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巨人和他们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1
目 录 1
一、深刻影响现代历史的巨人和他们的思想 10
二、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15
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事业的伟大意义 20
第一篇 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 30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早期思想活动 4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45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53
第三节伟大友谊的开端及唯物史观的发现 62
第一节《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69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的理论创作和实践活动 69
第二节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75
第三节伟大的理论创造 92
第四节 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论证 107
第五节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理论活动和东方社会理论 111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120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127
第三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 150
第四节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 174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解放的道路 192
第二篇列宁与列宁主义第一章列宁的生平和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205
第一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06
第二节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 208
第三节列宁登上革命舞台 211
第二章列宁的理论创作和革命实践 217
第一节列宁在1893年至1914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捍卫和发展 218
第二节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223
第三节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 227
第四节斯大林对列宁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开拓 231
第三章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236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237
第二节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地位 240
第三节时代的判断与划分 243
第四章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48
第一节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249
第二节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254
第三节 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59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方式 262
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67
第一节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268
第二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能够建设社会主义 273
第三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 277
第四节创造和发展新文化,改革和完善国家机关 280
第一节新型政党的思想和组织原则 286
第六章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286
第二节执政党必须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290
第三节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对国家的总的领导 294
第四节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中央领导集体的稳定性 296
第七章当代世界与列宁主义 299
第三篇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第一章毛泽东的革命实践与理论创造活动 311
第一节时代呼唤伟大的人物 311
第二节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 320
第三节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29
第四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晚年的悲剧 362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372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372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381
第三节过渡时期的理论 401
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414
第五节党的建设理论 441
第三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455
第四篇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第一章邓小平的生平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69
第一节踏上探索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征途 469
第二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潮中 472
第三节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476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与邓小平的政治生涯 479
第五节推动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482
第六节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86
第七节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491
第二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498
第一节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98
第二节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502
第三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506
第一节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07
第二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10
第三节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513
第四节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516
第五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2
第六节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527
第一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533
第四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533
第二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538
第三节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依靠人民群众 544
第四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48
第五节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553
第六节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559
第七节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564
第五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572
第一节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73
第二节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577
第三节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