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型医用设备 原理、结构和临床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屏南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6725304
  • 页数:82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CT机设备概论 3

第一节 CT的研究历史 3

第一篇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 3

第二节 X射线的本质 (1 5

二、第二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 6

第二节 各代CT扫描机 6

一、第一代(平移+旋转扫描方式) 6

四、第四代(旋转-静止) 7

三、第三代(旋转-旋转扫描方式) 7

五、第五代(静止-静止) 8

二、提高图像质量 9

第三节 CT技术的发展方向 9

一、快速扫描速度 9

二、三维图像重建 10

三、方便简化操作 10

四、提高工作效率 10

五、紧凑的机器结构 10

第四节 CT新技术的应用 10

一、CT血管造影(CTA) 10

一、CT与普通X射线机的比较 11

三、介入CT 11

四、CT仿真内窥镜 11

五、CT在放射治疗的应用 11

第五节 CT的优缺点 11

二、CT与MRI的比较 12

一、图像扫描阶段 13

第二章 CT扫描成像的物理基础 13

第一节 CT图像的形成过程 13

三、图像显示阶段 14

二、图像重建阶段 14

三、荧光作用 15

二、电离作用 15

第三节 X射线的特性 15

一、穿透作用 15

三、康普顿效应 16

二、光电效应 16

第四节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

一、干涉散射 16

第六节 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规律 17

第五节 在诊断X射线中各种基本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 17

一、照射剂量单位 19

第七节 几个基本概念 19

四、CT值 21

三、象素 21

二、体素 21

第一节 系统构成 22

第三章 CT扫描成像系统 22

一、球管的发展 23

第二节 X射线管 23

二、X射线管构造特点 24

四、X射线管的高压电源 25

三、球管技术指标 25

二、探测器的特性 27

一、功能 27

第三节 探测器 27

三、探测器的类型 29

四、探测器的布局 33

一、准直器的作用 35

第四节 准直器(collimator) 35

二、滤过器的形状 37

一、滤过器的作用 37

二、准直器的原理 37

三、准直器的材料选择 37

第五节 滤过器 37

二、DAS的基本组成 38

一、DAS的作用 38

第六节 数据采集系统(DAS) 38

二、激光型照相机的投照原理 41

一、CRT型多幅照相机的投照原理 41

第七节 多幅照相机 41

三、激光型照相机的优点 42

第一节 由投影重建CT图像 43

第四章 CT图像重建 43

第八节 CT机的计算机 43

一、累接变换法 44

第二节 几种图像重建方法 44

二、矩阵逆转法 46

三、反投影法 47

四、滤波反投影法 50

五、傅里叶变换重建法 53

六、迭代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60

第三节 各种数学方法的比较 62

第一节 硬化效应对CT图像的影响 63

第五章 X射线硬化效应及其误差校正 63

一、速度 63

二、准确性 63

一、校正的基本原理 65

第三节 射线硬化效应经典校正方法 65

第二节 X射线的光谱 65

三、物质制约法 66

二、光谱制约法(滤过法) 66

一、迭代法概述 67

第四节 用迭代法对射线硬化效应误差进行校正 67

三、收敛性能和程序考虑 68

二、从CT数中导出误差信息 68

第一节 概述 69

第六章 螺旋CT 69

四、实际效果 69

二、螺旋扫描的缺点 70

一、螺旋扫描的优点 70

第二节 螺旋扫描特点 70

第三节 螺旋扫描中有关的参数 71

一、传统CT扫描机的馈电方式——电缆连接 72

第四节 螺旋扫描技术的基础——滑环技术 72

二、滑环技术(slip-ring transmission-technic) 73

二、低压滑环 74

第五节 螺旋扫描技术对螺旋CT的硬件和软件的要求 75

四、高压滑环 75

一、螺旋扫描方式与传统扫描方式的比较 76

第六节 螺旋CT的扫描方式 76

第七节 螺旋扫描的数据流程 77

二、螺旋扫描的几种方式 77

第八节 原始数据插值 78

一、图像分辨力 81

第九节 螺旋CT图像质量 81

二、图像噪声 86

三、优化扫描螺距 87

四、螺旋扫描在临床的应用 88

三、扫描条件 88

第十节 临床关注问题 88

一、层厚 88

二、成像间隔 88

一、概述 89

第十一节 多层面CT机 89

二、多层面CT机部分概念的新内涵 91

三、性能参数评价 93

四、多层面CT机的优点 94

二、CT机质量保证的意义 95

