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1卷 总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昌绍,张毅主编;丁光生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5
  • ISBN:14048·3110
  • 页数:43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卷 总 论 1

第一章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张毅) 1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概念 1

第二节药物的一般作用 1

一、药物作用与机体固有机能的关系 1

二、药物作用中所包含的实体 3

三、药物作用的能动性和可逆性 3

四、关于药物作用是否为全身性或局部性的问题 3

第三节药物对于机体相对正常部分、非正常部分和致病因素的作用 4

一、药物对于机体相对正常部分的作用 4

二、药物对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12

三、药物对于机体非正常部分的作用 13

第四节药物的选择性作用 14

第五节药物作用的机制 15

一、药物作用的部位 16

二、药物与细胞成分的结合 17

三、受体学说 17

四、细胞的继发性变化 20

第二章药物和受体反应的动力学(金正均) 24

第一节简史 24

第二节药物-受体反应动力学中的基本参数pDx与pAx 26

第三节受体占领学说的特征 27

第四节占领学说的基本方程式 28

一、一种药物与一种受体系统的相互作用 28

二、两种物质与一种受体的相互作用 31

第五章合并用药(朱恒璧) 37

三、化学性交互作用 39

四、非竞争性交互作用 43

五、无竞争交互作用 44

六、非竞争性自身交互作用 45

七、自身交互作用合并竞争性交互作用 47

八、功能性交互作用 47

九、若干现象的解释 50

第五节受体占领学说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50

四、剂量反应曲线问题 51

一、整体与离体试验 51

二、生物反应阈 51

三、拮抗反应的性质 51

五、效率与受体储备 53

六、不可逆反应 53

七、脱敏现象与快速耐受 54

第六节速率学说 54

一、速率学说的基本方程式 54

二、兴奋或作用 54

三、拮抗 55

四、占领学说与速率学说的比较 57

第七节结语 58

五、讨论 58

第三章机体机能状态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张毅) 61

第一节生物种属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61

第二节生物个体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65

一、个体差异的意义 65

二、个体差异的测定 67

第三节产生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因素 69

一、系别 71

二、年龄 73

三、性别 74

四、病理状态 76

五、营养状态 76

六、重复用药 77

七、抗药性 77

八、耐受性 78

九、环境因素及精神因素 79

第四章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嵇汝运) 83

第一节官能团对于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一、烃化合物及其卤代物 84

二、醇、酚、硫醇 84

三、醚 85

四、醛及酮 86

五、酸及酯 86

六、酰胺及酰肼 87

八、胺 88

七、硝基化合物 88

九、氨基醇、酯、醚、酮 89

十、杂环化合物 90

第二节代谢对抗 91

一、可逆性对抗 91

二、不可逆性对抗 98

一、影响电子密度分布的因素 102

第三节 电子密度分布对于药理作用的影响 102

二、分子极化程度与药理作用强度 106

三、药物分子中基团的变换 109

第四节立体结构对于药理作用的影响 110

一、键长与键角 110

二、药物的诸官能团间距离 111

三、立体异构 112

四、旋光异构体间药理作用的差异 115

五、几何异构体间药理作用的差异 117

六、药物分子构象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9

第五节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吸收的影响 123

第六节化学结构对于药物转化的影响 128

第七节结构整体与药理作用 131

第一节协同作用 137

一、次要受体 137

二、相加与增强 140

第二节拮抗作用 143

一、剂量反应曲线 143

二、拮抗学说 143

第三节受体学说的修正 145

第四节非平衡性的药物拮抗 148

第五节从抑制恢复过来的动力学 149

第六节等效线 151

二、动脉注射 153

一、静脉注射 153

第六章给药途径(沈美玲丁光生) 153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给药 153

三、心内注射 154

第二节骨髓内给药 154

第三节神经系统内给药 155

一、脑脊腔内给药 155

二、周围神经注射 155

第四节呼吸道给药 155

第五节肌肉给药 156

第六节体腔内给药 156

一、腹腔内注射 156

二、胸腔内注射 157

三、关节内注射 157

第七节消化道给药 157

一、舌下给药 157

二、口服给药 157

第八节皮下给药 158

三、十二指肠给药 158

四、直肠给药 158

第九节皮内给药 159

第十节皮肤给药 159

一、离子透入法 160

二、喷射法 161

第十一节粘膜给药 161

第十二节其他给药途径 162

一、淋巴系统内注射 162

二、器官内注射 162

三、细胞内注射 162

讨论 163

第七章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会衍霖宋振玉) 169

第一节体内转运 170

一、细胞膜的组成及构造 170

二、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机制 172

三、转运机制的识别 175

四、吸收 175

五、分布 178

