂与微生物——例子 664

14.4.2.4.1.2抗生作用,微生物测试系统 665

14.4.2.4.1.3工业过程 665

参考文献 665

14.4.2.4.1.1生物薄层、生物污垢、生物腐蚀 665

14.4.2.4.1例子 665

14.4.3为有机介质中的酶反应选择溶剂 667

14.4.3.1引言 667

14.4.3.2有机溶剂的分类 667

14.4.3.3溶剂参数对有机介质中酶反应特征的影响 668

14.4.3.4受有机溶剂影响的酶性质 669

14.4.3.5结束语 672

参考文献 673

14.5卷材涂层 673

参考文献 674

14.6化妆品与个人防护用品 674

14.7.1.1干洗的历史 675

14.7.1干洗 675

参考文献 675

14.7干洗——纺织品在溶剂中的处理 675

14.7.1.2干洗的基础 676

14.7.1.3织物在溶剂与水中的行为 677

14.7.1.4干洗中总污物的清除 677

14.7.1.5干洗中洗涤剂的活性 678

14.7.1.6干洗工序 679

14.7.2.1干洗中去除污渍 681

14.7.2.2除污渍剂 681

14.7.2除污渍 681

14.7.1.7干洗中溶剂的循环 681

14.7.2.3除污渍工序 682

14.7.3纺织品的精整工序 683

14.7.3.1防水处理 683

14.7.3.2缩绒毡合 683

14.7.3.3抗静电精整 683

14.8电子工业——用于清洗的无氯氟烃替代物 683

14.8.1 电子工业中的清洗要求 683

14.8.2有效的替代品 685

14.8.2.1.2用碱性水基介质的清洗 686

14.8.2.1.1用脱离子水清洗 686

14.8.2.1水基系统及其优点与缺点 686

14.8.2.1.3含有水溶性有机成分的水基清洗剂 687

14.8.2.1.4水基的用MPC(R)技术的清洗剂 687

14.8.2.1.5水性清洗剂的优缺点 688

14.8.2.2基于无卤素溶剂的半含水清洗剂及其优点与缺点 689

14.8.2.2.1水不溶清洗液 689

14.8.2.2.2水溶性水基清洗剂 689

14.8.2.2.3半水性清洗液的优缺点比较(+,-) 689

14.8.2.3.2挥发性硅氧烷 690

14.8.2.3.3氯代烃溶剂 690

14.8.2.3.1异丙醇 690

14.8.2.3其他溶剂基清洗系统 690

14.8.2.3.4 1-溴丙烷 691

14.8.2.3.5烷氧基丙醇 691

14.8.2.3.6氢氟化醚 691

14.8.2.3.7溶剂基清洗剂的优缺点 691

14.8.3清洗工具与附件 691

14.8.3.1清洗底物和污染 692

14.8.3.2模板与清洗剂的相容性 692

14.8.3.3各种清洗介质 693

14.8.3.5模板清洗所用的清洗设备 695

14.8.3.4手工清洗对自动清洗之比较 695

14.8.3.6在筛网印刷机内清洗模板 697

14.8.3.7总结 697

14.8.4用于清洗PCB的清洗剂与工艺 697

14.8.4.1焊剂清除与水基方法 697

14.8.4.1.1无清洗方法的限度 697

14.8.4.1.2不同清洗介质与清洗方法 698

14.8.4.1.3半水基清洗 698

14.8.4.1.4在空中喷淋清洗设备中的水基清洗 698

14.8.4.2从印刷线路板上清除焊剂——无水清洗方法 699

14.8.4.2.1使用氢氟醚类联合共溶剂的无水清洗方法 700

14.8.4.2.2在密闭的单室蒸汽除焊剂系统中应用的无水清洗法 701

14.8.5评估的标准与清洗结果的评定 701

14.8.6不同清洗方法的成本比较 703

参考文献 703

14.9金属制品 704

参考文献 706

14.10食品工业——抽提植物油的溶剂 706

14.10.1引言 706

14.10.2法规的关切 707

14.10.2.1.1空气中污染物标准(29 CFR 1910.1000) 708

14.10.2.1工作场所规则 708

14.10.2.1.2危险通讯标准(HCS)(29 CFR 1910.1200) 709

14.10.2.1.3工艺安全管理(PSM)标准(29 CFR 1910.119) 709

14.10.2.2环境规则 710

14.10.2.2.1清洁空气法(CAA;42U.S.Code 7401以及下列等) 711

14.10.2.2.2清洁水法案(CWA;33 U.S.Code 1251以及下列等) 713

14.10.2.2.3资源节约与再生法案(RCRA;42U.S.Code 6901以及下列等) 713

14.10.2.2.5毒物控制法案(TSCA;15 U.S.Code 2601以及下列等) 714

以及下列等) 714

14.10.2.3食品安全 715

14.10.3溶剂抽提法 716

14.10.3.1抽提前准备工作 716

14.10.3.2油的抽提 718

14.10.3.3粗制油加工 718

14.10.4为提高抽提效率对溶剂的研究回顾 719

14.10.4.1烃溶剂 720

14.10.4.1.1烃类的命名、结构、组成与性质 721

14.10.4.1.2精选的烃溶剂的表现 721

14.10.5未来趋势 724

参考文献 724

14.12无机化学工业 727

参考文献 727

14.11地面运输 727

参考文献 728

14.13钢铁工业 728

参考文献 729

14.14木材与木制品——木材防腐处理:溶剂的重要性 729

14.14.1一般情况 729

14.14.2溶剂的作用 730

14.14.2.1来源 730

14.14.2.2技术与环境方面 731

参考文献 731

14.15医疗用途 731

参考文献 732

14.16金属铸造 733

参考文献 733