一、质量保证的定义 95

五、软件的升级和使用的简易性 95

第七章 CT机的质量保证 95

第一节 CT机质量保证的概述 95

三、CT机质量保证的发展概况 96

六、CT机性能测试类型 97

五、质量保证的组织管理 97

四、质量保证与计量关系 97

一、图像性能参数 98

第二节 CT机的主要参数 98

二、机械部件性能参数 116

二、扫描方法 118

一、检查前准备 118

第八章 CT的临床应用 118

第一节 CT检查方法 118

第二节 CT图像分析与诊断原则 119

第三节 CT检查的适应症及限度 120

二、脑血管疾病 121

一、颅脑肿瘤 121

第四节 CT在颅脑疾病的应用 121

四、颅内感染性病变 122

三、颅脑外伤 122

三、鼻咽及鼻窦 123

二、耳部 123

五、脑先天发育畸形 123

六、脱髓鞘疾病 123

第五节 CT在五官疾病的应用 123

一、眼部 123

三、肺门肿块 124

二、肺内病变 124

第六节 CT在胸部的应用 124

一、胸壁及胸膜病变 124

一、肝脏疾病 125

第七节 CT在腹部的应用 125

四、纵隔病变 125

五、心包病变 125

六、介入性CT在肺、纵隔及胸壁病变的应用 125

四、肾脏疾病 126

三、胰腺疾病 126

二、胆道疾病 126

七、盆腔 127

六、胃肠道 127

五、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 127

第八节 CT在脊柱的应用 128

第二节 工作原理 133

第一节 概况 133

第二篇超高速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UFCT) 133

第一章 超高速CT机的工作原理 133

第三节 技术性能 134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 135

第二章 超高速CT机的结构 135

第二节 电子枪系统 136

二、初始直流高压 137

一、高压控制柜 137

第三节 高压系统 137

三、精密高压输出 138

第四节 偏转控制系统 139

第五节 真空系统 140

第六节 数据收集系统(data acquisitiion system,DAS) 141

第七节 图像重建系统 142

第八节 电子束监视系统 143

第十节 内锁安全系统 144

第九节 运动控制系统(MCS) 144

第十一节 医学影像工作站 145

第十二节 软件诊断系统 146

第四节 其他 147

第三节 关节 运动 147

第三章 超高速CT机的临床应用 147

第一节 心血管病的诊断 147

第二节 胸、腹部脏器的诊断 147

一、核自旋角动量 152

第一节 核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52

第三篇磁共振成像装置(MRI) 152

第一章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52

二、自旋磁矩 153

三、核磁矩在静磁场中所受的力矩和势能 154

第二节 核磁矩在静磁场中的进动 155

一、在L系中求解进动问题 156

二、在R系中求解进动问题 157

第三节 在射频场作用下的核磁共振现象 159

第四节 原子核系的静磁化强度 162

第五节 磁化强度的弛豫过程 164

二、Bloch方程的稳态解 166

一、Bloch方程 166

第六节 磁化强度的运动方程—Bloch方程 166

三、稳态条件下样品对射频场能量的吸收 169

第七节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171

四、样品产生的感应信号 171

第八节 自旋回波 173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基础 174

二、高斯射频脉冲 175

一、sinc型CR脉冲 175

第一节 射频(RF)脉冲 175

第二节 空间编码 176

一、选层 178

二、频率编码 179

三、相位编码 182

二、k空间特性 185

一、k空间概念 185

第三节 k空间 185

三、k空间填充模式 187

四、填充部分k空间 188

二、受激回波(stimulated spin echo,SSE) 190

一、自旋回波(spin echo,SE) 190

第四节 自旋回波、受激回波与梯度回波 190

三、梯度回波(gradiend echo,GRE) 192

二、质子密度加权像 194

一、定义 194

第五节 MRI图像对比度特性 194

三、T1加权像 195

第三章 磁共振成象方法及脉中序列 196

四、T2加权像 196

三、面成像方法 197

二、线扫描方法 197

第一节 点、线、面及三维成像方法 197

一、点成像方法 197

第二节 MR基础脉冲序列 199

四、三维成像方法 199

一、饱和恢复、部分饱和恢复、IR脉冲序列 200

二、标准SE脉冲序列与自旋扭曲脉冲序列 202

第三节 快速自旋回波(FSE) 203

一、概述 211

第四节 梯度回波成像 211

三、梯度回波序列的发展 212

二、GRE序列基本分类 212

二、EPI脉冲序列基础 219

一、概述 219

第五节 回波平面成像 219

