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生态学的定义 1
二、生态学发展简史 1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
四、宏观生态学的特点 3
主要参考文献 5
第二章 群落生态学 7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 7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8
第三节 群落的数量特征 12
第四节 群落的外貌 15
第五节 群落的结构 18
第六节 群落的环境效应 20
一、演替的类型 22
第七节 群落的演替 22
二、演替顶极理论 26
三、演替的研究方法 27
第八节 宏观地域的群落分类 28
一、Fosberg的植被分类方案 29
二、Ellenberg和Mueller-Dombois的植被分类方案 30
三、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的分类方案 37
第九节 陆地主要群落类型概述 41
一、热带 41
二、亚热带 46
三、温带 50
四、寒温带和寒带 54
主要参考文献 56
第三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58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5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5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60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4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0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75
第七节 生态系统的发展 76
第八节 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 77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77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78
三、广东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 80
主要参考文献 81
第四章 景观生态学 83
第一节 景观的概念与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83
一、景观的概念 83
二、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83
一、斑块的概念 85
第二节 斑块 85
二、干扰与斑块的类型 87
三、岛屿生物地理理论与斑块物种多样性 90
四、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与斑块大小、形状 91
第三节 廊道 94
一、廊道的一般特征 94
二、绿色道路廊道 98
三、农田防护林廊道 101
四、绿色河流廊道 103
第四节 基质 105
一、基质的判定 105
二、基质的孔隙度 107
第五节 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07
一、斑块-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08
三、斑块-廊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109
二、斑块-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109
四、廊道-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10
第六节 景观分类 111
一、景观的地理分类 111
二、景观的生态分类 118
第七节 景观格局 125
一、景观格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5
二、干扰与景观格局 125
三、景观格局研究实例 126
第八节 景观变化 133
一、景观变化曲线与景观稳定性 134
二、干扰与景观变化 135
三、景观变化梯度 135
一、淮河下游地区景观生态评价与对策 138
第九节 景观生态评价 138
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145
三、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150
第十节 景观生态规划 154
一、基于集中一分散原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154
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 155
三、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规划 158
主要参考文献 16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16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166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66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169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0
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171
二、中国科学院的指标体系 174
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176
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9
五、徐连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 181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分析 187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187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192
第四节 全球变化 216
一、全球环境问题 216
二、近现代全球变化 217
三、未来全球变化 220
四、未来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5
一、遥感的概念 228
二、遥感系统的组成 228
第一节 遥感基本原理 228
第六章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宏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28
三、遥感的类型 229
四、遥感数据的特点 230
五、常见遥感扫描影像 231
第二节 遥感图像解译 234
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34
二、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234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235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237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39
第五节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实例 241
一、植被遥感解译 241
二、景观类型遥感解译 242
三、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景观格局分析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