14.17机动车辆组装 734

参考文献 735

14.18有机化学工业 736

14.19.1建筑表面涂料与溶剂 737

14.19油漆与涂料 737

14.19.1.1概况 737

参考文献 737

14.19.1.2技术方面与涂料的性质 738

14.19.1.2.1混凝土涂层材料 738

14.19.1.2.2金属上的涂层材料 739

14.19.1.2.3其他涂层材料 740

14.19.2.1简介 742

14.19.2水基涂料用的聚凝溶剂的最新进展 742

14.19.2.2水基涂层 742

参考文献 742

14.19.2.3乳化聚合物 743

14.19.2.4聚凝溶剂的功用 743

14.19.2.5.4蒸发速率 744

14.19.2.5.3冰点 744

14.19.2.5.5气味 744

14.19.2.5.6色泽 744

14.19.2.5.2水溶解度 744

14.19.2.5.1水解稳定性 744

14.19.2.5聚凝剂的性质 744

14.19.2.5.10生物降解性 745

14.19.2.5.9物理性质的改进 745

14.19.2.5.11安全 745

14.19.2.6聚凝溶剂的比较 745

14.19.2.5.8掺兑 745

14.19.2.5.7聚凝功效 745

14.19.2.7二元酸酯聚凝剂的最新进展 746

14.20石油炼制工业 746

14.21.1 在药物(DS)与药品(DP)生产中溶剂的应用 748

14.21医药工业 748

14.21.1.1简介 748

参考文献 748

14.21.1.2.1 中间物合成、药物与赋形剂 749

14.21.1.2.1.1概说 749

14.21.1.2在医药生产中溶剂在何处使用? 749

14.21.1.2.1.4用于结晶过程中的溶剂 750

14.21.1.2.1.3作为反应介质的溶剂 750

14.21.1.2.1.5用于抽提与制备色谱的溶剂 750

14.21.1.2.1.2纯度标准 750

14.21.1.2.1.6.1来自溶剂起源或制造过程的杂质 751

14.21.1.2.1.6.2杂质来自运输中的容器 751

14.21.1.2.1.6溶剂中含有杂质的性质与来源 751

14.21.1.2.1.6.4变性剂 752

14.21.1.2.1.6.5在化学反应中溶剂的转化 752

14.21.1.2.1.6.3稳定剂 752

14.21.1.2.2.1概要 753

14.21.1.2.2.2应用区域 753

14.21.1.2.2药品 753

14.21.1.3.1.2副反应 754

14.21.1.3.1.3对稳定性的后果 754

14.21.1.3.1.1低挥发性杂质的浓缩 754

14.21.1.3.1.4溶剂纯度与结晶 754

14.21.1.3.1.4.1 溶剂的性质与质量对结晶的影响 754

14.21.1.3.1原料(中间体、药物、赋形物) 754

14.21.1.3溶剂的性质与质量对原料与药品的物化特性的影响 754

14.21.1.2.2.3质量应该是什么? 754

14.21.1.3.1.4.2.2.1吸留的溶剂 755

14.21.1.3.1.4.2.2结晶内部的溶剂 755

14.21.1.3.1.4.2.2.2溶剂化物 755

14.21.1.3.1.4.2.2.3笼形包合物 755

14.21.1.3.1.4.2.1结晶之外的溶剂 755

14.21.1.3.1.4.2溶剂-固体的缔合作用/总观点 755

14.21.1.3.2药品 756

14.21.1.3.2.1溶剂含有杂质的相互作用 756

14.21.1.4对溶剂制定规格 757

14.21.1.4.1用于原料生产的溶剂 757

14.21.1.3.3结论 757

14.21.1.3.2.2与容器的相互作用 757

14.21.1.3.2.3在固体给药剂型生产中溶剂化物的生成 757

14.21.1.4.2用于药品生产的溶剂 759

14.21.1.5溶剂的质量与分析 760

14.21.1.5.1用于光谱学的溶剂的质量 762

14.21.1.5.2用于色谱的溶剂的质量 762

14.21.1.5.3用于滴定分析法的溶剂的质量 762

14.21.1.6结论 762

参考文献 763

14.21.2医药上与环境上应用的共溶性预测 763

14.21.2.1简介 763

14.21.2.2在医药科学与工业中共溶性的应用 764

14.21.2.3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共溶性的应用 765

14.21.2.4实验观察 766

14.21.2.5在均质液体系统中预测共溶性 768

14.21.2.6在非理想液体混合物中预测共溶性 771

14.21.2.7总述 776

参考文献 777

14.22聚合物与人造纤维 778

参考文献 781

14.23印刷工业 782

参考文献 783

14.24纸浆与纸 784

参考文献 785

14.25橡胶与塑料 785

14.26.1简介 786

14.26在造船业与修船业中溶剂的使用 786

14.26.2造船与修船操作 786

参考文献 786

14.26.4用有机溶剂的清洗操作 787

14.26.4.1表面准备与原始腐蚀防护 787

14.26.3涂层操作 787

14.26.4.2涂漆后的清洗操作 788

14.26.4.3设备项目与组件的维护清洗 790

14.26.5船用涂料 790

14.26.6船用涂料的稀释 791

14.26.7溶剂排放 791

14.26.8溶剂废物 793

14.26.9减少溶剂的用量、排放与浪费 793

14.26.10对清洗溶剂的法规与指南 794

参考文献 795

14.27石材、陶土、玻璃与混凝土 796

参考文献 797

14.28纺织工业 797