三、EPI序列的k空间描述 220

五、EPI图像信噪比 221

四、对比度 221

七、梯度场特性 222

六、回波空间(ESF) 222

九、斜面采样 223

八、接收带宽(received band width,RBW) 223

十一、EPI序列中部分扫描参数 224

十、有效ESP 224

十三、EPI周围神经刺激与EPI磁化率伪影 225

十二、单一激发与多次激发 225

一、螺旋MRI 226

第六节 快速成像技术 226

四、URGE(ultrafast gradient echo) 228

三、分帧脉冲 228

二、辐射状扫描方法(radial scan) 228

七、Keyhole成像 229

六、MR荧光透视法(MR fluoroscopy) 229

五、快速受激回波采集模式(fast STEAM) 229

第七节 MRI伪影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230

八、小波编码MRI 230

一、图像处理伪影 231

二、与病人有关的伪影 236

三、与RF脉冲有关的伪影 237

六、与梯度场有关的伪影 240

五、磁化率伪影 240

四、主磁场伪影 240

第八节 血流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 241

七、数据误差 241

二、流出受激原子核的影响 242

一、流出饱和原子核的影响 242

四、血流的定量分析 244

三、沿着磁场梯度运动的相位编码 244

五、血流的定性分析 245

六、磁共振血管造影 246

一、fMRI技术简介 247

第九节 MRI功能成像 247

七、消除流动的伪影 247

三、fMRI应用 248

二、MRI功能图像采集 248

一、图像引导介入治疗的要求 249

第十节 MRI引导介入治疗 249

四、无框架立体定位技术 250

三、三维图像处理和手术计划 250

二、介入MRI系统 250

六、MRI引导内窥镜检查 251

五、MRI引导热疗 251

第一节 系统介绍 252

第四章 磁共振硬件系统 252

第二节 磁体 254

一、永磁体 255

二、常导磁体 257

三、超导磁体 259

四、杂散场屏蔽 268

五、匀场 270

六、磁场特性 271

七、选择磁场强度的准则 272

八、安全 275

九、磁体示例:GE公司SⅡ和SⅢ磁体 276

一、概述 279

第三节 梯度系统 279

二、梯度线圈 281

三、梯度放大器 283

四、调节 电路 285

五、涡流 287

六、梯度和选择标准 289

第四节 射频脉冲系统 292

一、RF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293

二、RF线圈 294

三、RF常用器件 307

四、发射系统 311

五、接收系统 317

六、射频房间的屏蔽 319

二、线圈的调谐 320

一、概述 320

第五节 与被试相关的调节 320

三、频率调节 321

四、发射机调整 322

五、梯度补偿调节 323

七、标准参考测量 325

六、接收机调整 325

一、测量控制系统 326

第六节 计算机系统 326

二、图像处理系统 328

第一节 MRI质量保证内容 330

第五章 MRI质量保证 330

一、信噪比(SNR) 332

第二节 MRI性能参数与检测方法 332

三、线性度 333

二、均匀度 333

四、层厚 334

五、空间分辨力 335

八、弛豫时间T1和T2的测量 336

七、伪影 336

六、低对比度分辨力 336

二、Magphan体模 337

一、体模材料 337

第三节 MRI性能检测体模 337

二、梯度场生物效应 340

一、静磁场生物效应 340

第四节 磁共振生物效应和安全要求 340

五、MRI和噪音 341

四、美国FDA关于MRI的指南 341

三、RF场生物效应 341

一、磁共振成像序列及组织信号特点 342

第一节 MRI磁共振成像特点 342

第六章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342

二、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44

一、颅脑磁共振诊断 345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45

二、胸部MRI诊断 348

三、腹部MRI诊断 350

四、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352

一、快速扫描技术 354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354

三、脑功能性MRI检查 355

二、磁共振血管造影 355

五、磁共振波谱学检查(MR spectroscopy,MRS) 356

四、磁共振扩散(弥漫)加权成像技术(M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 356

第一节 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同质异能素 359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 359

