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五十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8033048
  • 页数:105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上海解放、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3

第一章 上海的解放与接管 3

第一节 上海的解放 3

党中央确定解放上海的方针 3

地下党里应外合配合解放上海 5

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 7

上海人民欢庆解放 9

组织西南服务团 11

组织南下服务团 13

第二节 上海的接管 15

接管上海的准备 15

上海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的成立 17

接管工作的全面展开 19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0

扶持私营工商业 22

团结各界人士建设新上海 24

第二章 安定民心,整治社会秩序 27

第一节 打击投机,安定民心 27

打击银元投机 27

平抑三次物价上涨风 29

救济和安置失业工人 31

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3

第二节 肃特反盗,整治社会秩序 35

开展肃特斗争 35

打击盗匪活动 37

收容散兵游勇 38

收容安置游民 40

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41

第三章 恢复生产,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44

第一节 反封锁,反轰炸,恢复生产 44

生产的恢复 44

反对封锁 46

反对轰炸 48

建立人民防空力量 50

抗台救灾,抢修海塘 51

第二节 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53

上海财经会议 53

贯彻统一财经工作 55

工商业的调整 56

第四章 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市郊土地改革 59

第一节 抗美援朝 59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59

踊跃报名上前线 61

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 63

贯彻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 65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和市郊土地改革 67

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 67

取缔反动会道门 68

铲除帮会势力 70

肃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71

市郊农村的土地改革 74

第五章 社会改造、民主改革和重大政治事件 77

第一节 社会改造 77

封闭妓院,改造妓女 77

消除烟毒,惩办毒犯 79

取缔赌窟,严禁赌博 81

整顿图书杂志市场和娱乐场所 82

第二节 民主改革 84

国营工厂企业的民主改革 84

私营工厂企业的民主改革 85

八个方面的民主改革 87

知识分子学习运动与思想改造 88

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90

对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造 92

第三节 重大政治事件 94

“三反”运动 94

“五反”运动 96

“新三反”斗争 98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00

对胡风的批判 102

潘汉年、扬帆事件 103

肃反运动 105

第四节 整风和整党建党 106

1950年的党内整风 106

整党运动的开展 108

党的组织建设 109

贯彻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解决领导班子团结问题 111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迎接建设新高潮 11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13

贯彻市政建设的“两服务”方针 113

科教文卫事业的恢复 115

国民经济的全面复兴 117

第二节 迎接经济建设新高潮 119

贯彻全国第二次组工会议精神 119

有计划地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120

向国家重点工程输送人才 12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 124

第一节 统购统销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124

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124

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126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8

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8

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9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1

第三节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3

郊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5

第八章 上海第一个五年计划 137

第一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37

上海第一个五年计划 137

贯彻沿海紧缩方针 139

改造利用原有工业基础,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 140

支援国家重点经济建设 142

郊区农业生产为城市服务 143

市政建设适应工业发展需要 145

第二节 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47

工资制度的改革 147

技术革新获重大成果 148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 149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151

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提前完成 152

第二编 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 157

第九章 工业方针的提出、贯彻和整风运动的开展 157

第一节 工业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157

“上海有前途的,要发展”的指示 157

“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建设方针的确定 159

第一次工业改组 161

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62

为建立科研技术基地作准备 164

制定上海第二个五年计划 166

第二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68

中央领导人来沪作“正处”报告 168

整风运动的全面展开 170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72

第十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4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174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宣传 174

大跃进运动 175

基本建设全面开展 177

街道工业迅速发展 178

上海郊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180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181

市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81

农村“五风”的形成与盛行 183

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 184

城市人民公社和街道集体事业 185

反右倾斗争 187

第三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188

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88

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189

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191

第四节 新的生产能力的形成 193

新工业区与卫星城镇的建设 193

工业骨干企业的建设 194

群众性技术革新的蓬勃开展 196

第二次工业改组 197

市政建设的开展 199

第一艘潜艇的制造 200

大面积烧伤治疗的首次成功 202

国产轿车的诞生 203

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诞生 205

第一枚探空火箭的升空 207

单性生殖实验成功 208

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 209

第十一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执行 212

第一节 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212

“八字”方针的贯彻 212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投资方向 214

压缩重工业,发展轻纺工业 215

加强支农产品、日用工业品的生产 217

第三次工业改组 219

精简职工与城镇人口 220

整风整社,贯彻《农业六十条》 222

围垦造地,建立副食品基地 224

调整商业工作,改善市场供应 225

活跃城乡物资交流 227

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 228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及组织形式的改革 230