参考文献 798

14.29运输设备清洗 798

参考文献 799

14.30水的输送 799

14.31木质家具 799

参考文献 799

参考文献 801

14.32总结 801

15.1溶剂分析的标准方法 807

15.1.1碱度和酸度 807

第15章溶剂的检测和检验方法 807

15.1.4沸点 808

15.1.3生物降解的可能性 808

15.1.5溴指数 808

15.1.2自燃温度 808

15.1.8颜色 809

15.1.7洗涤溶剂 809

15.1.9腐蚀(溶剂的影响) 809

15.1.6热值 809

15.1.11稀释比 810

15.1.12溶解和萃取 810

15.1.10密度 810

15.1.14环境应力裂纹 811

15.1.15蒸发速率 811

15.1.13电性质 811

15.1.16燃烧极限 812

15.1.17闪点 812

15.1.20气相色谱 813

15.1.19卤代溶剂中的游离卤素 813

15.1.21标志 813

15.1.18冰点 813

15.1.23涂料——与溶剂相关的标准 814

15.1.24 pH 814

15.1.22气味 814

15.1.25纯度 815

15.1.26折射率 816

15.1.29溶剂在土壤中的分配 817

15.1.28溶解度 817

15.1.30溶剂萃取 817

15.1.27残余溶剂 817

15.1.33蒸气压 818

15.1.32持续燃烧 818

15.1.34粘度 818

15.1.31规格 818

15.1.3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VOC) 819

参考文献 820

15.2.1用呼吸监测来评定对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接触 827

15.2.1.1呼吸监测原理 827

15.2溶剂分析的特殊方法 827

15.2.1.2生物监测样品的类型 828

15.2.1.3呼吸生理学原理 829

15.2.1.3.1换气 829

15.2.1.3.2分配系数 830

15.2.1.3.3气体交换 831

15.2.1.4呼出空气样品的类型 831

15.2.1.5呼吸采样的方法论 832

15.2.1.6何时适于进行呼吸监测? 835

15.2.1.7呼吸监测示例 835

15.2.1.7.1四氯乙烯 836

15.2.1.7.2苯乙烯 838

参考文献 840

15.2.2.1引言 841

15.2.2.2毒性的定义 841

15.2.2用细菌测定毒性的简单试验 841

15.2.2.4检测过的化学品 845

15.2.2.5与其他测试方法的比较 850

15.2.2.7二价阳离子的毒性 853

15.2.2.6有毒的除莠剂 853

15.2.2.8存在EDTA情况下有机物的毒性 854

15.2.2.9染料还原机制 855

15.2.2.10摘要 856

参考文献 856

15.2.3用改进的GC法评价晶体结构和干燥条件对药物中残留溶剂 858

含量的影响 858

15.2.3.1测定残留溶剂方法的描述 858

15.2.3.2应用:晶体结构和干燥条件对残留溶剂含量的影响 859

15.2.3.2.1第一个例子:扑热息痛的单晶颗粒 860

15.2.3.2.2第二个例子:眠尔通和布洛芬多晶颗粒 863

15.2.3.2.3第三个例子:扑热息痛多晶颗粒 865

参考文献 867

第16章产品中的残留溶剂 868

16.1各种产品中的残留溶剂 868

16.2.1 引言 871

16.2药物中的残留溶剂 871

16.2.2为什么我们应该查找残留溶剂 871

参考文献 871

16.2.2.1改进对药品的满意程度 872

16.2.2.2改善原料药及成品药的物理-化学性质 872

16.2.2.5作为毒性的来源 873

16.2.2.4作为法院使用的工具 873

16.2.2.5.1概述 873

16.2.2.3药物与包装材料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873

16.2.2.5.2.2与溶剂有关的病理学 874

16.2.2.5.2.1有关代谢作用的问题 874

16.2.2.5.2.2.1剧烈毒性 874

16.2.2.5.2.2.2长期毒性 874

16.2.2.5.2溶剂毒理学简述 874

16.2.3.2其他方法 875

16.2.3.1失重 875

16.2.3.3气相色谱 875

16.2.3.3.1简述 875

16.2.3如何鉴别和控制药物中的残留溶剂 875

16.2.2.5.2.2.3苯的代谢 875

16.2.3.3.2.1进样系统 876

16.2.3.3.2方法评述 876

16.2.3.3.2.1.1直接进样 876

16.2.3.3.2.1.3动态顶空进样 877

16.2.3.3.2.1.2静态顶空进样器 877

16.2.3.3.2.1.4其他方法 877

16.2.3.3.2.3检测器 878

16.2.3.3.2.2色谱柱 878

16.2.3.3.2.4方法的可靠性 878

16.2.3.3.3测定残留溶剂的法定气相色谱方法 880

16.2.4如何制订技术规范?残留溶剂ICH指导准则的检验 881

16.2.4.2依据危险性评估的残留溶剂分类 883

16.2.4.1引言 883

16.2.4.3每日容许接触量的定义,制订接触限量的方法 883

16.2.4.4残留溶剂的限量 884

16.2.4.5分析方法 885

16.2.4.6关于ICH指导准则的结论 885

16.2.5结论 885

参考文献 886

17.1 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机溶剂对环境的危害和运移 888

