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1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二、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
三、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8
四、心理学的分支 9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13
一、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 13
二、大学生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16
第一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19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 19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9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20
三、自我意识的产生 22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25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5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27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33
第三节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35
一、认识自我 35
二、悦纳自我 37
三、走出自我的误区 40
第一节智力 45
一、什么是智力 45
第二章大学生的智力 45
二、智力的内容 46
三、智力的发展 48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49
五、智商与智力的一般人口分布 51
第二节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52
一、记忆概述及大学生记忆特点 52
二、记忆的种类 53
三、遗忘的规律 55
四、记忆的影响因素与记忆方法 57
一、概念学习 59
第三节概念学习与问题解决 59
二、问题解决 61
第四节大学生思维的开发 64
一、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64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67
三、培养、激发创造性思维 68
第五节大学生智力其它因素的培养 69
一、发展观察力 70
二、增强注意力 71
三、提高想象力 73
第三章大学生的情感意志 79
第一节大学生的情绪情感 79
一、情绪情感概述 79
二、情绪 81
三、情感 85
四、大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87
五、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 90
第二节意志 93
一、意志概述 94
二、意志行动的结构 98
三、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100
第四章大学生的气质性格 105
第一节大学生的气质 105
一、什么是气质 105
二、气质的生理机制 107
三、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109
四、气质自测表 109
五、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特点 113
一、什么是性格 114
第二节大学生的性格 114
二、性格的结构 115
三、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118
四、大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20
五、性格自测表 124
六、性格的塑造和矫治 130
第五章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134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134
一、社会认知的涵义和作用 134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135
三、社会认知的特点 139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因素 141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 141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143
三、社会认知的情景因素 143
第三节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 145
一、首因效应 145
二、近因效应 147
三、晕轮效应 148
四、社会刻板印象 149
五、大学生应怎样消除认知效应中的消极因素 151
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52
一、归因理论的概述 152
二、归因理论 154
三、归因原则和归因偏差 159
第六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162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162
一、信息交流过程 162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功能 164
一、人际反应特质 167
第二节人际交往分析 167
二、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 169
三、相互作用分析 171
第三节人际关系 173
一、人际关系的涵义 173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75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77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定 182
一、社会测量法 182
二、参照测量法 185
第五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86
一、成功的交往原则 186
二、正确的交往方式 189
第七章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191
第一节群体概述 191
一、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191
二、群体的功能 194
三、群体的分类 197
第二节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199
一、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200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201
三、正确对待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205
第三节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06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206
二、社会标准化倾向 208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210
一、心理健康的内容 215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215
第八章社会适应与心理障碍 215
二、心理健康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217
第二节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成因 219
一、表现 219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 224
第三节心理调适 229
一、心理防御机制 229
二、行为疗法 232
三、认知疗法 233
四、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236
第四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241
一、自卑 241
二、抑郁 242
三、焦虑 243
四、失恋 244
附录校园心理咨询介绍 245
第九章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249
第一节人格概述 249
一、什么是人格 249
二、人格特质 250
三、人格类型 252
四、人格结构 254
第二节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56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生物发展模式 256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式 257
三、罗嘉思的自我完善发展模式 261
第三节人格的完善 263
一、需要和人格完善 263
二、自我实现的人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