第四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SPECT) 359

一、γ衰变 360

第三节 γ核衰变 360

第二节 放射性与放射性核素 360

二、核衰变规律 361

二、次级电离 362

一、初级电离 362

第四节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362

第一节 核医学的特点 363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 363

第二节 核医学仪器基本原理与结构 364

第三章 闪烁探测器 365

一、射线的统计涨落与FWHM(半高宽)、FWTM(十分之一高宽) 366

第一节 射线探测简介 366

一、闪烁体 367

第二节 闪烁探测器 367

二、探测器的指标 367

二、NaI(T1)闪烁体 370

三、光电倍增管 371

第三节 核仪器中基本测量电路 378

二、线性脉冲放大器 379

一、前置放大器 379

三、成形电路 381

四、甄别器 383

五、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384

六、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386

七、直流高压电源 388

第一节 γ照相机原理 389

第四章 γ照相机 389

一、γ照相机的“一次成像”原理 390

二、准直器 391

三、Anger照相机定位入射γ射线点的方法 392

五、闪烁图像的数字化和图像处理系统 394

四、核素的能量电路 394

一、对比度 395

第二节 γ照相机性能 395

二、图像噪声 396

三、分辨力 397

四、均匀性 399

第五章 单光子发射的成像(SPECT) 400

五、线性(空间几何畸形) 400

一、SPECT的成像原理 401

二、投影与投影束 401

第一节 SPECT的成像原理 401

三、投影的采样 402

四、重建算法 403

第二节 SPECT图像的质量 404

一、对比度 404

二、统计噪声(statistic noise) 405

三、空间分辨力 405

第三节 改善SPECT图像质量的技术 406

一、人本衰减(attenuation) 406

四、伪影(artifact) 406

三、运动干扰 407

四、图像重建滤波器的优化 407

二、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 407

五、多探头SPECT系统 408

第六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质量保证 408

二、γ照相机常规质量控制 409

一、γ照相机的使用常规 409

第一节 γ照相机的质量控制 409

六、灵敏度和探测效率 410

一、旋转中心漂移 415

第二节 SPECT系统常规质量控制 415

二、断层均匀性测试 416

四、散射中断层分辨力 418

三、空气中断层分辨力测试 418

六、系统旋转中均匀性和灵敏度变化 419

五、中心层层面厚度 419

七、总体性能 420

二、SPECT的显像 422

一、概况 422

第七章 SPECT的临床应用 422

第一节 概述 422

三、SPECT与其他影像设备比较 423

五、肾上腺髓质显像 424

四、肾上腺皮质显像 424

第二节 SPECT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24

一、甲状腺显像 424

二、甲状腺动态显像 424

三、甲状旁腺显像 424

一、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425

第三节 SPECT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25

一、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426

第四节 SPECT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26

二、脑静态显像(脑-血脑屏障显像) 426

三、首次通过法核素心室造影 427

二、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 427

四、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428

六、肝胶体显像 429

五、唾液腺显像 429

第五节 SPECT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29

一、核素食管造影及胃-食管返流显像 429

二、胃排空时间测定-胃动态显像 429

三、异位胃粘膜显像 429

四、胃肠道出血显像 429

一、肾动态显像(包括肾血流灌注显像和功能显像两部分) 430

第六节 SPECT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30

七、肝血流血池显像 430

八、肝胆显像 430

一、骨静态显像 431

第七节 SPECT在骨髓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31

二、肾静态显像 431

三、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 431

四、阴囊显像 431

一、肺灌注显像 433

第八节 SPECT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33

二、骨动态显像 433

一、乳腺炎肿瘤显像 434

第十节 SPECT在肿瘤及炎症疾病中的应用 434

二、肺通气显像 434

第九节 SPECT在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34

一、骨髓显像 434

二、淋巴显像 434

五、67Ga肿瘤显像 435

四、99mTc-PPM肿瘤显像 435

二、201Tl和99mTc-MIBI肺部肿瘤显像 435

三、99mTc-DMSA肿瘤显像 435

七、炎症显像 436

六、肿瘤放射免疫显像 436

第一章 概论 439

第五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PET) 439

第一节 PET系统的发展历史 440

第二节 PET系统的应用现状 442

第三节 PET系统的选购抉择 443

第二章 PET物理学基础 444

三、功能的选择 444

一、投资的抉择 444

二、公司的选择 444

第一节 γ射线原理及作用 445

一、γ射线与晶体的作用 446

第二节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46

第三节 正电子湮没辐射 447

二、γ射线的吸收 447

一、正电子湮没辐射原理 448

二、正电子湮没实验测量 449

三、正电子湮没事件类型 450

第四节 正电子湮没辐射的符合探测 451

第三章 PET主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54

第一节 探测器和工作原理 455

四、多晶体多环形 456

三、六角形阵列型 456

一、Anger型探头 456

二、平行多晶体阵列型 456

一、操作台 463

第二节 工作站及辅助设施 463

一、光学照相部分 464

第三节 影像显示记录装置 464

二、检查床 464

三、倾斜驱动器 464

第四节 PET的性能和技术指标 466

五、数字记录器 466

二、记忆示波器 466

三、计数率仪和自动记录仪 466

四、心脏门电路控制装置 466

第四章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467

一、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468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 468