第17章溶剂的环境影响 888

17.1.1引言 888

17.1.2水 889

17.1.2.1溶解度 889

17.1.2.2挥发作用 889

17.1.2.3降解作用 889

17.1.2.4吸附 889

17.1.3土壤 889

17.1.3.1挥发作用 889

17.1.3.2吸附作用 889

17.1.3.3降解作用 889

17.1.5在水中的31种溶剂 891

17.1.5.1溶解度 891

17.1.4空气 891

17.1.4.1降解作用 891

17.1.4.2大气中的停留时间 891

17.1.5.2从水中挥发 892

17.1.5.3水中的降解作用 893

17.1.6土壤 894

17.1.6.1挥发作用 894

17.1.6.2吸附作用 896

17.1.6.3降解作用 896

17.1.7空气 897

参考文献 897

17.2依据含有机溶剂废弃物的危害对其进行的管理 898

17.2.1引言 898

17.2.1.1废弃物处理场 899

17.2.1.2对流-扩散模型及所需输入的参数 899

17.2.1.3最大容许浓度 900

17.2.1.4有机化合物在渗滤液中的分布 900

17.2.2地下水中溶剂的运动 901

17.2.3质量限制 902

17.3 乙二醇醚类的环境危害及生态毒理学影响 904

参考文献 904

17.3.1引言 904

17.3.2存在状况 904

17.3.3环境行为 905

17.3.4.1生存和生长 909

17.3.4生态毒性 909

17.3.4.2再生及发育 917

17.3.6致谢 918

17.3.5结论 918

参考文献 918

17.4.1挥发性溶剂的来源和影响 919

17.4有机溶剂对于对流层大气污染的影响 919

17.4.2影响的模式和规模 920

17.4.2.2次级化合物的形成 921

17.4.2.1直接接触 921

17.4.2.3次级效应占据的空间规模 921

17.4.2.3.1全球影响 922

17.4.2.3.2平流层臭氧的耗减 922

17.4.3对流层臭氧 923

17.4.2.3.4城市和地区规模的影响 923

17.4.3.1影响 923

17.4.2.3.3全球气候的扰动 923

17.4.3.2对流层光化学及臭氧的形成 924

17.4.3.3溶剂对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反应能力影响的评估 925

17.4.3.3.1.1实验分析 926

17.4.3.3.1溶剂排放对臭氧生成的定量描述 926

17.4.3.3.1.2计算分析(空气质量模型) 927

17.4.4臭氧控制和溶剂的管理方法 928

17.4.5小结 929

参考文献 929

18.1溶剂排放物及其气味的测定和评价 931

第18章不同工业环境中各种溶剂的分布情况 931

18.1.1 “溶剂”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931

18.1.2.1产生排放物的原因 932

18.1.2关于溶剂排放物产生源头的调查 932

18.1.2.2来自清漆和涂料中的VOC排放物 933

18.1.3涂料和油漆中VOC含量的测定 934

18.1.2.3来自乳液涂料中的VOC排放物 934

18.1.3.1低排放涂料的定义 934

18.1.3.3根据ISO/DIS 11 890/1和890/2提供的VOC含量的测定方法 935

18.1.3.2 ASTM D3960-1提供的VOC含量的测定方法 935

18.1.3.3.1 VOC含量低于15% 935

18.1.3.3.2 VOC含量大于0.1%和小于15% 937

18.1.3.4可用水稀释的乳液涂料中VOC含量的测定 937

18.1.4工业生产厂家溶剂排放量的测定 938

18.1.4.1工业生产厂的要求 938

18.1.4.2用mg C/Nm3表示的总碳含量的定义 941

18.1.4.2.1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941

18.1.4.3尾气中单个组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942

18.1.4.2.2硅胶法 942

18.1.4.3.1指示管 942

18.1.4.3.2气相色谱法对工厂尾气中溶剂含量的定量测试 942

15.2.2.3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943

18.1.5“气味”的定义 945

18.1.6.1引言 948

18.1.6原材料与工业制造厂里气味的测定 948

18.1.6.2借助于”电子鼻”进行气味评价 949

18.1.6.3用嗅味计测定气味 949

18.1.6.4对选用的物料气味的测定实例:油漆家具表面气味浓度的测定 949

18.1.6.5工业生产厂里气味测定实例:一个工业涂漆工厂的气味测定 950

参考文献 951

18.2工艺过程中有机溶剂排放量的预测 953

18.2.1引言 953

18.2.2脱脂方法 953

18.2.3溶剂 954

18.2.4排放物中各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954

18.2.5工艺过程中有机溶剂的排放量 954

18.2.6方法的校正 955

18.2.7排放量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955

18.2.7.1实验室里的试验架 956

18.2.7.2温度对排放量的影响 956