调整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230

贯彻《工业七十条》,改进企业管理 232

组织工业生产专业性公司及试办“托拉斯” 233

试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235

第十二章 创建经济调整时期良好的社会环境 238

第一节 调整党内外关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238

右派摘帽及“反右倾”案件的甄别 238

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240

政协工作的开展 242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244

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244

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 246

学习雷锋活动 247

工业学大庆运动 249

开展“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运动 250

第十三章 全国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建设 253

第一节 建设两个基地的提出 253

工业的“两个落后” 253

闵行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255

建设两个基地目标的提出 257

第二节 两个基地的建设 258

以“四新”为重点的技术改造 258

1966年至1970年上海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261

组织全市生产、科研、教育三结合攻关 262

大力开展技术改造,重点发展高、精、尖产品 264

支援大小三线建设 266

第三节 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初步建成 268

冶金工业基地的形成 268

化学工业基地的初步建成 270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72

电子仪表工业的建立 273

国防尖端工业的建设 275

第四节 科研基地的初步建成 277

完整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 277

工业新兴科技领域的开拓 279

地空导弹研制成功 281

断手再植手术的首次成功 283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诞生 285

“甲种分离膜”的制造 286

第十四章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89

第一节 市郊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89

农村社教的试点 289

金山、奉贤两县的社教运动 291

郊区八县“四清”运动的展开 292

第二节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94

城市“五反”运动 294

城市“四清”运动 296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 297

“大写十三年”口号的提出 297

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斗争 299

第三编 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挫折 303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和初期动乱 30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序幕 303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笼 303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在上海炮制 305

《评“三家村”》的发表 307

第二节 运动初期的动乱 309

“文革”小组的成立与工作组的派遣 309

红卫兵“破四旧”与市委“十不”原则 311

大串联 313

北京红卫兵冲击市委机关 314

批判“资反路线”与“踢开党委闹革命” 316

第十六章 全面内乱 319

第一节 运动走向狂热 319

“工总司”的成立与安亭事件 319

《解放日报》事件 322

市委机关“后院起火” 323

康平路事件 325

周恩来稳定上海经济局势的指示 327

第二节 “一月夺权”狂潮 328

上海两报被造反派夺权 328

打倒市委大会 330

全面夺权的开始 331

炮打张春桥事件 334

游雪涛小组 336

“上海人民公社”的成立 337

第三节 “斗、批、改” 339

“大联合”与“三结合” 339

“工总司”砸“联司”事件 341

“共向东”事件 343

桑伟川事件 344

“文攻武卫”与民兵指挥部 346

上海市委写作组 347

公检法被“砸烂” 349

工宣队、军宣队进驻上层建筑 351

“清理阶级队伍” 353

上海地下党冤案 355

“五七干校”与干部“四个面向” 35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59

“一打三反”运动 360

工农兵上大学 361

第十七章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64

第一节 遭受破坏的上海经济 364

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破坏 364

科技、文化等领域受到严重冲击 366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动乱中坚持经济建设 368

运动初期市委制止经济混乱的措施 368

基础工业会战 370

建设外省原材料基地 372

“七○一”工程 373

“七二八”工程 375

“七○八”工程 377

第一条越江隧道的建成 379

港口与铁路建设 380

上海石化的建设 382

上海电视台、上海体育馆的兴建 383

1975年的整顿 385

第十八章 林彪、江青一伙在上海的篡党夺权阴谋活动 387

第一节 “改朝换代” 387

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 387

林彪反革命集团在上海的活动 389

南汇党代大会事件等一系列抵制斗争 391

第二节 破坏周恩来的纠“左” 392

干扰周恩来纠“左” 392

“落实新干部政策” 394

“要当码头的主人,不做吨位的奴隶” 396

“三讲”、“三无”车间和“两蹲点” 397

工人理论队伍的建立 399

第三节 “四人帮”在上海余党的篡党夺权活动 400

整党建党与突击入党和突击提干 400

参与“四人帮”阴谋组阁活动 402

培养“工人大使” 404

“批林批孔”与“第二次夺权” 405

“风庆轮”事件 407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409

第四节 “四人帮”被粉碎 411

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 411

《文汇报》“三·五”、“三·二五”事件 412

反革命武装叛乱被粉碎 414

第十九章 新时期最初阶段的徘徊 417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417

上海市委改组 417

揭批“四人帮”及其在上海帮派骨干的罪行 419

清查“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体系 421

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骨干 422

第二节 开始拨乱反正 424

平反反对“四人帮”的案件 424

高考制度的恢复 425

右派的摘帽改正 42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28

第四编 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433

第二十章 历史的转折 433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4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与贯彻 433

彻底否定所谓“一月革命” 435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436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相关政策 438