第二节 正电子成像原理 470

二、软件结构和分类 470

第三节 图像数据采集 471

一、登记和准备 472

二、静态采集 473

五、门电路控制采集 474

四、直线采集 474

三、动态采集 474

六、三维采集 475

七、检查项目和条件 476

一、重建理论 479

第四节 图像重建 479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 481

三、图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 482

第五章 PET质量控制 484

第一节 分辨力 485

四、探测器校正 486

三、探测器晶体宽度 486

一、正电子穿行距离 486

二、非线性 486

七、均匀性校正 487

六、轴向和横向分辨力 487

五、统计数 487

八、分辨力测算公式 488

一、系统灵敏度与层面灵敏度的关系 489

第二节 灵敏度 489

四、散射系数 490

三、计数率性能 490

二、高灵敏度与高分辨力的关系 490

五、计数率损失和随机效应 491

第三节 质控和图像技术问题 492

一、赝像(image artifacts) 493

二、维修保养的条件和方法 494

第六章 回旋加速器的组成和原理 497

第一节 回旋加速器的一般生产原理和要求 499

一、机型 501

第二节 机型和正电子核素 501

二、正电子核素 502

第三节 回旋加速器各系统结构原理 503

二、RF系统(radio frequency) 504

一、磁体系统(magnet system) 504

六、靶系统(targetry) 505

五、粒子束萃取(beam extraction) 505

三、离子源(ion source) 505

四、真空系统(vacuum system) 505

八、系统控制 508

七、化学系统(chemistry) 508

二、放射性活度 509

一、放射性药物的物理性状 509

第七章 放射性药物 509

第一节 药物的类型和质量 509

五、pH值 510

四、放射化学纯度 510

三、放射性核纯度 510

第二节 放射性示踪剂 511

第三节 药物合成装置 512

一、[18F]化学合成控制器 513

五、气体处理模块装置 514

四、[11C]氢氰酸自动化学合成模块装置 514

二、[15O]水自动化学模块装置 514

三、[11C]格利雅自动化学合成模块装置 514

一、PET扫描机室 515

第一节 安装和工作条件 515

第八章 环境要求及放射防护 515

第二节 放射防护 516

三、工作条件 516

二、加速器室 516

一、电离辐射和生物效应 517

三、外照射的防护 518

二、内照射的防护 518

第一节 在神经方面的应用 520

第九章 PET的临床应用 520

二、心肌存活率的鉴定 521

一、冠状动脉疾病的探测 521

第二节 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521

三、心血管研究的潜力 522

第三节 肿瘤方面的应用 523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应用 524

第一节 历史 529

第一章 概述 529

第六篇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529

第二节 产品的分类 530

第三节 放疗装置的比较 531

一、微波源 532

第一节 微波系统 532

第二章 电子直线加速器结构 532

二、磁控管的使用 535

三、微波传输 538

一、电子枪 546

第二节 电子注入系统 546

二、阴极类型 547

三、基本工作原理及注入系统的功能 548

四、电子枪结构、材料、安装和使用 549

一、行波加速原理 550

第三节 加速系统 550

二、驻波加速结构概述 559

三、与电子行波加速器相比、电子驻波加速器特点和优点 565

第四节 偏转系统 566

第六节 真空系统 567

第五节 充气系统 567

第七节 温控系统 571

第八节 剂量监测系统 573

二、AFC系统 574

一、联锁系统 574

第九节 控制系统 574

三、ARC-剂量率自动控制系统 577

五、AVC系统 578

四、ADC-自动均整系统 578

六、灯丝供电 579

第十节 照射头 580

第十一节 调制器 583

第十二节 机架、等中心与旋转治疗 588

第十三节 指标与IEC标准 590