18.2.7.4在潮湿的部件上的溶剂质量和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957

18.2.8溶剂的排放量 957

18.2.7.3空气流速对排放量的影响 957

18.2.9工业条件下的考察 958

18.3涂料和油漆中的溶剂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959

18.3.1涂料和油漆中溶剂的组成 959

18.3.2涂料和油漆中溶剂的存在方式 960

18.3.2.1产品中的溶剂 960

18.3.2.2涂料和油漆 961

18.3.3溶剂的排放 964

18.3.3.1排放概念 964

18.3.4涂料和油漆中的溶剂对健康的影响 966

18.3.4.1暴露 966

18.3.3.2溶剂的浸入 966

18.3.4.2.1皮肤和粘膜的中毒表现 967

18.3.4.2.2神经紊乱症 967

18.3.4.2对健康的具体影响 967

18.3.4.2.3致癌效应 968

18.3.4.2.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969

18.3.5涂料和油漆中的溶剂检测方法 970

18.3.4.2.7其他系统器官的中毒表现 970

18.3.5.1环境监测 970

18.3.5.1.1产品中的溶剂 970

18.3.4.2.6生殖系统中毒表现 970

18.3.4.2.5血液中毒表现 970

18.3.5.2.2生物标记 971

18.3.5.2.1人体流体和组织细胞中的溶剂及其代谢作用 971

参考文献 971

18.3.5.2人体流体中溶剂量的生物检测 971

18.3.5.1.2溶剂的排放量 971

18.4.1引言 974

18.4.2暴露危害的评价 974

18.4具有暴露危险的溶剂的使用 974

18.4.3涂料和印刷墨水的生产 976

18.4.4涂料的喷涂 977

18.4.5印刷 978

18.4.6脱脂、印刷机清洗和涂料排除 979

18.4.7干洗 980

18.4.8强化塑料工业 981

18.4.9胶合过程 982

18.4.10其他 982

18.4.11总结 983

参考文献 983

第19章管理规章 985

19.1引言 985

19.2.1 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 998

19.2.1.1有关背景 998

19.2空气法和有关规章 998

19.2.1.2题目Ⅰ——对国家大气的空气质量标准的达标及维护的规定 1000

19.2.1.3题目Ⅲ——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1003

19.2.1.4题目Ⅴ——批准 1006

19.3.1清洁水法令 1007

19.3水法与管理规章 1007

19.3.1.1背景 1007

19.2.1.5题目Ⅵ——同温层的臭氧保护 1007

19.3.2安全的饮用水法令 1008

19.3.1.3批准程序 1008

19.3.2.1背景 1008

19.3.1.2流出物限制 1008

19.4.1资源保护与再生法令(RCRA) 1009

19.4土地法令与规章 1009

19.4.1.1背景 1009

19.3.2.2国家基本的饮用水管理规章 1009

19.4.1.2 RCRA的子题目C——有害垃圾 1010

19.5.1.1 背景 1012

19.5.1 1990年的污染防治法 1012

19.5.1.2减少污染源的措施 1012

19.5多种手段法和管理规章 1012

19.6职业法和管理规章 1014

19.6.1.1背景 1014

19.6.1职业安全与健康法 1014

19.5.2.1 背景 1014

19.5.2毒物控制法令 1014

19.5.2.2管理有毒物质 1014

19.6.1.2空气污染物的接触极限 1015

19.6.1.3公害交流标准 1016

19.7国际展望 1016

19.7.1加拿大 1016

19.7.2欧洲联盟 1016

19.8用于溶剂的工具和对策 1017

19.9总结 1019

参考文献 1019

19.10欧洲的管理规章 1024

19.10.1 EEC管理规章 1024

19.10.2德国管理规章 1025

20.1.1.1暴露 1027

20.1.1.2.1肺吸入 1027

20.1.1.2吸收 1027

20.1.1.2.2皮肤吸收 1027

20.1.1毒物动力学 1027

20.1毒物动力学和毒理学 1027

第20章溶剂暴露的毒效 1027

20.1.1.3代谢,分配,排泄 1028

20.1.2.1常见的影响 1029

20.1.2毒理 1029

20.1.2.2特殊的非免疫影响 1029

20.1.1.4毒物动力学模型和修正因素 1029

20.1.2.3免疫影响 1030

20.1.2.4溶剂对其他生物体的影响 1030

20.1.2.5致癌 1031

20.1.3结论 1033

参考文献 1033

20.1.2.6危险评估 1033

20.2职业溶剂神经毒性对身心的影响 1035

20.2.1介绍 1035

20.2.3OSN的分类 1036

20.2.4OSN的评估 1036

20.2.2溶剂神经毒性的急性病症 1036

20.2.5第二类OSN病症的康复 1038

20.2.6 OSN易感性的差异 1038

20.2.7 OSN的心理后果和康复 1039

参考文献 1039

20.3怀孕母体处于有机溶剂环境中出现的后果 1040

20.3.1介绍 1040

20.3.2动物实验 1041

20.3.3孕妇处于有机溶剂环境中所受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的次分析 1044