六、药物与血液 181

七、排泄 184

八、小结 187

第二节结构转化 187

一、氧化 188

二、还原 191

三、缩合 191

四、合成 198

五、分解 198

六、交换及其他反应 199

七、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族 200

八、机体功能状态影响结构转化的其他机制 204

九、药物代谢假说 205

总结及展望 206

第八章电药理学(邹冈) 215

第一节生物电的一些基础知识 215

一、膜电位和兴奋与传导 215

二、细胞间的讯息传递 217

第二节和电药理研究有关的一些实验技术 219

第三节药物对外周神经纤维的影响 221

第四节神经肌肉接头和植物性神经节 223

第五节平滑肌和植物性神经-效应器传递 225

第六节心脏 226

第七节药物对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影响 229

第八节诱发电位方法在中枢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232

第九节药物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234

第十节 中枢微观药理学——微电极及微电泳技术的应用 237

第十一节 中枢电药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240

第一节生物化学技术(陈恩鸿丁光生) 253

一、色层法 253

第九章一些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二、萤光分光光度技术 255

三、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测定技术 256

四、酶活性中心的研究方法 257

五、亚细胞结构分离技术 258

第二节同位素技术(陈瑞婷丁光生) 263

一、药物代谢研究方面的应用 264

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 266

第三节极谱分析(会衍霖丁光生) 272

第四节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会衍霖丁光生) 275

第五节组织培养法(刘明章吴云翼丁光生) 278

一、在抗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78

二、在抗病毒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2

三、在抗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2

四、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3

五、在神经系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3

六、在辐射防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3

结论和结语 284

九、其他 284

七、在局部应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84

八、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284

第六节电子显微镜技术(沈美玲丁光生) 288

一、药物代谢过程的研究 289

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292

第十章生物统计在药理学中的应用(?汉颐) 299

第一节引言 299

第二节机率及生物差异的规律 300

一、机率的概念 300

二、机率计算上的几个重要规则 302

三、机率计算规则的直接应用例 303

四、常态曲线 304

五、机率论在生物统计中的地位 305

六、生物差异的规律 305

第三节药理指标 306

一、指标的选择 306

二、指标的表示方式 307

第四节抽样和分配 310

一、随机化 310

二、随机方法 310

三、随机化的破坏 312

四、条件限制和随机化的辩证统 312

五、条件限制的方法 313

六、样本的大小 314

第五节生物差异的表示和估量 315

第六节实验资料的误差估计 317

一、实验的重现性、精密度和准确度 317

二、标准误的意义 318

三、标准误的具体估计法 319

四、可信限 322

第七节两种情况间的显著性测验(t测验) 327

一、量反应和时反应 328

二、质反应 330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31

四、样本大小的估计 333

第八节实验条件的影响——变异数分析 335

一、变异数分析法的作用 335

二、变异数和F测验 336

三、具体分析法——按一个因子分级 337

四、具体分析法——按两个因子分级 341

五、具体分析法——按三个或更多因子分级 343

六、具体分析法——交互影响 345

七、F测验中误差项的正确选择 347

八、缺项的估计 349

九、同一因子中两级间的显著性测验 350

第九节实验条件的影响——共变数分析 351

第十节X2测验——质反应的显著性测验 356

第十一节两个指标间的联系 358

第十二节剂量和反应的关系 360

二、量反应或时反应和剂量的关系 361

一、直线关系 361

三、质反应和剂量的关系 362

四、剂量反应直线斜度的意义和精密度指数 364

五、平行线关系 365

六、斜度比例关系 365

七、直线回归和直线的平行化 366

八、直线性测验 368

九、平行性测验 372

一、效价计算和效力对比的基本原理 374

第十三节效价计算和效力对比 374

二、平行线原理 375

三、斜度比例原理 376

四、量反应和时反应试验 376

五、质反应试验 385

六、可靠性试验 388

第十四节有效量和中毒量的测定 389

一、简化机率单位法 390

二、寇氏(K?rber)法 392

三、序贯法 393

第十五节实验设计 394

一、完全随机 395

二、配对随机 395

三、随机区组 396

四、拉丁方 396

五、摒除药物后遗影响的拉丁方设计 397

六、交叉试验 398

七、平衡的不完全区组 400

八、尧顿方 403

九、析因实验 404

十、等级分析 406

十一、“Ridit”分析法 409

第十六节序贯试验 411

一、质反应试验 411

二、量反应试验 415

三、Wald算式 416