第十四节 测试 592

一、医用加速器正确使用 593

第十五节 医用加速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安全 593

二、医用加速器的维修保养 595

三、医用加速器的防护 598

一、概述 602

第十六节 医用加速器质量保证 602

二、质量保证系统的内容 603

第十七节 医用加速器的发展趋势 611

一、模拟定位机(localizer-simulator) 615

第十八节 放射治疗的辅助装置介绍 615

三、激光定位仪 616

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 616

第一节 高能电子束的临床应用 617

第三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临床应用 617

第二节 高能X射线的临床应用 623

一、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629

第三节 精确放射治疗 629

二、精确放射治疗对设备的要求 630

第一节 X-刀的基本概念 637

第一章 概述 637

第七篇 X-刀治疗系统 637

第二节 X-刀的发展简史 638

三、治疗床床角的改变与多平面旋转照射 639

二、直线加速器输出射线的次级准直 639

第三节 X-刀的基本原理 639

一、直线加速器机架的旋转与单平面旋转照射 639

第一节 X-刀对直线加速器的要求 640

第二章 X-刀系统的组成 640

四、X-刀的3个机械轴 640

三、治疗床的旋转精度对X-刀治疗的影响 641

二、X-刀系统对直线加速器的特殊要求 641

一、直线加速器的基本构成 641

一、与治疗计划有关的几个概念 642

第二节 X-刀的治疗计划系统 642

二、治疗计划的设计原则 643

三、治疗计划设计 644

四、治疗计划设计讨论 646

五、治疗计划实例 647

一、单次照射头环 650

第三节 X-刀靶心定位系统 650

二、分次照射头环 651

五、MRI定体定位 652

四、DSA血管造影定标架 652

三、CT扫描定标架 652

一、地面等中心定向装置 654

第四节 X-刀等中心定向系统 654

三、靶心仿真校验系统 655

二、床上等中心定向装置 655

四、治疗计划系统计量计算准确性检验方法 656

三、X-刀系统靶点计算准确性的检验 656

四、X-刀治疗的射野成形(准直器) 656

五、靶心定位框 656

第三章 X-刀系统的物理参数测量和治疗的质量保证 656

第一节 X-刀系统的物理参数测量 656

一、X-刀系统剂量学参数的测量 656

二、准直器射野的测量 656

五、X-刀系统等中心定位精度的测量 657

三、综合误差法 658

二、综合误差来源 658

第二节 X-刀治疗的综合误差 658

一、X-刀中常用的误差检查方法 658

第四章 X-刀的临床应用 659

第三节 X-刀治疗的质量保证 659

七、立体定向出束照射治疗 660

六、加速器准备与等中心验证 660

第一节 X-刀治疗过程 660

一、患者准备 660

二、安装固定照射头环 660

三、记录CT扫描前头环位置 660

四、CT扫描 660

五、治疗计划设计 660

第二节 X-刀治疗工作人员职责及分工 661

三、应该注意的并发症 662

二、治疗计划设计要点 662

第三节 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的X-刀治疗 662

一、X-刀治疗AVM的适应症 662

二、治疗计划设计 663

一、适应症的选择 663

第四节 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 663

一、适应症的选择 664

第五节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 664

三、应该注意的并发症 664

三、治疗计划设计要点 665

二、X-刀治疗垂体瘤的禁忌症 665

一、脑胶质瘤的X-刀治疗 666

第六节 其他颅内、颅底肿瘤的X-刀治疗 666

二、听神经瘤的X-刀治疗 667

四、其他颅底肿瘤的治疗 668

三、颅底脑膜瘤的X-刀治疗 668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 673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 673