20.3.4孕妇处于有机溶剂环境中对胎儿的影响:预测性对比研究 1049

20.3.5对化工厂中的胎儿安全性的一种早期评估方法 1050

20.3.6总结 1055

参考文献 1056

20.4工业溶剂和肾病 1057

20.4.1介绍 1057

20.4.2动物实验 1058

20.4.3病例报告 1058

20.4.4病例对比实验 1059

20.4.5流行病学评估 1061

20.4.6机理 1061

参考文献 1062

20.5.1介绍 1063

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063

20.5.2环境暴露途径 1063

20.5暴露在苯环境中的工人的淋巴生血研究,包括多发性骨髓瘤、 1063

20.5.3苯的生血效应 1064

20.5.4苯的致癌效应 1065

20.5.5危险性评估 1066

20.5.6环境中的暴露水平 1067

20.5.7细胞种类:苯对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068

20.5.8流行病学研究 1068

20.5.9溶剂和苯 1069

20.5.10基因指纹理论 1070

参考文献 1071

20.6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拟染色体交换 1072

参考文献 1075

20.7肝毒害 1076

20.7.1介绍 1076

20.7.2个体的差异性和溶剂的肝毒性 1080

20.7.3非卤代溶剂 1081

20.7.4溶剂混合物 1082

20.7.5三氯乙烯 1082

20.7.6四氯乙烯 1083

20.7.7甲苯 1083

20.7.9 Stoddard溶剂汽油 1084

20.7.10 1,1,1-三氯乙烷 1084

20.7.8二氯甲烷 1084

20.7.11总结 1085

参考文献 1085

20.8溶剂与肝 1087

20.8.1肝的正常组织和生理功能 1087

20.8.1.1影响溶剂对肝发生毒害的因素 1088

20.8.1.2与溶剂引起的肝伤害有关的显微、生化和临床发现 1088

20.8.2与特定溶剂有关的肝毒害 1089

20.8.2.1卤代烷和卤代烯 1089

20.8.2.2四氯化碳 1089

20.8.2.3三氯甲烷 1091

20.8.2.4二氯甲烷 1091

20.8.2.5三氯乙烷 1091

20.8.2.6 1,1,2,2-四氯乙烷 1091

20.8.2.7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 1092

20.8.2.8其他卤代烷 1092

20.8.2.9苯乙烯和芳香烃 1092

20.8.2.11硝基烷烃 1093

20.8.2.12其他溶剂和混合溶剂 1093

20.8.2.10 N-取代酰胺 1093

参考文献 1094

20.9溶剂中的环境暴露对大脑、肺和心脏的毒害 1096

参考文献 1106

21.1超临界溶剂 1108

21.1.1简介 1108

第21章以较安全的产品和过程替代溶剂 1108

21.1.1.2单一的和可转变的物化性质 1109

21.1.1.3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109

21.1.1.1绿色化学可行的途径 1109

21.1.2基础部分 1110

21.1.2.1超临界溶剂的相行为 1110

21.1.2.1.1实验方法 1113

21.1.2.1.2计算 1114

21.1.2.1.3模型的建立 1115

21.1.2.2.1粘度 1117

21.1.2.2.2扩散系数 1117

21.1.2.2超临界溶剂的传递性能 1117

21.1.2.2.3导热系数热传导性 1118

21.1.2.2.4表面张力 1120

21.1.2.3超临界溶剂的促进剂(entrainer)——共溶剂效应 1120

21.1.2.4超临界溶剂中的反应速率 1121

21.1.2.5超临界溶剂的吸附行为 1121

21.1.2.7表面活性剂和微乳化液 1122

21.1.3超临界溶剂的分离作用 1122

21.1.2.6在超临界溶剂中的溶胀 1122

21.1.3.1抽取(Leaching)——一般应用 1123

21.1.3.2抽提——一般应用 1125

21.1.3.4吸着——一般应用 1126

21.1.4在超临界溶剂中的反应 1126

21.1.3.3结晶——一般应用 1126

21.1.4.1超临界溶剂中的均相反应——例子 1127

21.1.4.1.1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的均相反应 1127

21.1.4.1.2超临界水的均相反应 1128

21.1.4.2超临界溶剂中的非均相反应——例子 1129

21.1.4.2.1超临界溶剂中的非均相催化反应 1129

21.1.4.1.3超临界溶剂中的均相非催化反应 1129

21.1.4.2.2超临界溶剂中的非均相非催化反应 1130

21.1.4.4聚合反应——例子 1131

21.1.4.5超临界溶剂参与下制造材料的过程 1131

21.1.4.3生物化学反应——例子 1131

21.1.4.7涂覆包裹——一般应用 1133