冤假错案的全面平反 438

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439

工商业者政策的落实 441

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443

集贸市场的恢复 445

知识青年回城 446

第三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 448

企业的整顿和生产的恢复 448

上海宝钢的建设 450

经济工作面临的严峻局面 451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 453

投资、服务方向的调整 454

企业管理的加强 456

工业企业的第四次改组 458

第二十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61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起步 46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61

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463

第二节 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464

“稳粮、减棉、保菜”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464

“一、二、三、四”方针的确定 466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468

乡镇企业的崛起 470

工农联营企业的创办 472

村办工业的发展 474

第三节 规模经营的开端 475

农村专业户的出现 475

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的试办 47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478

第四节 科技兴农 480

星火计划 480

丰收计划 482

燎原计划 484

第二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87

第一节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 487

工业系统的扩权试点 487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 489

利改税措施的实施 491

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试行 492

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494

行政性工业公司的改组 496

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 498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500

宏观管理的加强与改善 500

价格体制的改革 502

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 504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506

商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508

第三节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510

生产资料市场的的建立 510

购销政策的调整 512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514

农村供销合作社体制恢复“民办” 516

第四节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18

利用外资的起步 518

闵行、虹桥与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520

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加快 521

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 523

第五节 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 524

个体经济的出现 524

私营经济的兴起 526

股份制的试行 528

地区工业的发展 530

第二十三章 上海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532

第一节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532

上海经济区的建立 532

新时期上海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 534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研讨 536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537

第二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 539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 539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定位 541

城市布局的设想 542

第二十四章 治理整顿 深化改革 545

第一节 治理整顿 545

压缩投资规模 545

控制消费基金 547

稳定市场,控制物价 548

清理整顿公司 550

第二节 深化改革 552

国有工业企业放开经营的试点 552

价格改革的深化 553

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555

第五编 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561

第二十五章 浦东开发开放 561

第一节 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提出 561

开发浦东的战略构想 561

邓小平关注、支持浦东开发 563

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化 565

第二节 重点小区建设 566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566

金桥出口加工区 568

外高桥保税区 569

张江高科技园区 571

四个市级开发小区 573

第三节 浦东开发的体制创新实践 575

“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 575

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576

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578

企业会计改革与税管改革 579

征地劳动力安置新办法 581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浦东开发 582

浦东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制定 582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 584

浦东开发建设的国际融资 585

两个“十大工程” 587

“四个一”工程 590

浦东的超高层建筑 591

安居样板工程 593

新区环境建设 594

第二十六章 重构经济中心功能 597

第一节 面向新世纪的上海规划 597

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 597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599

“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600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601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03

“三、二、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603

发展六大支柱产业 605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607

九个市级工业区的开发建设 609

第三节 市场运营机制的构建 611

商品批发与交易市场的繁荣 611

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 613

交通运输市场的培育 614

上海航运交易所 616

人才市场建设步入快车道 617

第四节 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框架 619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619

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 621

国企大集团的组建 623

减轻企业历史包袱 625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27

第五节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 629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 629

地方立法工作 631

工业行业协会的建立 632

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 634

第六节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635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635

职工医疗制度的改革 637

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639

再就业工程的实施 641

第七节 对内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 643

跨国公司进入上海 643

产品的升级换代 644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 646

海外投资取得新突破 648

对內经济协作跨上新台阶 650

第二十七章 再造金融中心地位 652

第一节 银行的转制 652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的设立与发展 652

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 654

交通银行的重组 656

从城市信用合作社到上海银行 658

第二节 国内市场枢纽地位的逐步形成 660

国内各地金融机构加盟上海 660

金融对外向型经济的支持 661

上海金融机构辐射全国 663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665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666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668

上海保险市场的运作 670

第三节 对外金融开放 672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 672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673

海外筹资支持上海建设 676

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 677

第四节 金融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 678

浦东发展银行 678

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 680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68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 68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 686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举办 688

银团贷款与基础设施建设 690

金融法规的执行与制定 693

自助银行和“一卡通” 694

跨行政区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696

第二十八章 重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698

第一节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与发展 698

上海对外贸易(总)公司 698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700

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702

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704

中国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706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公司 708

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上海公司 709

第二节 大外贸新格局的初步形成 711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711

外贸业务拓展综合化 713

外贸市场多元化 715

外贸“龙头计划” 717

第三节 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718

四大商业街的改造与建设 718

四个现代化商业新城的崛起 721

乍浦路美食街的崛起 723

第四节 发展现代商业 725

超市及连锁商业的发展 725

上海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727

家乐福超市公司的诞生 729

星级宾馆的建设 731

上海市油脂公司的品牌工程建设 733

商业利用外资的开始 735

商业海外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737

商业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及拓展全国市场 740

商业信息业的发展 742

商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 744

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 746

第二十九章 都市农业的兴起 749

第一节 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749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749