第八篇 伽玛刀(γ-刀)治疗系统 673

第一章 放射生物学基础 673

一、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674

二、放射线的生物效应 677

一、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678

第三节 核物理知识 678

二、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 679

三、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682

一、基本概念 683

第四节 有关的物理概念和单位 683

三、钴60源(60Co) 685

二、放射治疗的有关单位 685

第一节 γ刀的发展过程 686

第二章 γ刀的原理 686

第二节 立体定向的原理 687

一、通过脑室造影确定靶点 688

二、CT指导的立体定向方法 689

三、MR立体定向术 691

第三节 γ刀的工作原理 692

四、DSA血管造影的立体定向术 692

第三章 γ刀治疗设备的结构 694

一、主体结构 695

第一节 照射主体部分 695

二、准直器系统 696

三、头盔及其不同尺寸准直器的等剂量曲线 697

四、辐射屏蔽 699

第二节 γ刀治疗床结构 704

一、控制面板功能 707

第三节 控制面板和电子系统 707

二、电子系统的结构 711

第四节 立体定向仪部分 716

五、当某些治疗次序之外的命令出现 716

三、电视系统(TV system) 716

四、对话系统(intercom system) 716

第五节 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 719

三、头架安装室 721

二、控制台操作室 721

第四章 γ刀的安装和维修保养 721

第一节 机房准备 721

一、照射室 721

第二节 设备安装 724

四、计算机剂量计划室 724

第三节 γ刀的维护和保养 725

二、头盔部分的维护 727

一、照射主体的维护 727

三、其他微动开关调整 730

三、线路联接故障 733

二、堵孔塞子掉进治疗舱 733

四、电子控制柜 733

第四节 常见故障修理 733

一、头盔盖子传感器故障 733

一、射线束参数的测量 734

第五节 质量控制和安全 734

二、照射定位的准确性 736

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737

一、病人准备和安装头架 739

第一节 γ刀临床治疗程序 739

第五章 γ刀的临床应用 739

三、使用计算机完成治疗计划 740

二、使用影像设备进行靶区定位 740

一、脑动静脉畸形 743

第二节 γ刀的适应症 743

四、照射治疗 743

三、脑膜瘤 744

二、听神经瘤 744

八、脑胶质瘤 745

七、颅底肿瘤 745

四、垂体瘤 745

五、颅咽管瘤 745

六、松果体区肿瘤及颈静脉孔区肿瘤 745

第三节 γ刀治疗的展望 746

十、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 746

九、脑转移瘤 746

第二节 激光医学的发展简史 751

二、激光医学 751

第九篇 医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751

第一章 概述 751

第一节 激光和激光医学 751

一、激光 751

一、功率、能量和重复率 754

第一节 与激光器输出有关的一些物理量 754

第二章 激光器的基础 754

一、固体激光器 755

第二节 激光器的分类 755

二、功率密度、激光剂量和光斑尺寸 755

二、气体激光器 758

三、染料激光器 760

第一节 准分子激光器概述 761

第三章 准分子激光器 761

四、半导体激光器 761

一、准分子的能态特性 763

第二节 准分子的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763

三、电子束泵浦准分子激光器的机理 764

二、准分子激光器运转的泵浦要求 764

五、准分子激光器的泵浦技术 766

四、脉冲放电泵浦准分子激光器的机理 766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准分子激光器 770

一、Xe2准分子激光器 770

二、XeF准分子激光器 772

三、Xe2C1三原子准分子激光器 772

第四节 ISO Beam D200准分子激光器 774

一、性能指标 775

二、系统描述 775

三、光路传输 776

四、激光头 777

五、气体传输 780

六、计算机 781

七、系统控制面板 782

一、准分子激光器的检测、校准和测试 783

八、注意事项 783

第五节 准分子激光器的检测、维护和故障诊断 783

二、准分子激光器的维护和故障诊断 787

一、性能指标 796

二、系统描述 796

第六节 VISX准分子激光器简介 796

三、光路传输 797

四、计算机 797

五、控制面板 798

六、VISX的检测、维护和故障诊断 798

第一节 概述 799

第二节 准分子激光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799

第四章 准分子激光器的的临床应用 799

一、准分子的切削机理 800

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 800

三、准分子激光治疗远视及远视散光 802

一、准分子激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803

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 803

第三节 准分子激光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803

三、其他应用实例介绍 804

第十篇 医学图像通讯标准DICOM 811

第一章 历史 811

第二章 DICOM的信息建模 813

第一节 E-R模型 813

第二节 服务-对象对(SOP)和服务类 814

第三章 兼容性声明 817

第四章 DICOM的组成部分 818

第五章 DICOM在医学中的作用 822

第六章 DICOM的将来 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