21.1.4.8喷雾和裹覆——一般应用 1133

21.1.4.6颗粒制造——一般应用 1133

21.1.4.11零件的清洗——一般应用 1134

21.1.4.10浸渍——一般应用 1134

21.1.4.12干燥——一般应用 1134

21.1.4.9挤压——一般应用 1134

参考文献 1135

21.2离子液体 1138

21.2.1 引言 1138

21.2.2室温离子液体生成的基本原理 1139

21.2.2.1离子液体的发展 1139

21.2.2.2二元的离子液体体系 1142

21.2.3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作用 1144

21.2.3.1包括第一代的氯铝酸盐(Ⅲ)离子液体的反应 1144

21.2.3.2在中性的或第二代离子液体中的反应 1145

21.2.4电化学的应用 1147

21.2.5物理特性 1149

21.2.5.1粘度 1149

21.2.4.1电合成 1149

21.2.5.2密度 1152

21.2.6概要 1154

参考文献 1154

21.3氧化物在离子熔体中的溶解度 1158

21.3.1用于估算在离子熔体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1158

21.3.1.1等温饱和法 1159

21.3.1.2电势滴定法 1159

21.3.3卤化物熔体 1160

21.3.3.1低共熔混合物KCl-LiCl(0.41:0.59) 1160

21.3.2含氧的熔体 1160

21.3.3.2熔融的KCl-NaCl(0.50:0.50) 1161

21.3.3.3其他的以氯化物为基础的熔体 1164

21.3.3.4其他的碱性卤化物 1165

21.3.4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预测氧化物溶解度的可能性 1165

21.3.4.1阴离子影响的估算 1165

21.3.4.2熔体酸性影响的估算 1166

21.3.4.3温度影响的估算 1166

21.3.5结论 1166

参考文献 1167

21.4替代的清洗技术/干洗装置 1168

21.4.1用液体二氧化碳(LCD)干洗 1168

21.4.1.1基础 1168

21.4.1.2技术状况 1168

21.4.1.3生产工艺 1169

21.4.1.4风险 1170

21.4.1.5竞争 1170

21.4.2湿洗 1171

21.4.2.1 Kreussler织物清洗系统 1171

21.4.2.2可能发生的事情 1173

21.4.2.3局限性 1173

21.4.2.4适应物品的经验 1174

21.4.3展望 1174

22.1 吸附回收溶剂 1176

22.1.1 引言 1176

第22章溶剂的回收、清除和降解 1176

22.1.2基本原理 1177

22.1.2.1吸附的基本原理 1177

22.1.2.2吸附能力 1178

22.1.2.3在吸附器床层中的动态吸附 1179

22.1.2.4负载的吸附剂的再生 1180

22.1.3.1活性炭 1181

22.1.3.2分子筛沸石 1181

22.1.3可买到的吸附剂 1181

22.1.4吸附回收溶剂系统 1182

22.1.4.1带有蒸汽脱附的吸附溶剂回收的基本配置 1182

22.1.3.3聚合的吸附剂 1182

22.1.4.2溶剂回收系统的设计 1184

22.1.4.2.1设计基础 1184

22.1.4.2.2吸附器类型 1185

22.1.4.2.3再生 1187

22.1.4.3特殊的过程条件 1188

22.1.4.3.1吸附剂的选择 1188

22.1.4.2.4安全要求 1188

22.1.4.3.2空气流速和压力降 1191

22.1.4.3.3溶剂浓度、吸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1192

22.1.4.3.4湿度的影响 1192

22.1.4.3.5溶剂和活性炭之间的相互作用 1194

22.1.4.3.6活性炭的使用寿命 1195

21.1.5来自不同的工业的实例 1196

22.1.5.1转轮凸版印刷车间 1196

22.1.5.2包装印刷工业 1197

22.1.5.2.1带有循环热气体脱附的固定床吸附 1197

22.1.5.2.2使用吸附转轮回收溶剂 1199

22.1.5.3粘胶工业 1200

22.1.5.4致冷机循环 1202

22.1.5.5石油化学工业和油库 1203

22.1.5.6化学工业 1204

参考文献 1204

22.2溶剂的回收 1205

22.2.1在流化床吸附方法中的活性炭 1205

22.2.2分子筛的应用 1206

22.2.3使用大孔隙颗粒吸附剂的连续的空气净化过程 1208

22.2.4从有害的废物回收溶剂 1209

22.2.5卤代溶剂的回收 1210

22.2.5.1涂覆过程 1210

22.2.5.2药品的压片过程 1212

22.2.6从废溶剂回收能量 1213

参考文献 1215

22.3在油漆和涂料工厂中的溶剂处理 1215

22.4太阳光催化氧化应用于含VOC的空气流 1218

22.4.1用光催化氧化的方法降解溶剂 1218

22.4.2 POC半工业试验规模系统 1220

22.4.2.1空气气提器的应用 1220