建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751

国营农场走进市场 753

市郊私营经济区的建立 755

加快郊区基础设施建设 756

新型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758

兴办旅游观光与休闲农业 759

第二节 农业的产业化与科技化 761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761

“米袋子”工程建设 763

农副产品产加销一体化 764

农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766

“四大工程”和“六大重点产业” 768

推广农业“绿色证书” 770

大力发展郊区工业 771

第三十章 城市建设的全面开展 774

第一节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 774

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特点 774

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776

城市总体布局 777

交通规划 77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8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83

近期建设目标 784

第二节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786

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786

盘活存量,筹措资金 787

资本市场融资 789

第三节 公用设施建设 791

公交实行“三制”改革 791

城区基本实现燃气化 793

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与发展 794

东海天然气开发工程 796

供水行业快速发展 797

第四节 房屋建设 799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799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802

住宅建设 804

旧房改造 806

第五节 重大市政工程建设 808

上海铁路新客站 808

虹桥国际机场 809

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 810

黄浦江大桥 812

地铁一、二号线工程 814

越江隧道工程 817

“申”字型高架道路网 818

“三纵”、“三横”骨干道路 821

外环线工程 822

高速公路 823

外滩综合改造工程 825

上海港客运总站 826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827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站 829

第六节 环境建设 830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 830

绿化建设工程 832

重污染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834

景观灯光工程 836

老港废弃物处置场 837

三林塘垃圾堆场防污染工程 839

日晖港综合整治工程 840

合流污水治理工程 841

第三十一章 交通邮电事业的历史巨变 843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843

市政府交通办公室的成立 843

上海市通信建设领导小组 844

政企分开和管理权限的下放 845

第二节 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与落户 847

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847

东方航空公司 848

中国海运集团 851

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853

上海航空公司 854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 856

第三节 邮电通信建设 858

本地电话 858

移动电话 860

无线寻呼 861

长途电话 862

卫星通信 864

光纤通信 865

邮政信函自动分拣系统 867

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 868

上海信息港建设 870

交通邮电法规建设 871

第三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874

第一节 建立科技新体制 874

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 874

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的调整 876

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 877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878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879

科技法制建设的完善 881

第二节 不同层次的科技工作协调发展 882

组织重点科技攻关 882

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884

加强基础性研究与高技术研究 885

加强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 887

“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889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890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892

科教兴市战略方针的提出 892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893

重大科技成就 896

第三十三章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898

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 898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898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900

办学体制改革 9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904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905

上海现代远程教育 907

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 909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910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学分制试行 910

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912

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改革 914

曙光计划 916

上海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918

愉快教育 920

成功教育 921

素质教育 923

第三节 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925

高校“211工程” 925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927

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929

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 931

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 933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935

教师“广厦工程”建设 936

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938

第三十四章 维护社会治安,加强司法建设 942

第一节 维护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 942

平息1989年的动乱 942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945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 946

安全小区建设 94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950

交通管理 952

消防工作的加强 954

第二节 “严打”和司法制度的建设 957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957

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分子 959

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建设 960

律师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963

公证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964

人民调解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966

第三十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969

第一节 学习邓小平理论 969

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 969

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基金 971

“五个一工程” 972

第二节 提高市民素质 974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974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976

90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讨论 978

“百万市民看上海”活动 980

“三学”活动 982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983

第一届东亚运动会 985

第八届全国运动会 987

全民健身工作 988

第三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990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990

上海青年志愿者 991

“希望工程” 993

“送温暖工程” 995

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活动 996

第四节 创建一流文化 998

上海文化经济政策 998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999

国际电视节、艺术节和电影节 1001

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 1003

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 1006

上海广播 1007

上海电视 100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1010

影视合流 1012

文汇新民报业集团 1013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015

都市旅游 1016

广场文化活动 1018

上海京剧万里行 1020

标志性文化建筑群 1021

第三十六章 加强党的建设 1024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 1024

新时期的整党 1024

部分单位党员重新登记 1025

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和建设领导班子 1027

上海市“三个一工程” 1029

企业干部制度改革 1030

党的老干部工作 1032

第二节 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 1035

“双学、双争”活动 1035

“三讲”教育 1036

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活动 1038

“凝聚力工程” 1040

“让人民高兴,使人民放心”主题活动 1041

第三节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1043

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 1043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1045

“三位”一体的反腐倡廉探索 1046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1048

后记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