22.4.2.2油漆棚的应用 1221

22.4.3现场试验的结果 1222

22.4.3.1空气气提器的应用 1222

22.4.3.2油漆棚的应用 1224

22.4.4与其他的处理系统的比较 1226

参考文献 1227

23.1.1引言 1229

23.1在地下水中氯化溶剂的自然衰减 1229

23.1.2影响氯化溶剂的自然衰减过程 1229

第23章污染的清除:自然衰减和先进的补救技术 1229

23.1.2.1平流 1230

23.1.2.2分散 1231

22.1.2.3吸附 1231

23.1.2.4考虑阻滞的一维平流-分散方程 1233

23.1.2.5稀释(补充) 1233

23.1.2.6挥发 1234

23.1.2.7水解和脱卤化氢 1235

23.1.2.8还原反应 1236

23.1.3氯化溶剂的生物降解 1237

23.1.3.1使用氢的卤呼吸或还原脱氯 1237

23.1.3.1.1还原脱氯的化学计量学 1239

23.1.3.2氯化溶剂的氧化 1240

23.1.3.2.1氯化化合物的直接的需氧的氧化 1240

23.1.3.1.2适合于卤呼吸作用的氯化溶剂 1240

23.1.3.2.3氯化化合物的厌氧的氧化 1241

23.1.4氯化溶剂的生物降解速率 1241

23.1.3.2.2氯化化合物的需氧的共代谢 1241

23.1.4.1 Michaelis-Menten速率 1242

23.1.4.2零级速率 1244

23.1.4.3一级速率常数 1245

23.1.5在含氯化溶剂的场地的自然生物补救的地球化学证据 1252

23.1.5.1评定在现场的还原脱氯 1252

23.1.5.2.1类型1 1253

23.1.5.2.2类型2 1253

23.1.5.2羽流的分类方案 1253

23.1.6氯化溶剂羽流——自然衰减的案例研究 1254

23.1.5.2.4混合的环境 1254

23.1.6.1羽流数据库 1254

23.1.5.2.3类型3 1254

23.1.6.2模拟氯化溶剂羽流 1258

23.1.6.2.1 BIOCHLOR自然衰减模型 1258

23.1.6.3 RT3D数值模型 1262

23.1.6.4氯化溶剂案例的研究——Plattburgh空军基地 1263

参考文献 1266

23.2.1.1认识环境中的烃类和氯化烃类 1269

23.2.1引言 1269

23.2.1.2环境中烃类的来源 1269

23.2对受烃类影响的管理场地的补救技术和方法 1269

23.2.2原地的生物处理 1270

23.2.2.1微生物促进的自然衰减/生物的补救 1270

23.2.1.3环境中氯化烃的来源 1270

23.2.2.1.1 案例研究——美国南卡罗林纳州查尔斯顿(Charleston)Copper河流域 1272

23.2.3原地处理技术 1273

烃类的植物补救 1273

23.2.3.1借助于GCW技术回收产物 1273

23.2.2.2.1 案例研究——在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学工厂的地下水中氯化 1273

23.2.2.2植物补救 1273

23.2.3.1.1案例研究——美国佛罗里达州Gainesville Cabot/Kopper Superfund场地的杂酚油回收 1274

23.2.3.2提高产物回收率的表面活性剂 1275

23.2.3.3泡沫增进的产物回收 1276

在美国犹他州Ogden的Hill空军基地 1276

23.2.3.4热脱附——六相加热 1276

23.2.3.2.1案例研究——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氯化烃类DNAPL回收, 1276

23.2.3.4.1 案例研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制造工厂 1277

使用六相加热技术清除氯化烃类 1277

23.2.3.6.1 案例研究——在美国加利福尼州的海军飞机场Moffett工作 1278

23.2.3.6原地的可渗透的反应性的隔栅(漏斗和流道) 1278

场地使用原地的可渗透的反应性的隔栅补救氯化烃类 1278

23.2.3.5原地水蒸气增强的萃取(动态的地下汽提) 1278

23.2.4结论 1279

参考文献 1279

第24章防护 1281

24.1手套 1281

24.2服装材料 1283

24.3呼吸的保护 1283

参考文献 1285

第25章以专利文献为根据的新的趋势 1286

25.1新的溶剂 1286

25.2粘合剂 1287

25.4农业 1288

25.5沥青 1288

25.3航空航天 1288

25.6在汽车上的应用 1289

25.7线圈涂料 1289

25.8复合材料和层压制品 1290

25.9化妆品 1291

25.10清洗 1291

25.11纤维 1292

25.12家具和木制品涂料 1293

25.13纸张 1293

25.14印刷 1294

25.15石材和混凝土 1294

25.16蜡 1295

25.17摘要 1295

参考文献 1296

14.10.2.2.4紧急计划与公众知情权法案(EPCRA;42 U.S.Code 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